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一失名函收信人小考

□张求会 陈宝箴(1 8 3 1 -1900),字相真,号右铭,江西义宁人(今江西修水县)。1852

□张求会

陈宝箴(1 8 3 1 -1900),字相真,号右铭,江西义宁人(今江西修水县)。1852年乡试中举出仕,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等。1895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黄遵宪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系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宝箴之子陈三立为近代著名学者和诗人,陈宝箴也是著名学者陈寅恪的祖父。

汪叔子先生与笔者合编之《陈宝箴集》,收有《致□□□》一函(以下称“失名函”),内容如下:

敬再启者:

去岁浔江获瞻榘度,深慰积年饥渴之忱;今年慈云移荫鄙州,私用庆幸。迩来仁心仁政不介而孚,讴颂之声洋洋盈耳。方兹改岁,惜不获与父老子弟跻堂称觥,祝我使君万千寿考耳。《顺济龙王庙碑》,山谷老人书在故里者,“钓矶”二字外,惟恐此尚稍完善。向曾拓数十纸,为友朋取索殆尽,然拓手苦不佳,犹失真面。顷见与易中实一纸,顿觉改观,想出坐上客所为,非山乡俗工可办此也。欲乞执事推春阳之惠,属代拓二、三十本见赐,使远近传观者咸知贤使君政教之新,即木石为之生色,亦涪翁之幸也。不廉之请,伏冀览原。

手此,再颂春祺,统惟惠照,不宣。

治愚弟宝箴再拜

失名函原件藏上海图书馆,由许全胜、柳岳梅率先刊布,题为《与某(一通)》,按语仅数字:“易中实,即易顺鼎。”(《陈宝箴遗文》,载《近代中国》第十一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页)笔者当年移录时,一时疏忽,莫明其妙地脱漏25字(“想出”至“春阳之惠”),殊觉惭愧。略感欣慰者,所添新注稍显丰富:“由札中‘今年慈云移荫鄙州’之语推测,此札应作于‘某’初任义宁知州时,‘某’之姓名则俟考。宝箴为顺鼎父执,顺鼎生于咸丰八年(1858),故可推知此札作于光绪年间。又,光绪十一年冬,宝箴自浙江罢职归义宁,此札或作于此次返乡之际。”(《陈宝箴集》下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49页)本文即专为考证“某”(下称“收信人”)为何人而作。

收信人应为陈鼒

先看失名函本身的有效信息。“易中实”为易顺鼎,乃翁易佩绅与陈宝箴为患难交,顺鼎与宝箴子三立亦为挚友。(参阅张求会著《陈寅恪的家族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7、103、104等页)《陈宝箴集》据易顺鼎生年推测失名函写于光绪年间,可从。陈宝箴籍隶南昌府义宁州(今九江市修水县),地处赣西北,与长沙、南昌、九江府(府治在德化县,今九江市区)距离相当,湘、赣之间有陆路相通,往来反觉便利。“去岁浔江获瞻榘度,深慰积年饥渴之忱”云云,“浔江”即浔阳江,在德化县境内,历来诗文中多代指九江,此句当指上一年陈宝箴与收信人在九江初识。“今年慈云移萌鄙州”,意谓收信人其时初任义宁州知州。

再看失名函的外围史料。经查,光绪年间———起于光绪元年(1875),止于陈宝箴去世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历任义宁州知州有案可查者依次为:袁辅廷,光绪元年八月就任,上年任职情况未详;德海,光绪三年(1877)春到任,上年任高安县知县;卢丞澍,光绪七年(1881)春到任,上年任职未详;陈鼒,光绪十年(1884)五月到任,上年代理九江府;林嵩尧,光绪十九年(1893)冬到职,上年知县吉水;连级,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到任,上年在江西布政使衙门当差;黄寿英,光绪二十二年(1896)冬莅任,上年任职未详。(除光绪十年之资料来自国家图书馆藏《江西同官录》外,其余均据大象出版社2008年所出《清代缙绅录集成》各卷隐括而成)不难看出,在历任知州中,以陈鼒与收信人最为接近。

南昌大学刘经富教授,与义宁陈宝箴同里,搜集乡贤史料最为用力。刘教授所藏陈宝箴家族乡邦文献中,至少有两份与考证失名函相关联:一份是陈氏故里宗亲保存的陈宝箴履历单手抄本,另一份是义宁州府为举人陈三立赴京参加会试开具的护票。

