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锦襕袈裟,还有这些知识?

黄金白玉非为贵, 唯有袈裟披肩难。 提到“袈裟”,也许大家第一时间会联想到《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赠送给

黄金白玉非为贵,

唯有袈裟披肩难。

提到“袈裟”,也许大家第一时间会联想到《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赠送给唐僧的那件闪耀着七宝光芒、水火不侵的宝物——“锦襕袈裟”。

然而,你可知道“袈裟”的由来是怎样的,法师们穿的衣服,都叫“袈裟”吗?在家居士可以穿着“袈裟”吗?

 粪扫衣

在古印度,由于天气较为炎热,再加上当时风俗习惯的影响,出家人的衣服十分简单。古印度僧伽最早的时候只穿一件“粪扫衣”,所谓“粪扫衣”就是世俗人当做垃圾舍去不要的衣服。佛陀时代,出家弟子们穿粪扫衣,也有了远离贪爱执着、增长出离菩提心之意。

 三衣

后来,随着僧团数量的增多,靠捡来的衣服,已不能满足需求。便有信众给出家人供养衣物,然而供养的衣物太多,常常会堆积起来,无处放置。

于是,佛陀制定有关僧伽蓄衣的戒律。《十诵律》中记载佛陀于寒夜中,亲自试穿衣物,发现只需三件便能安然度夜,故规定僧人蓄三衣足矣,不能多亦不能少。这便是“三衣”的来源,三衣就是后来我们知道的“安陀会”“郁多罗僧”和“僧伽黎”。

当时的“三衣”并没有规定条数与块数,也不是割截以后再拼凑而成的。如果是做新衣,“安陀会”与“郁多罗僧”都是一重,“僧伽黎”则为二重;如用旧衣拼凑,“安陀会”与“郁多罗僧”都是二重,“僧伽黎”则为四重;而如果用粪扫衣做衣,重数多少,则可随意。

后来,佛陀与阿难路过一处稻田,佛陀停步驻足,深觉稻田形制十分规整,便问阿难,能否将三衣也按稻田形制制作。阿难便遵照佛之观念,以“叶”(布与布之间的重叠部分)作田埂,以“条”作田块,制成“田相法衣”,这也就我们如今常见的袈裟的样式。

 袈裟

三衣的用色,则以坏色、染色、秽色、不正色为原则,梵语称作为kāṣāya,“袈裟”便是这个词的音译,随着时代的发展,袈裟也成为僧伽法衣的专用名词。并且,三衣逐渐以缝合布料的不同作为区分。

安陀会

安陀会,即“五条衣”,五条布料缝合而成,是三衣中最小的一件,主要是在日常非宗教性质的劳作、行路及起卧时,作为贴身的衬衣穿用,因此也可意译为“作务衣”、“内衣”、“中宿衣”、“中著衣”等。 

郁多罗僧

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可意译为“上衣”,是用七条布料缝合而成。三衣中最为常用,如礼佛、做早晚课,诵经闻法及用斋时都披此上衣,也因此得名“入众衣”。

僧伽黎

僧伽黎,即“九条衣”,从下下品九条到上上品二十五条。根据其特征和功用,还可意译为“重衣”、“复衣”、“高胜衣”、“杂碎衣”等。

僧伽黎在三衣中规格最高,属于佛门最正规的服装,礼拜、乞食、讲闻佛法时,或古代出入村落、皇宫等场合中穿着。其中二十五条的镶金的大衣,即用金缕织就的袈裟,又被称作金色衣、黄金叠衣。相传,佛陀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曾以此供养佛陀。而唐僧的锦襕袈裟,便是其中的一种。

戒律要求“三衣不离身”,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传佛教的祖师依据实际情况对出家人的服饰进行了改革。

太虚大师改良的罗汉褂

海青

汉传佛教分出了法服和常服两部分,法服指三衣,也叫“制衣”,常服则是三衣以外的日常穿着,也叫“听衣”。如小褂、中褂、长褂、大袍等衣,海青就是广袖大袍的一种。现代僧人的常服一般采用短衫裤样式或海青,做法事时才会外搭三衣。

 在家居士可以穿着袈裟吗?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缦衣”的,也称缦条衣,与三衣相比较而言,少了其中的福田格,没有横向和纵向割截,大小与三衣大小等同,原来也是僧衣的一种,到现在,已经不再为僧伽所专用,而成为沙弥和菩萨戒、五戒在家居士的戒衣。

五戒法会,搭缦衣

因为在家居士都还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所以他们穿着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不能穿袈裟。

另外,即便是受了五戒或菩萨戒的在家居士平时也是不能穿缦衣的,只能在诵经礼佛拜忏活动时才能穿用,相当于在家受戒居士的法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