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扶手椅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主义集权国家,在吸取了历朝历代分藩之弊的经验教训后,不再对宗室实行封藩建国,而是结合自己的民族特点,对皇子及其宗室成员实行封爵制度。制度规定,皇子年满十五岁后,由宗人府请封,皇帝钦定爵位,离开皇宫,在京城选地分府,独立生活。亲王作为最高爵位的享有者,所拥有的王府是由朝廷出资拨款,依照亲王的规制营建,其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可视为皇家宫殿的缩影。而与王府建筑相配套的王府家具,也同样继承了宫廷家具的优良血统,成为了天潢贵胄炫耀显赫家世的重要实物。
一.清代前期宫廷家具对王府家具的影响
台北故宫的恭王府家具陈列展厅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一套《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共由十二幅写实性绘画组成,经专家考证,认定该套绘画中所描绘的内容是雍正皇帝做亲王时期,赐予他的园囿—圆明园中的实景。其中大部分绘画以室内陈设为主。它不仅为研究清代早期室内陈设布置、装饰风格及各类艺术品具有重要价值,更为了解清代早期宫廷家具对王府家具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笔者试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历史背景
这套大致创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之间的绘画作品,所处的时期正是皇位之争的关键阶段。深谋远虑的雍亲王胤禛此时却逐渐退出了角逐储位的争斗。而是潜心研究并沿袭其父康熙皇帝在艺术造诣方面的成就,即而博取父皇对他的好感。加之胤禛本身又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政治家,因此其王府及园囿中必定会效仿宫廷定制许多艺术价值很高的名贵家具。
2.艺术风格
雍正皇帝画像
清朝建立之初,其宫廷之中仍以明式风格家具为主。但是随着清朝统治地位的稳固,一些清廷贵族已不满足明式家具那种简洁、朴素的装饰风格,而是希望结合本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创新出一种与明式风格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到了康熙朝晚期,一种重于形式,富于变化,整体造型粗犷但细部装饰考究的艺术风格应运而生(后人称为清式风格家具的开端)。风格一经推出,立刻受到皇室及王公贵族的大力推崇,并迅速在宫廷及各王府中风靡起来。
这套《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恰恰就是反应了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图中所描绘的三十余件明清家具中,按造型风格分为三类:1.明式家具;2.过渡时期带有清式风格的明式家具;3.清式家具。由此说明,当时的清朝上层社会已经形成了多种风格并存的家具陈设体系。
3.装饰纹样
清 酸枝木嵌螺钿镶理石扶手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多件标有康熙年款的宫廷家具,其中髹漆家具占有较大比重。这恰好同《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中所描绘的多件髹漆家具不谋而合。而这样的不谋而合绝非偶然,说明当时髹漆家具在满清亲贵中很受欢迎。究其原因,大致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其一,皇帝的喜好,在现藏的宫廷家具中,标有年款的家具实不多见。而康熙一朝则有多件髹漆类家具标有年款或干支款,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这与康熙即位以来所提倡的厉行节俭不无关系。在当时,进口的硬木材料比起传统的髹漆工艺是要昂贵数倍之多,所以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髹漆家具作为宫廷陈设,也不失为是一个明智之举。因此在皇帝的直接影响下,王公贵族会以皇帝为楷模,投其所好,争相将这类家具收藏于自己的王府之中。其二,装饰性强,清早期宫廷及王府中的髹漆家具,无论在工艺、技法、品种上都较前朝有所发展和创新。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时居室内华丽装修的需要,并通过这些髹漆家具与室内多彩陈设物相互呼应,力求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宫廷家具对王府家具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长期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才最终实现的。这为日后王府家具与宫廷家具亲缘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清代晚期宫廷家具与王府家具的流变
乐道堂内装修
晚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及西洋列强的肆意蹂躏,王朝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本就脆弱的民族手工业受到重创,盛极一时的明清家具艺术从此失去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面向宫廷、王府及官绅富贾的硬木家具业因购买力大减和原材料的匮乏,而纷纷倒闭流散。大批掌握先进家具制作工艺的家具艺人,不断流入民间,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聪明智慧为民用家具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这对于宫廷家具艺术走向民间和硬木家具大众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国力和工艺衰颓等因素的影响,宫廷及王府中订做家具的情况在逐年减少,而此时民营家具制作业的迅速崛起,让这些皇亲贵胄看到了希望,并逐渐将家具的置办方式转为了采买、进贡和调拨。晚清时期摆设于家居正厅或较为雅致、庄重场合的清式扶手椅,就是通过采买和进贡的方式由民间进入到宫廷及王府之中,而广泛流行的。这类椅具之所以能受到皇家与王室的认可,大致出于两个层面的考察。
1.造型工艺
清人画胤禛妃行乐图轴烛下缝衣
中国古典家具自古就是封建社会中表达等级制度和宗族权威的文化载体。在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清代更是如此。清式扶手椅的出现,真实的反应出自乾隆朝以降,宫廷及王府家具造型重形式而轻结构的设计理念。这种椅具多采用红木、花梨木或上等柴木制作,造成宽大、厚重。结构、比例不追求科学适度,舒适感较差。具体表现在靠背与扶手的处理,以及束腰工艺的大量应用。晚清时这类扶手椅的靠背与扶手,摒弃了明式座椅中靠背与扶手按人体的自然曲率的设计形式,而是普遍采用上下垂直的造型效果。其目的在于牺牲舒适而换取尊严,以正襟危坐的姿态表现出封建社会中主人身份的至高无上。在扶手椅中大量使用束腰工艺的做法,属晚清最为盛行。传统带束腰扶手椅在设计中,通常在牙板下安装罗锅枨、霸王枨、矮老和拖泥,起到支撑和加固的作用,从而提高椅面和腿部之间的稳定性。此时的扶手椅出于外形的简约和材料的拮据,只是在腿柱间用四面平管脚枨连接。又由于束腰的存在,腿柱与扶手间不能连通,上下只好两木分做,理论上讲这样的做法是甚不合理的,因此,对于这类扶手椅来说,其稳定性和科学性还是很值得商榷的。
2.装饰纹样
清人画胤禛妃行乐图轴博古幽思
清代家具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于它千变万化、美轮美奂的装饰艺术。但是到了晚清时期,当大量的民营家具成为市场的主流时,许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被雕刻在家具中,并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装饰主题。此时,宫廷及王府中扶手椅的纹饰同样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图案雕刻多以“葫芦万代”、“福磬有余”、“喜上梅梢”等题材为主,内容通俗且随意性大,雕刻纹饰或大或小、或歪或正,但都不会影响其富含的美好寓意。而在扶手椅中采用满镶螺钿和嵌大理石的方式,更是为追求家具中新颖多变、多姿多彩的装饰效果。
通过以上对晚清时期宫廷及王府家具中造型工艺和装饰纹样亲缘关系的描述,充分说明这一时期国力的衰退和皇室审美艺术品位的降低,正是直接导致中国古典家具艺术最终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内容节选自《收藏家》2016年3月刊《浅析晚清时期王府家具与宫廷家具的亲缘关系》,作者孟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