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打败日军的不是枪炮,而是大米,比阵亡多10倍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除了战斗人员的伤亡,还有非战斗人员的伤亡,这次战役以日本胜利而结束,日本战斗人员伤亡很少,但是非战斗人员伤亡数量远远多于阵亡人员,数量不止十倍,而造成这些人员的死亡就是因为脚气病,造成疾病的原因是大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null

 在20世纪初,森鸥外曾经对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日军数量惊人的非战时减员做出过详细地分析,并指出“正是因为日本人嗜好吃精米”,才导致了日军频频患上“脚气病”,并且死伤惨重。

明治维新后,日本精米的技术十分成熟,剔除了影响口感的米糠、胚芽,精米的口感越来越好,所以百姓都选择精米来食用,尤其是在军队中,当时全国上下,营养条件最好的就是军队,糙米在平民之间倒是经常能够看到,可见军队士兵基本上食用的都是精米。

精米的流行就引发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脚气病的发生,这种疾病在当时已经是国民疾病了,在学校和军队中最常见,这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疾病呢?

null

说是脚气病,其实并不是患者的脚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指患者体重明显下降,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虚乏力甚至出现心律不齐、感官退化的严重情况。严重时会引起“脚气病性心脏病”,心律不齐、心包水肿而导致死亡。一般患者会先手脚麻痹,接着蔓延到四肢,最后死于急性心脏病或者肺部衰竭,奇怪的是,这种病仅仅发生在东亚,而在欧美地区并未出现此种症状。

那么甲午战争的伤亡数量到底如何呢?战争期间,因为战争伤亡的人数为1132人,如果去掉占领台湾还有负伤在医院病死的人,实际上在中国战场战死的日军只有400多人,可是因为疾病造成死亡人数一万多,脚气病 的人数却达到了惊人的三万多,死亡1800多,战斗与非战斗损失的比例高达1:10,可以说数据相当恐怖。

null

后来日军得知了问题的根源,肯定也就提出了解决方案,1925年,在麦麸和稻壳中发现了维生素B1,于是开始进行军队饮食的改良,《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中明确强调了每一名日本军人每天可以领到660克精米、210克小麦以及其他各种副食。但是由于日本士兵并不单吃小麦,而且吃惯了精米,所以还做出了特别规定,精米和小麦必须混合烹饪以确保每一名日本军人都可以获取到足额的维生素B1,以避免患上脚气病。

“大和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在战争时期,这种食品可以说是军队中常见的,可是到了二战后期,这种食品成了奢侈品,因为战争资源的匮乏,日本已经无法生产大批量的“大和煮”了,这都表明,日本距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