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巡礼 | 由观音阁开启的考察之旅

行走中国,追寻梁思成考察脚步, 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故事。 古建巡礼 GuJian XunLi 壹 由观

行走中国,追寻梁思成考察脚步,

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故事。

古建巡礼

GuJian XunLi

由观音阁

开启的考察之旅

1931 年初夏的5 月29 日,日本建筑学者关野贞在去往清东陵调查时途经蓟县县城,无意间发现路边有一组名叫独乐寺的建筑群,于是便停车从旁门进入。寺中建筑出檐深远的坡屋顶、宏大的斗拱部件映入了关野贞的眼帘,他一眼便认定这是一组非常古老的辽代建筑群。同年,于“九一八”事变后到达北平的梁思成先生加入了营造学社,梁公偶见观音阁照片,一望便知其为宋元前物,立即计划前往测绘,但由于行装甫竣、时局动荡而作罢。后终于1932 年4 月成行,迈出了营造学社远赴京外实地测量、调查与研究的第一步。

为何要选择天津蓟县独乐寺为营造学社考察的第一站,陈明达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注译的《独乐寺》条目中指出,梁先生首选独乐寺,因其是当时我国木建筑中已知的最古者,并指出“以时代论,则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上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且蓟县就在北平东郊不远的地方,所以成为营造学社组织测绘调查的开端也绝非偶然。

独乐寺总平面图

今日重走营造学社的考察之路,我们依旧选择从天津蓟县独乐寺开始。北平已是北京,蓟县已为蓟州区,物是人非,然而不变的是向东的路途。由京平高速出京,一路上回忆着梁公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中描述的初见观音阁的情景:“立于石坛之上,高出城表, 距蓟城十余里已遥遥望见之……”

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始无可考。据清康熙年间《日下旧间·山志》称:“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到辽时重修。……统和二年(公元984 年)冬十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由现存阁上匾额题字传为“太白书法”的推测,该寺在唐时应该已经存在。关于独乐寺寺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据说观音塑像内部的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杜梨树,所以以“杜梨”的谐音取名为独乐寺;第二种说法是佛家提倡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所以名曰独乐寺;第三种,此地为唐时安禄山起兵叛唐誓师的地方。“独乐”之名,亦安禄山所为,大概他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而命名。这其中以最后一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

在建筑不多的独乐寺中存有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等多种中国古代屋顶样式。在我国古时,人们的房屋大都以木质结构作为骨架,在砖墙出现之前,屋身周围多包绕以各种不耐雨水侵蚀的土墙,为了保护墙身,并让雨水尽快排走,我们的祖先将屋顶逐渐起坡抬高,并将屋顶下部的屋檐深深地向外挑出,在之后的几千年中,逐渐形成了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单坡顶、平屋顶等一系列的屋顶样式。通过这些种类多样的屋顶再排列组合,一同构成了我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天际轮廓,这也是中国建筑有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标志性特征。这其中以庑殿顶与歇山顶较为尊贵,庑殿顶也称四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式样。常用于宫殿、坛庙中重要的殿宇,有单檐和重檐之分,重檐庑殿顶又用于十分重要的建筑。单檐庑殿顶实为一四坡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四坡面的交汇处有四条垂脊,一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庑殿顶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实物则以山西五台唐佛光寺东大殿为最早。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是一种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所以又称为九脊殿,它也有单檐和重檐的形式。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在宫殿、坛庙中用于次一级的建筑,在住宅、园林中,又常使用一种无正脊的歇山顶,称为卷棚歇山。歇山顶最早的形象见于汉代明器(模仿日用品、人物、畜禽、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一种模型,为古时随葬品),木建筑还没有比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更早的实例。

山门中的金刚力士

除了庑殿顶、歇山顶这些等级比较高的屋顶形式,常用的屋顶样式还有悬山顶和硬山顶。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屋檐两端向两山墙以外伸出( 故又称为挑山或出山)。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较简单的仅施正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处常露出木构架的柱、梁或枋。悬山屋顶在汉画像石及明器中仅见于民间建筑,已知实物最早的为山东肥城孝堂山汉代的郭巨墓祠。除了悬山顶,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与悬山顶不同的是,屋面两侧不悬出山墙之外,且其山墙大多用砖石砌筑,并高出屋面。硬山顶在宋代已经出现,后来成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屋顶样式,似与砖产量的大幅增加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上这几种比较复杂的斜屋面形式,实则都是由几面单坡顶组合而成的,就好比庑殿顶由四坡围合而成,而悬山顶、硬山顶则为两坡顶。其实,单坡顶也能构成一种屋面形式,通常单坡多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的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早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晚夏宫殿遗址中,就已发现有单面廊。汉代的建筑明器中也有不少单坡廊的例子,直至今日,西北的农村民居还有很多用单坡顶的。与单坡顶类似的是一种没有坡度的平屋顶。在我国华北、西北与西藏等干燥少雨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盖屋时直接在木椽上铺板,垫上土层,然后再拍实,形成一种平屋顶的建筑形式。但这种屋顶在我国古代的建筑记载和遗物中并未发现。

