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篆刻艺术之美 —— 汉代官印

  在篆刻史上,汉印是继先秦古玺后的另一座高峰。如果把风格多样的先秦古玺比作烂漫的山花,自由且绚丽,

在篆刻史上,汉印是继先秦古玺后的另一座高峰。如果把风格多样的先秦古玺比作烂漫的山花,自由且绚丽,那么汉印则如同临风之玉树,庄重且典雅。清代周铭在《赖古堂印谱·小引》中说“学印不宗秦汉,非俗即诬”。清代巴慰祖在《四香堂摹印·自序》中也说“印章之祖秦汉,如寻山之有昆仑,问水之有星宿海也”。汉印端庄而雍容的气派为后世印人确立了一个创作的标杆,特别是明清印人强调“印宗秦汉”,其实都是指师法秦汉印式。以秦汉印,特别是汉印的风格典范作为篆刻创作的审美追求,从而确定了汉印在篆刻史上的正统地位。

汉印开创了我国篆刻艺术的鼎盛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汉承秦制”,汉几乎全面继承了秦王朝的印章制度并加以完善,造就了尚法而不失拘束,平直而又富于变化,正直而不失板滞,端厚而更见博大的汉代印风,汉印是秦印风格的发展和完善。而秦印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之所以能完成由古玺到汉印不同风格转型的历史使命,是因为秦印以战国时期秦国的印风统一了东方六国的印风。在这一过程中,秦代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书同文”,并确定“摹印篆”为玺印专用文字。摹印文字的规定性促成了秦代官印的规范与统一,这种以平正方整为主的基本形态为汉代官印所继承,并成为汉印最基本的风格特征。

汉代用于摹印的“缪篆”是在秦代“摹印篆”的基础上发展、定型下来的摹印专用字体。《汉书·艺文志》叙述汉代通行的六种书体:“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缪篆以篆书笔画为基础,参以隶意,使之方整平正,成为一种最适宜于印面布局需要的形体,后世印人以汉印为宗,主要在于掌握缪篆的书法特征和变化规律。缪篆之“平正”是一种规范和秩序,也是汉印为后世篆刻艺术发展奠定的一块最重要的基石。

汉代官印

西汉初年的官印基本沿袭秦印制度,也基本上继承了秦代官印的风格,印面多加边栏和界格,如出土于广州象岗第二代南越王墓的“文帝行玺”即用界格。“琅左盐丞”从其官职可以考定颁发于汉武帝时期,应是汉初最晚的带有界格的官印。

西汉中期官印已基本不用界格,印面文字分布均衡,文字笔画平整充实,印风趋于成熟和稳定,显现出庄重敦厚的汉印特色。如“江都相印”“阿阳长印”等印朴茂宽博,是典型的汉官威仪。西汉晚期官印,文字笔画进一步向方正平整发展,“山阳尉丞”“琅邪尉丞”等印代表了这一时期官印的基本风貌。

宜春禁丞

西汉初期铜质官印,鼻钮。纵25 毫米,横24 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宜春,秦禁苑名,汉沿之,今在西安东南。禁丞,为“禁圃丞”之省文,《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载,汉封泥中“禁圃右丞”亦可证。此印当为管理禁苑之官吏所用印。

此印仍延续着秦代印章的样式,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还保留有“田”字界格。在文字形体上又与秦印相区别,笔画较粗,竖笔末端圆齐不作尖笔,字形方正,结体谨严,充分体现出早期官印的特点。印文用笔圆润流畅而又富于变化,篆法在方整平正中显得圆融工稳,虽有秦小篆遗风,如“禁”字下两斜笔已有明显的隶意。由于印面残破严重,已无法看出印章的本来面目,却增加了印章沧桑之感。



彭城丞印

西汉铜质官印。纵25 毫米,横25 毫米。

彭城丞印当为西汉早期官印,“田”字界格平分印面,四个字保留小篆的笔意较多,笔画均匀,横平竖直,结体端庄严整。且此印保存完好,印面上字的笔道都很清晰。“彭”字右边的的三个斜笔十分内敛,“城”“丞”“印”三字结体茂密,整体上给人平正端庄、刚健中见醇厚的印象,又给人以宁静安详和稳定的感觉,整方印于凝重醇古的风貌中展现出一种堂堂正正、博大恢宏的气格。

