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漫谈北京文化 | 北京中轴线的百年历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打开北京城市地图,有一条线贯穿整个老城。 老北京人称它为北京的“脊梁”。它其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打开北京城市地图,有一条线贯穿整个老城。

老北京人称它为北京的“脊梁”。它其实被称为“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到底是什么?

ACTION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被称为“龙脉”。

梁思成先生说过: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程布局中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整个部署的是一根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为什么北京市的诸多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渊源?

为什么它是歪的?

为何它非正南正北?

它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

为什么北京没有沿着中轴线建设一条地铁线?

......

让我们跟着刘阳老师一起去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奥秘、独特的文化魅力吧!

刘阳老师是谁?

刘阳,1981年2月生于北京,北京历史文化及圆明园、教堂建筑专家。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会员。著有《昔日的夏宫圆明园》、《三山五园旧影》、《圆明园的故事》、《万园之园-圆明园盛景今昔》、《谁收藏了圆明园》大陆简体版、《五朝皇帝与圆明园》、《谁在收藏圆明园》香港商务繁体版等诸多历史文化畅销书。

●他还被称为~●



昔日夏宫的研究者

刘阳从15岁开始断断续续整理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资料。刘阳说,他十几岁时才第一次走进圆明园,比同龄的其他北京孩子来得都晚些。但因为当时圆明园内的展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绪,他也第一次得知圆明园在乾隆年间的地位毫不逊色于故宫,由此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4年,刘阳进入圆明园管理处工作。虽然月薪只有一千多元,但他还是觉得非常幸运:能和圆明园朝夕相处,所得到的快乐不是金钱能计算的。何况在研究上,还能有更多的便利!

一直以来,刘阳将圆明园老照片当作自己的一个研究重点。但在自己身边,这些东西实在不好找,刘阳就把眼光投向了网络。有人算过在网络上出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比过去150年都要多。1998年就接触网络的刘阳也认为,这些年他在网上采集到的大量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刘阳还经常在“亚马逊”、“淘宝”、“孔夫子”等电子商务网站上,买到许多重要而又罕见的圆明园史料。

流散文物的追寻者

他是一个北京历史的狂热爱好者。上中学时,他经常在课余时间走街串巷,寻访古迹。爱上圆明园后,每个月他都要到圆明园后面的书市转一圈,看到关于圆明园的新书就买回来,再加上订阅的文物类报纸和杂志,没事干时就按照书上的线索在街巷里寻找文物散落的踪迹。

他出了一本图册,里面列举了700多种流散在外的圆明园文物,其中国内的石刻物件部分大多是对前人工作的整理,流失海外的瓷器、玉器、字画等文物都是自己多年调查所得。刘阳并不觉得自己的成绩卓著,之所以能出这样一本书,是因为没人和他竞争。

老北京门墩的记录者

门墩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受到墓葬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宫廷建筑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包含多元素、多种文化构成的建筑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门墩除了具有建筑功能、装饰作用、等级象征,还因雕刻图案精美、内涵丰富,而逐渐成为一种精美的民间雕刻艺术品。

北京门墩大多数在“文革”时被拆除、破坏或下落不明,65%的门墩已经消失,史料难以搜集,刘阳与侯洁夫妇二人跟时间赛跑,拍摄、研究北京门墩十年后,终将他们所记录的门墩资料集结出版为《老北京的门墩》。

逛再多鼓楼、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