陈宝箴履历单共计两份,第二份抄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失名函相关的内容是:

光绪六年委署河北道,十一月初三日接事,八年八月卸事,于十月引见。九年奉旨委署浙江按察使司,四月接事,六月二十八日奉上谕部议降调卸事。光绪十年三月初十日回籍,至五月初二日回家省视祖坟。八月置买何家店杨芳塅生茔一穴,用去价钱捌拾余吊。十二月初二日迎葬子润公,共用去一千余金。于光绪十一年八月置买汪坑生茔一穴,于光绪十二年正月十一日迎葬祖母谢太夫人,共用去八百多金。(刘经富著《陈寅恪家族稀见史料探微》,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96页)

陈三立为参加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会试而申办的护票,其中最有价值之信息为以下两点:其一,义宁州办结、给发印照的时间,是“光绪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其二,护票上“州正堂陈”诸字,可证光绪十一年知义宁州者乃陈姓人士。(同前书,第132、133页)

另一位陈氏研究专家李开军教授,利用《王文韶日记》和《郭嵩焘日记》、陈宝箴《致欧阳润生书》及《致瞿鸿禨》、罗亨奎《与陈宝箴书》等文献,勾勒出陈宝箴被罢浙江按察使后的行踪:光绪九年八月十一日从杭州出发,取道上海,溯江上行至武汉,九月初返回长沙(陈氏寄寓湘中有年);是冬骤得小病,致旧疾复发。光绪十年三月,自长沙返义宁故里;十一月,子三立归义宁省父,十二月奉母还长沙,宝箴留故乡度岁。(李开军撰《陈三立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4年版,上册,第130-141页)

至此,收信人终于浮出水面———陈鼒,写信时间亦能确定———光绪十一年春(似在正月新年期间)。

陈鼒其人其事其诗

因缘前定,事有凑巧,山西省委党校退休教授陈敏强先生,恰是陈鼒之曾孙。首次在《陈宝箴集》看见失名函,陈教授已隐约觉得与曾祖颇多关联,遂在风烛之年勤勉搜觅,近期将所获资料(《江西同官录》与《清代缙绅录集成》等相关内容)慨然相赠,帮助笔者完成了这篇小文章。

陈鼒原是四川省蓬溪县人,因蓬溪在民国时已划为潼南县属(潼南县,今称重庆市潼南区),故其生平载于民国版《潼南县志》(王安镇等修、夏璜纂):

陈鼒,字南村,县之回龙坝人。咸丰初,入裕辑庵、法茂亭两都护幕,至西域,随剿阿里罕卡伦、噶什喀尔,获胜,保知县,选授江西峡江县。旋调入鲍忠壮营,出关,师罢还赣。历任德化、都昌、兴国、新城、石城、星子、瑞金等县,代理九江府及河防同知印务,均有政声。同治丁卯,蒙举卓异。光绪初,擢授义宁州知州,以盐运同在任候选。在任兴利剔弊,勇于任事。未几,因米厘事去官,仍委榷石灰窑、姑塘、神岗诸局税务。卒年八十有五。生平笃于友爱,二、三、四弟均以鼒汲引得官。所得廉俸,分给弟、侄支用,虽过费,不以为嫌。性好吟咏,著有《南村诗草》,藏于家。(《潼南县志》,民国四年刻本,卷三《耆旧志第六》,二十六页。此据《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巴蜀书社2016年影印版,第16册,《民国潼南县志》,第338页)

民国《潼南县志》选录陈鼒诗若干首,从诗题可窥见其生平:《游幕西域留别都门》《从军二首》《拟从军行二首》《军至叶尔羌城解围》《法茂亭参帅节制各军挽余入幕二律》《疏勒秋感》《赠别伊犁驻防副都统领队大臣锡赞亭凯旋》《顾将军廉溪由噶什喀尔办事大臣乞假回京道出叶尔羌盘桓数日留别》《选峡江令赴任裕辑庵部堂饯别赋呈二首》《同治乙丑奉沈幼丹中丞奏调同鲍春霆军门出关剿办叛回交卸峡江县篆留别》《出都回任》《己巳春初莅德化任望庐山》《代办九江府篆试士》《莅义宁州任陈右铭廉访招饮于南山楼座中有周德泉军门余铁生太守赋五古一首》《秋感》等。

