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 | 建筑声学与多功能剧场的发展:剧场的声学效果

剧场多用于人群的集会,无论是举办会议还是演出,剧场除容纳建筑功能外,最重要的是满足观众的视听要求。剧

剧场多用于人群的集会,无论是举办会议还是演出,剧场除容纳建筑功能外,最重要的是满足观众的视听要求。剧场的视线问题通过建筑设计保证合理的视线距离并防止遮挡即可实现。但声学问题相对复杂,在较长距离的大空间中要“听清”、“听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罗马露天剧场,观众席布局为半圆型起坡,目的是让人们尽可能靠近表演台,有利于声音的传达。另外,舞台设有高大的石材照壁,将更多的声音反射到观众区域,演员也要使用夸张的面具以像喇叭一样扩大声音。位于西班牙梅丽达的古罗马剧场,也将声学效果作为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古代集权制下,几乎没有民众观看大规模节目,会议、演出等一般在小范围内进行,如五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音乐欣赏场面,演出者与观众距离很近。

100年前,人们对建筑声学知之甚少,剧场的声学效果只能顺其自然。然而在1895年,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弗格艺术博物馆(Fogg Art Museum)讲演厅落成后,因观众无法听清演讲而不能使用。为解决该问题,年轻的物理学家赛宾(Wallace Clement Sabine,1868~1919)通过研究,提出了混响时间的概念,发现听不清的原因在于房间容积过大,而吸声太少,从而造成混响时间过长。

应用建筑声学理论,赛宾通过增加软座垫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那时起,建筑声学出现于科学的殿堂,随后赛宾声名鹊起,被邀请进行波士顿音乐厅的声学设计,该大厅优良的音质至今仍为全世界所称道。 

科学研究表明,混响时间对声学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以语言类为主的剧场,如会堂、话剧院、电影院等,声音需要较高的清晰度,混响时间要短一些;而以音乐、歌舞、戏剧等表演类为主的厅堂,需要声音更加饱满、有韵味,混响时间则要长一些,并且不同的演出形式所对应的最佳混响时间也不同。 

因此,影响现代剧场音质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与使用用途相适应的混响时间。简单地通过扬声器来弥补剧场听音问题是不正确的,一方面扬声器只能提供更大音量或增加伪混响效果,不能解决清晰度问题;另一方面人工扩声也无法与淳朴优美的自然声相提并论。建筑声学犹如一个女子,天生丽质是决定性因素,而扬声器犹如化妆,无论如何装扮都仅是修饰而已,无法彻底改变本来的面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