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实拍:乾隆皇帝的养老花园,绝对如诗如画!

位于紫禁城东北隅的宁寿宫花园,又称乾隆花园。它建于乾隆三十六年,供其养老休憩。这样一座皇家园林,一座太上皇「退休」颐养天年的休闲场所,它的建造工艺、装潢设计,都堪称是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经典之作。其技艺之奇诡、寓意之深远,如诗如画,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三友轩北面的小院 任超摄

三友轩北面的小院 任超摄

耄期倦于勤

乾隆花园,首先是一座皇家园林,但与我们所熟悉的斋宫型皇家园林不一样,我们可以称其为皇家宅园。乾隆花园就在「后寝」的西侧,所以可以把它看作皇帝的宅园。

乾隆花园俯瞰图

乾隆花园俯瞰图

乾隆花园是乾隆盛期的作品,处在乾隆朝造园技术非常成熟的时期。作为乾隆皇帝亲自指导与建造的园林,乾隆花园的建造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归政、倦勤、颐养天年。无论是造园思想,还是造园技术,乾隆花园可以说代表了清朝造园艺术的巅峰。

一座花园的构成要素,有山、水、树、石、屋、路「六法」之说,即花木、水泉、山石、点缀、建筑、路径。乾隆花园的造园思想主要是来源于儒家的礼乐和归隐传统。从乾隆花园的建筑命名,我们也能看出这层含义:比如「遂初堂」,命意于《老子》「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倦勤斋」中「倦勤」二字出自《尚书·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之句,点明了乾隆皇帝将自己的归政看成像大舜那样的「倦勤」,此座建筑正是乾隆皇帝为做太上皇而备的憩息之所。

乾园八景

为更好地理解乾隆花园的造园艺术,我们可以将其景观归纳为八个单元,基本遵循院落划分出的空间,又在一些地方打破了平面束缚,按照实际参观感受在视觉上和路线上把空间连接起来。

八景的构成如下:

第一进院落中可分出二景:由古华轩统领禊赏亭、承露台,称之为「山水之间」;抑斋、矩亭和游廊组成了自成体系的一景,称之为「园中之园」。

褉赏亭外景 任超摄

褉赏亭外景 任超摄

第二进院落朴素而规整,称为「寻常小筑」。

第三进院落的大部分和第四进院落的南部假山共同组成了一个下层静谧、上层开朗、内外贯通的空间系列,姑且称之为「上下山色」;第三进院落中的三友轩其实与宁寿宫后部中路的乐寿堂关系更加密切,是其附属,可自成「岁寒三友」一景。

古华轩外的堆山叠石 任超摄

古华轩外的堆山叠石 任超摄

第四进院落几乎照搬建福宫花园,但更加突出建筑的地位和趣味。细分之,则有养和精舍与云光楼,建筑与假山共成「罗汉山林」;还有巍巍独尊、俯瞰全园的「明堂符望」;以及足不出户便串联起一轩、一馆、一斋的「倦勤隐趣」。

虽然在清代进入乾隆花园的方式不独是穿过衍祺门、绕过假山屏壁、直面古华轩,还可几暇信步,多有途径,但是当时花园的擘画者一定也把由古华轩统领的一组建筑作为花园至关重要的开篇之笔。

承露台 任超摄

承露台 任超摄

古华轩是四面通透的敞轩,禊赏亭是开敞的亭座,承露台更是了无遮盖。开敞成为这一园区最显著的特色。开敞的目的则是要忘形于山水之间如果说园中开敞的空间暗示着忘形得意的追求,那么配上东山西水,忘形的所在就必是在山水之间了。

褉赏亭内的曲水流觞 任超摄

褉赏亭内的曲水流觞 任超摄

园中之园

进入衍祺门右行,游廊勾连着的是一座紧凑玲珑的小园。园的核心是抑斋,对面假山上有撷芳亭。抑斋西侧连着游廊,游廊转角处建有矩亭。

园中之园 鸟瞰示意图

园中之园 鸟瞰示意图

抑斋不过是面阔一间半的佛堂,这一点延续了帝王寝宫养心殿院落的传统。从中路的角度来看,穿过西配殿佛堂后墙上的小门再进入一个小佛堂,后者无疑是取隐秘修炼而又置身山林的双重意味。抑斋西边游廊的佳处在于拥挤之中的巧妙张弛。

遂初堂院内

遂初堂院内

遂初堂后引出了第三、四进院落,它们分别是长春园淳化轩西院和建福宫花园西院的副本。乾隆皇帝在这里如同一位涉猎广泛的收藏家,「收藏」着经典的园林片段,甚至还有经典的室内设计。

延趣楼内景

延趣楼内景

延趣楼

延趣楼

第三进院落中满堆石山,主峰上建耸秀亭,山下洞谷相通,蜿蜒曲折。山北萃赏楼,西侧延趣楼。把延趣楼和萃赏楼、楼前后假山以及耸秀亭和碧螺亭放在一起,总成一景,称为「上下山色」。