山门匾额

庑殿顶的山门

最后,还有一种攒尖顶,通常见于面积不太大的点景建筑屋顶,如塔、亭等。其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以数条重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攒尖顶实例最早的形象见于北魏石窟里的石塔雕刻,实物则以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顶和隋代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顶为最早。

我们驱车行驶了大约90 公里后,到达天津市盘山南麓的蓟州区,进城前曾努力遥望独乐寺中那高大的观音阁,但因高楼遮挡以致无果而终,后只得直接驶入独乐寺所在的西大街路。

外围高高的围墙依旧保持着独乐寺神秘的氛围。寺院早期的总体布局以及规模早已难以查证,目前主轴线上存有山门、观音阁、东西两侧的配殿,以及阁后的韦陀亭和东北角的三间小殿( 清帝谒东陵中途的行驻之处)。占地约有10000 平方米。

山门、山门上的斗拱

独乐寺的山门与观音阁是独乐寺建筑的精华所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山门,梁柱粗壮,斗拱硕大,其上的屋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屋脊两端的鸱吻,造型生动古朴,长长的尾巴翘转向内,犹如雉鸟飞翔一般,为辽代原物。据说山门的牌匾“独乐寺”三个字乃明代严嵩所题。山门内有两尊高大的天王塑像分列两旁,俗称“哼”“哈”二将,是辽代的珍品。整体上,山门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古典型效果。就像梁公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评价的那样:“全部权衡,与明清建筑物大异,所呈现象至为庄严稳固。”

我国古代的木构建筑中,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 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就如独乐寺山门正面四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之为“面阔三间”。在汉代以前我国木构建筑的开间数有奇有偶,而从汉之后,则多为十一以下的奇数。三、五开间的建筑在民间极为常见,而皇家与官署的建筑则多用五、七开间,特别隆重的建筑可以用九开间,至于十一开间的建筑,除了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太庙以外,还没有见到其他现存的实例。木构建筑各开间的名称又因所在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正当中一间称为“明间”,其左右的称为“次间”,再往外的称为“梢间”,而最外的称为“尽间”,如果是九开间及以上的建筑则增加了次间的数量。与“面阔”相对的是垂直方向的“进深”,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的距离,有时也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如独乐寺山门的进深即为二间四椽。

观音阁剖透视图

穿过山门后,主体建筑观音阁即全部展现于我们面前,观音阁外观二层实为三层,面阔五间,宽约20 米,高约23 米,歇山顶出檐深远,整体形象稳重而舒展,似乎有种唐风遗韵。观音阁内立有28 根立柱,使内部空间分为内外两圈,中部天井以十一面观音像与两侧的胁侍为中心。考据亦为辽代原物,“统和重塑,尚具唐风,其两旁侍立菩萨与盛唐造像尤相似,亦雕塑史中之重要遗例也”。观音阁内设梯级,共有三层,使人能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塑像顶部的天花还覆有斗八藻井,整个内部空间都和塑像紧密结合在一起。现今,为了保护观音阁,普通人已无法登临阁上。梁公曾在《蓟县观音寺白塔记》中记述:“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视,若深赏蓟城之风景幽美者。”我们只能在前人的言语之间,感受一下站在阁上的感觉。在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还绘有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其间穿插有山水和世俗题材的彩画,虽为明代遗作,但画面清楚且色泽鲜明。1976 年7 月,唐山大地震导致独乐寺院墙倒塌,观音阁虽墙皮部分脱落,但其梁架未见歪闪,足见始建于辽代的观音阁结构之合理性。

观音阁外部及内部斗拱

韦驮亭位于观音阁北面,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攒尖顶八角亭,亭内高约3 米的韦驮像威猛庄严。韦驮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天部神,在佛涅槃时,罗刹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急追取回,后来便成为佛教中的护卫天神。韦驮亭内的这尊韦驮像,表情肃穆,身着盔甲,双手合十怀抱着金刚杵,这其实只是韦驮手持金刚杵姿态的一种,除了这种双手合掌捧杵的姿态外还有一种以手按杵据地的姿态,前者意为欢迎四方游僧前来挂单,且必受供养;后者则是婉转地告知此佛寺不接待外来僧家。

观音阁外景

当我们再回到观音阁前凝视着这满满唐风的大阁楼时,想必梁公当年也曾同样凝视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何辽代的大阁楼会依旧完整地保留前朝的风貌呢?因为原本属于唐朝的蓟县,文化上早先受于中原,然而五代之后,蓟县则地属夷狄,虽然中原文化亦有更新,但因政治边界的隔阻造成了文化交流的停滞,所以辽代在重建观音阁之时,其唐代特征亦保存得较为纯正。

虽然梁思成先生称赞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但是仅仅重建于辽代的独乐寺,却并非营造学社成员们的终极目标,一个找寻更多中国古代建筑的计划便拉开了帷幕。

观音阁上的斗拱

出独乐寺后,徐徐而下的阳光洒在了向西回京的车内,太阳似乎以其光芒万丈的身躯,在指引着我们一路西行。

观世音菩萨塑像

右胁侍塑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