字丞之印

西汉早期铜质官印,蛇钮。纵25 毫米,横25.5 毫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字,县名,《汉书·地理志》载“右北平郡下有字县”。丞,为县丞,《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此印仍沿用秦印界格的形式,“田”字界格中间的十字格较粗,且并不是完全平均分配,右边两字较大,左边两字稍小。“字”的“宀”取相背之势,将“子”包蕴其中。“丞”与“印”中的斜线化解了平直线的过度平整,且“丞”字上半部的盘曲又与“印”字的下半部分相呼应。“之”字笔画较少,留红为多,同时通过方与圆的对比,使得印面更为灵动。



文帝行玺

西汉早期金质官印,南越国自铸。纵31 毫米,横31 毫米,是迄今所见最大的西汉金印。1983 年南越王墓出土,现藏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文帝”为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僭号,其于公元前137 年自称“文帝”。“行玺”为皇帝六玺之一,即发布诏命所用的印信,此玺应是南越文王发布命令的官印。值得一提的是,此印印钮为象征皇权的盘龙,龙首上昂,隆腰卷尾,尤其是弓起的龙脊,既利于手持,又表现出龙身的腾翻之势,构思十分巧妙。

“文帝行玺”仿汉帝之制自铸,庄严典重。印面有“田”字界格,系延续了秦印的印面形式。印文为“摹印篆”字体,字态端方严谨,笔画劲挺雄健,章法疏密得宜。印文笔画多直线,只有“文”字以圆柔寓方刚,浑融自然,使得字法在庄重中保持灵活。“帝”字稳中求变,欹侧生姿。“行”字字形简洁,取其原始形态,而不采用增加折笔的篆法,这样恰好与“玺”字密结的白文笔画形成对比。“玺”字布满界格,密不透风。此印整体雄浑伟丽,气度非凡,凛然有王者之威仪,无论钮饰还是印文,均体现出南越国高超的铸作工艺和卓越的篆刻艺术。

轻车令印

西汉官印。纵23 毫米,横22.5 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印线条平直细劲,结字方整,四个字中,“令”“印”二字笔画少却占据了较大的空间,“轻”“车”二字笔画多却占了较小的空间,而且被安排得紧靠印边,从而形成印面的疏密对比。“轻”“车”二字中均有相同的部件“车”,“令”“印”二字下半部分也用了相同的处理方法,艺术创作上最忌重复,但此印中两组部件的重复并不给人以单调之感,足见大匠自有过人之处。此印在方正平实中见变化,笔画以方为基调,方中寓圆,直线中暗含曲意,在自然质朴的大风格下,体现出细腻和温雅。



未央廄丞

西汉中期铜质官印,瓦钮。纵23 毫米,横23 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大廄、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未央即未央宫,此印是未央宫中管理车马的太仆之属官。

此印于凝重醇古的风貌中展现一种堂堂正正、博大恢宏的气格,而这恰是汉印的精髓所在。“未”“央”二字笔画较少,与“廄”“丞”二字的茂密丰实形成疏密对照。特别是“廄”字,笔画繁多却丝毫不显得臃肿,而是宽博大气。此印在整体的静穆中蕴藏着几分空灵,这种经典的汉印风格确立了后世篆刻审美上的基本追求。

代郡农长

西汉中期铜质官印,瓦钮。纵22 毫米,横22 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代郡,汉代属幽州。此印笔画于方正刚健中蕴含弧曲柔美,结字端庄方整,转折处方圆并施。由于“代”字笔画较少,形成大片留红,与另外三字形成明显的疏密对比。“郡”字左宽右紧,字中三个小朱点给整方印增添了灵动之气。“农”字施篆巧妙,笔画繁多而不显杂乱。“长”字横画上拱,极富弹性和张力。这些特点结合在一起,使得整方印章和谐统一,并显现出雄浑挺健之美。



