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农炮(Cannon)和榴弹炮(Howitzer),分别指弹道低伸的直射型火炮,射界较低,而榴弹炮是弹道弯曲的间瞄型火炮,射界较高。不论哪一种,弹丸走的都是抛物线弹道,区别就在于一个抛物线更接近平直,炮弹运动轨迹与射程的比值小,另一种非常弯曲,炮弹轨迹与射程的比值大。这两种炮的使用场景有相当大的差别,加农炮由于弹道平直,只适合视野内进行直瞄,受地球曲率的影响,有效射程不会太高,但是为了弹道平直,初速要比较高。
加农炮,榴弹炮,臼炮(迫击炮)的弹道曲线区别
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分野可以追溯到17世纪。虽然人类13世纪就出现了最早的火炮,但那时候的火炮——射石炮,属于抛石机的替代品,没有什么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分别。当时的发射的弹丸重量很大,同时当时的火炮专家尚未完全认识到身管长度对弹丸初速的增益,加上当时身管加工技术落后,当时的火炮长径比非常小(通常低于5),弹丸在身管中没有运动多少距离就已经飞了出去,因此这种炮弹道弯曲的比榴弹炮还夸张。我国在元朝和明朝时期装备的盏口炮,也属于一种臼炮,既可以发射实心弹丸,可以发射能爆炸的弹丸。随着技术的发展,西方和中国都意识到了身管长度对弹丸初速的巨大增益,因此各自独立的寻求更好的身管铸造工艺,以便让火炮耐受更高的膛压,打出更加平直的弹道。这就是最早的加农炮。到了17世纪,又在加农炮基础上,出现了身管截短,倍径介于臼炮和加农炮之间,使用延时引信的榴弹炮。16~19世纪,西方对加农炮和榴弹炮的界定标准是10~20倍径属于加农炮,10以上倍径属于榴弹炮,小于5倍径属于臼炮。
西方射石炮
元代的盏口炮
16世纪西方的加农炮
随着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出现,二者的任务也随之分离。加农炮主要以实心弹丸实施直射,用动能杀伤视野内的人员和工事;而榴弹炮主要是可以越过起伏的地形通过爆炸的破片杀伤人员。当时加农炮只能使用实心弹完,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引信承受不住太大的冲击,加农炮发射冲击力太大,弹丸飞行时间太短,无法使用爆炸榴弹。等到19世纪,机械引信被发明后,加农炮也可以使用装药的榴弹了,不过此时加农炮依然没有抛弃动能杀伤,实心穿甲弹,穿甲榴弹就是这一职能的延续。
拿破仑时代的12磅加农炮
拿破仑时代的24磅榴弹炮
到了二战时期,除陆军炮兵压制火炮中的加农炮外,坦克炮,反坦克炮,高射炮,也都属于广义上的加农炮,最高的初速可以达到甚至超过1000m/s,而用于火力压制的加农炮初速也有700-800m/s。而同时期榴弹炮的初速仅有500-600m/s。
德国大名鼎鼎的Flak 36 88mm防空炮
Flak 36和Pak 43 朝天打是高射炮,放低打是反坦克炮,都没有超出直瞄火炮的范畴。
在外观上,同一时期生产的加农炮和榴弹炮是比较好辨识的。加农炮的身管和口径的比较大,也就是长径比高;而榴弹炮的长径比较低;加农炮的射界始终要小于榴弹炮。比如苏联的M30 122mm榴弹炮的射界是-3°到 63.5°,同时期装备的76mm ZiS-3加农炮是-5°~ 37°。战后的D30 122mm榴弹炮射界炮−7°~70°,而M46 130mm加农炮是-2.5° to 45°。
苏联二战时期的M30 122mm榴弹炮
苏联二战时期的ZiS-3 76mm加农炮
战后随着火炮技术的大发展,以及现代战争形态的巨大变化,对火炮的射程要求越来越高,炮兵压制射击越来越不容易遇到直射的场景。所以到了这个时期,不论加农炮还是榴弹炮,都以间瞄射击为主,而且对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初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我国的66式152mm榴弹炮的初速达到了655m/s,59式130mm加农炮到了930m/s。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榴弹炮的倍径不断增长,到了80年代末,我国已经开发出45倍径,初速达到897m/s的PLZ45,并正式取名为自行加农榴弹炮。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我国自己创造词汇,外国并没有这个说法。
66式152mm榴弹炮,27.8倍径
国产45倍径的PLZ45自行加农榴弹炮,在国际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
随着世界范围内52倍径自行榴弹炮的研制和普及,榴弹炮的初速普遍达到了900m/s以上,除了射界更宽,可以说与加农炮毫无区别。虽然外国没有Cannon-howitzer这种叫法,而是仍沿用howitzer这个词,但实际上,加农炮和榴弹炮在压制火炮领域已经失去了分类的意义。唯独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高射炮,坦克炮,反坦克炮,加农炮还在起到它的作用。
PLZ05 自行加榴炮,它拥有52倍口径长度的身管,属于加农炮范畴;但实际干的是榴弹炮的活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坦克炮,也属于广义的加农炮
052D上的70倍径130mm主炮,也属于一门加农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