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玉巡鉴——雅士文房

笔、印、砚、镇纸、笔筒等文房用具是中国传统书写方式的产物,用玉制成的文具区别于常规的竹、木、石材料,所以更受文人的推崇和青睐。

青玉云螭纹笔,明代,通长26.1厘米

青玉云螭纹笔,明代,通长26.1厘米

青玉云螭纹笔 笔为一对,有帽,杆中空,阴刻云螭纹。目前,传世玉笔最早见于明代,数量少,成对出现,更为难得。明代玉质文房用具以苏州产最负盛名。

明清时期,玉制文房用具流行,常见种类有笔架、笔掭、墨床、臂搁、砚台、笔洗、水盂、水注、印盒等,设计和装饰上多有独到之处,造型采用动、植物花纹样式,充满着清新活泼的自然情趣和吉祥含义。

白玉云凤纹印泥盒,明代,通高3.5、边长6.8厘米

白玉云凤纹印泥盒,明代,通高3.5、边长6.8厘米

白玉云凤纹印泥盒 印盒为正方形,盖面中部稍高,雕刻双凤纹和云纹。盖四边外侧以细密方格纹为地,上刻波浪纹。盒内光素无纹,盒外侧刻兽面纹。盒底方框内刻篆书“宣和”款。“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但此器是明代仿作。

青玉兽形水注,明代,高5.5、长13、宽6.9厘米

青玉兽形水注,明代,高5.5、长13、宽6.9厘米

青玉兽形水注 此器为清宫旧藏。水注亦称砚滴,是研墨时的注水用具,造型丰富,多动物形。这件水注做圆雕伏卧兽状,粗眉,大眼,阔鼻,张口露舌,有耳,有双角,双叉尾。器腹中空贮水,背有口,有盖,盖钮为一小兽。盖内雕一根空心水柱,以便伸入腹内后能将水带出,再滴于砚中。

白玉莲藕形笔架,清代,长16、宽5、高5.3厘米

白玉莲藕形笔架,清代,长16、宽5、高5.3厘米

白玉莲藕形笔架 此器原为清宫旧藏。笔架雕成莲藕形,上部镂雕、浮雕莲叶莲花莲蕾及莲蓬。下部随形配紫檀座,座刻梅花纹。

白玉松石亭阁纹臂搁,清代,长19.9、宽5.5厘米

白玉松石亭阁纹臂搁,清代,长19.9、宽5.5厘米

白玉松石亭阁纹臂搁 臂搁是为方便书写或绘画时置于手臂或腕下的用具,也被称为腕枕。实用的臂搁一般为竹制品。这件玉臂搁长方形,正面浮雕松石亭阁,层次感强。背面微凹,仿佛劈开的一段竹竿,浮雕一杆修竹。

白玉葫芦形水盂,清代,长18.6、宽12、高8厘米

白玉葫芦形水盂,清代,长18.6、宽12、高8厘米

白玉葫芦形水盂 此器原为清宫旧藏。葫芦形,双椭圆形口,内掏空,做贮水、洗笔之用。外壁透雕、高浮雕葫芦枝蔓和蝙蝠,枝蔓延伸至器底。葫芦因果实多和枝蔓缠绕绵长,深受古人喜爱。《诗经·大雅·绵》以“绵绵瓜瓞”祝颂生民兴旺,子孙昌盛。葫芦因谐音“福禄”,还寄寓着人们的美好祈望。

青玉三星图笔筒,清代,高18.3、口径16.5、底径16厘米

青玉三星图笔筒,清代,高18.3、口径16.5、底径16厘米

青玉三星图笔筒 此器原为清宫旧藏。深腹的圆筒形,装饰集中于器外壁,采用高浮雕技法多层雕刻,主题纹饰为福、禄、寿三星,辅以童子、山石、松树、亭台、石桥、祥云、溪水和瀑布等景物,底部阴刻“乾隆年制”四字隶书款。

白玉双龙镇纸 ,清代,长23.1、宽3.2、高3.1厘米

白玉双龙镇纸 ,清代,长23.1、宽3.2、高3.1厘米

白玉双龙镇纸 长条形,单面高浮雕大小两龙,彼此相望,应为宫廷用品。镇纸为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物件,无固定形状,多各种动物造型,自明清以来长方条形渐多,故又称镇尺、压尺。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玉器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和家居环境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愿意将精美的玉器陈设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而且是显要的位置,对于孕育和展现良好的家风无疑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本文节选自《收藏家》2018年2月刊《修身齐家的雅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陈设玉藏品巡鉴》,作者王月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