皇后之玺

西汉中期玉质官印,螭虎钮。纵28 毫米,横28 毫米。1968 年出土于咸阳渭河北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汉旧仪》:“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玺符合汉制,又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仅一千米,被人推测为吕皇后吕雉之物。

汉末蔡邕在《蔡中郎集》卷一《独断》中指出:“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天子玺以玉,螭虎钮。古者尊卑共之……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明甘旸《印章集说》“玺,即印也,上古诸侯大夫通称,秦始皇作传国玺,故天子称‘玺’。汉、晋而下,自传国玺外,各篆有玺,其文不一,制度各殊,一名曰‘宝’。”

由于玉的硬度高,不宜奏刀,在刻制中一般使用“砣磨法”。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琢玉之法,即用硬度达摩氏七度的石英砂对玉器进行砣磨。西汉中期官印显著特点之一,即不再使用界格。此印虽不施界格,但字与字之间、字与印边之间的留白十分均匀,印面布局疏朗,笔画干净利落,起收笔处如昆刀截玉,斩钉截铁,体现了庄严的皇家气象。“之”字中的两个竖折部分分别被处理成圆转和方折两种形式,使得这方玉印在工稳端庄之中不失变化。“玺”字笔画繁复,但结构处理的相当从容,毫无逼仄之感。章法上,“皇”“玺”二字繁,“后”“之”二字简,各呈对角呼应。此玺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皇后玺,也是武帝时期的代表作,弥足珍贵。

广汉大将军章

西汉晚期银质官印,龟钮。纵23.5 毫米, 横24 毫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广汉为汉的属国,安帝时始置,此印是西汉晚期颁给广汉大将军的官印。《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武帝元狩四年规定:郡守、都尉、相、内史等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印封泥,凡五字者皆称“章”;品秩较低的官印则用四字,文称“印”。

此印为西汉时期以小篆入印的代表作品,线条粗壮,圆浑饱满,结体茂密,印文笔画之间的空间极少,接近“满白文”。“广”字与“军”字的半包围结构为两字中间的“大”字营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大”处理得非常巧妙,即缩短外面的两笔,下半部均留出大片的空间,与印中线条紧密处形成强烈的对比。“将”字转折有力,左部笔画舒展,刚强威武,气势夺人。存世西汉银质将军印章极为少见,明甘旸《印章集说》中指出,银印“文柔而无锋,刻则腻刀”,概言凿刻时的走刀之感。



榆畜府

西汉官印。纵23 毫米,横13 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秦封泥中发现有饲养禽兽的园圈,如具园、麋园,说明管理供宫廷使用的动物的专门机构在秦代已经设立。此印为半通印,半通印的品秩较低,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用半通印的官员俸禄一般在秩比二百石以下。

半通印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虽尺寸大多只有方印一半,但要在有限的空间内生出无穷意趣,巧思尤为重要。细省印文,此印线条圆润,结字方整,转折处以圆转为主,三个字由上而下依次排开。“畜”字以八条横线排列茂密,结字独具巧思,使转处极富笔意。“府”字作扁势处理,宽博敦厚,整字显得阳刚健美。此印朴茂大气,在半寸天地中蕴含汉印的雄浑博大。

汉委奴国王

东汉金质官印,蛇钮。纵24 毫米,横24 毫米。现藏日本福冈金印公园。

日本天明二年(1782),日本九洲福冈县至贺岛的百姓从地中发掘到此枚金印,后据专家考证,此印系公元57 年汉光武帝刘秀赐予日本倭奴王之物,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清末黄遵宪在光绪三年出使日本时曾见到此印,作诗曰:“博物千间广厦开,纵观如同宝山回。摩挲铜狄惊奇事,亲见委奴汉印来。”

此印显然为凿刻,笔画起收处多有顶笔,锋棱毕现,刚劲挺拔而不失浑厚。章法上,“汉”字独占一列,尽显大汉威仪。“委奴国王”四字等分印面,紧凑匀称,“王”字笔画少,整方印由此变的疏朗透气。此印制作工艺极其精美,印文遒健茂美,刚健雄强之感扑面而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