碧螺亭 任超摄

碧螺亭 任超摄

岁寒三友

三友,即所谓的松、竹、梅岁寒而傲然者。三友轩内门窗装修及家具陈设皆以松竹梅为装饰图案,轩外又植松、竹、梅,乾隆皇帝之风雅可见一斑。三友轩虽小,却因其所仿照的范例及其与周边建筑的关系而自成一景。

三友轩与耸秀亭 任超摄

三友轩与耸秀亭 任超摄

乾隆花园三友轩在西次间内保留着非凡的精美设计。进入这个空间的门在明间西墙靠后檐的地方,是一对真假门中的真门。穿过这个门,是一个狭长的小过道,一侧是室外树林荫翳、山石嶙峋的景色,另一侧则是一座圆光门。

堆山之上的耸秀亭 任超摄

堆山之上的耸秀亭 任超摄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圆光门,围绕其圆形轮廓的是紫檀木雕刻,主题便是岁寒三友的干茎。门周围,布满整个壁面的是精美绝伦的竹丝镶嵌背景下的紫檀木枝条、青玉松针、碧玉竹叶和白玉梅花,门里门外都能欣赏到这一工艺珍品。进入圆光门,左侧是一大方窗。窗棂是精工细作的岁寒三友木雕,透过木雕窗棂可以看到室外小院中的松树、翠竹和梅花。从乾隆花园的配置,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出如今已毁无踪迹的长春园中相应的景观。

三友轩西次间圆光罩

三友轩西次间圆光罩

三友轩室内空间结构示意图

三友轩室内空间结构示意图

明堂符望

第四进院落从建筑布局到形制均仿自建福宫花园。在整个院落体系中,华丽端庄的符望阁巍然屹立于中央,是花园中体量最大的建筑,自成一景。符望阁内檐装修极尽复杂分隔空间之手段,长期以来被称为「迷楼」,行走在楼中难免恍然不知所至。

符望阁一层空间结构示意图

符望阁一层空间结构示意图

至于符望阁的内檐装修工艺,则是乾隆时期江南工艺的代表,集中反映了木雕、双面绣、竹丝镶嵌、錾铜、珐琅、雕漆、软硬螺钿、玉雕等清代工艺的顶尖水平,并且打破器物的界限,把工艺铺陈扩张到整个室内空间。

符望阁内檐装修

符望阁内檐装修

至于形制,学者称符望阁独特的集中式的空间格局是遵照「明堂」制度而建。所谓「明堂」,在春秋战国之前,是天子召见诸侯颁布政令,并兼顾祭祀祖先的场所;后成为最为重要的礼制建筑。

符望阁外景

符望阁外景

明堂之所以得名为「明」,主要在于它四方通达,上下连通,明朗开敞,同时比喻明政教、明尊卑、明方位、明时序,带有伦理意义和时空内涵。不过,符望阁除了建筑体型略有此意之外,所处的园林环境、变化多端的室内布局,都与整肃的礼制空间存在差距,与其说它是明堂,毋宁说它实质上是园林中点景的楼阁建筑,而多少掺了一点明堂的味道。

罗汉山林

云光楼前回廊 任超摄

云光楼前回廊 任超摄

符望阁西南有楼名云光楼,下层称为养和精舍。建筑平面形同曲尺,仿自建福宫花园之玉壶冰。与一般的楼阁不同,这里的两层楼之间没有室内楼梯,甚至没有室外楼梯,只有山石蹬道。因此其上下功能差别很大,下层是日常的起居和礼佛空间,上层则完全用于陈设罗汉像——尤其是后来乾隆皇帝得到的黑漆地镶嵌白玉罗汉围屏。

硬木嵌玉十六罗欢像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硬木嵌玉十六罗欢像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这里出现的罗汉都是十六个一组出现的,全部仿照贯休的画作而成,却是以不同材质工艺品的面目出现的。这里已经列举的就有今天已经濒危的缂丝工艺,有绘画图轴,有印刷画册,还有白玉镶嵌黑漆围屏。这确是乾隆的做事风格,不过罗汉像题材真是乾隆更加偏爱的——尤其是贯休的罗汉像。乾隆没有像占有其他古代书画作品那样拥有它,却能够在乾隆花园的山林里长期与这些图像相伴,与天下各种物料接触,与十六罗汉交谈。

倦勤无尽

为了祈祷长寿长治,乾隆修了宁寿宫。宁寿宫有了乾隆花园,花园中最后一座建筑就是倦勤斋。

倦勤斋内景 任超摄

倦勤斋内景 任超摄

在这乾隆花园的最后一座房子里,乾隆皇帝似乎希望表达的是「无尽」的意念。倦勤斋连通到竹香馆的隐蔽通道上行下导,晦明变幻着可以一直通到玉粹轩。而到了轩中,往前看可以回到经行之处,似是一番轮回。往回望则是壁画中佳人顽童,完全一道幸福的幻境。再说倦勤斋,北墙上通景画中的园林建筑也不是现实花园的简单镜像,西墙上的远山消除了园林的界线。倦勤斋是另一种概念上的开始,让主人可以从这里起程,走上无尽之旅。

本文节选自《紫禁城》2014年6月刊《如诗如画的乾隆花园》,本文作者:王时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