其中,《游幕西域留别都门》二首之二有云:“一曲骊歌似渭城,青灯白酒故人情。频年雨雪催离别,到处湖山管送迎。持节绥边雄汉使,佣书拍案起班生。男儿纵少封侯略,赢得长刀万里行。”离别之伤感,难掩从军参幕之豪迈。(《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第16册,第451页)《军至叶尔羌城解围》于悲壮之中不乏写实之处:“昔为军师国,今建专阃城。八城归锁钥,重译有会盟。峩峩都护府,渊渊钲鼓鸣。一朝失所制,狐兔尽横行。长驱乌成阵,合围天欲倾。野哭多新鬼,秋风助杀声。岂无忠义士,半死一半生。死者长已矣,生者又从征。郑吉重开幕,亚夫又列营。招募三河侠,征调六郡兵。前敌已破虏,后劲复兼程。浑河可飞渡,阴山欲削平。仰天临绝漠,踞险并力争。古来谈兵略,罕识塞外情。三复晁错论,胶柱瑟无声。时殊势亦易,夷险多变更。乘机不厌诈,动物惟一诚。壮哉傅介子,只知请长缨。”(同前,第452页)体裁不同,风格各异,“性好吟咏”洵非虚言。

《莅义宁州任,陈右铭廉访招饮于南山楼,座中有周德泉军门、余铁生太守,赋五古一首》,则记录了陈鼒到任后与陈宝箴(字右铭)等人诗酒游宴之场景:“弹冠沐修水,振衣面南山。追陪游山屐,暂与白云闲。石门寂不锁,石窦有龙潜。潜者偶在渊,飞者奋冲天。天影空濛际,百尺一楼悬。楼上具樽酒,举杯月在手。众山列盘盂,孤云穿户牖。槛外长虹落,跨江桥如笮。人来不济舆,水去仍抱郭。不觉俯仰间,太虚一橐钥。太息苔篆荒,擘窠林与黄。涪翁乃间气,妙句摩青苍。登高有后起,天风引兴长。江山同胜概,箕毕各殊态。仰视排衙峰,署楼日相对。”(同前,第453页)状景抒怀之余,“潜者偶在渊,飞者奋冲天”似兼有安慰陈宝箴罢归之意。诗题之“南山楼”,或与南山崖有关。盖南山崖相传为黄山谷栖游读书处,为义宁名胜之一。陈宝箴此次“招饮”,似同在光绪十一年。

李鸿裔与二陈的交集

陈鼒以军功起家,与陈宝箴相类。曾国藩重要幕僚之一李鸿裔(字眉生,晚号苏邻)是四川中江人,既与陈宝箴同参曾幕,又和陈鼒有同乡之谊。同治二年(1863)冬,陈宝箴来到两江总督曾国藩设于安庆的大营,被主人引作上宾,称誉为“海内奇士”,幕僚们纷纷深相结托,李鸿裔更是坚持请他代替自己的专职。(详《陈寅恪的家族史》,第52页)同治六年二月(1867年3月),李鸿裔由徐海道迁江苏按察使,次年七月(1868年8月)因病免。(据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三册,第2171-2172页)其后移居苏州,杜门谢客,惟以读书为事。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李鸿裔曾在九江为陈鼒《出塞吟稿》题诗一首:

题陈南邨□□刺史《出塞吟稿》(壬申九江舟次作)

时危惨澹思猛士,安得张骞傅介子?请缨一系楼兰王,求马还通大宛使。陈侯儒冠昔未遇,祭酒布衣诸生耳。一朝袴褶跨黄骢,笑掷毛锥行万里。秦时边城一丸泥,汉障更在秦城西。当时卫霍不到处,陈侯气压天山低。北庭将军一丈佛,东丹氐王头有角。都将国士遇高生,底许天骄违郑吉。戈壁惊砂雁夕呼,天盖四野如穹庐。行人皲瘃手指堕,朔风射面金仆姑。潼浆乳酒难成醉,铁骑拳毛缩如蝟.陈侯磨盾自高歌,玉帐嫖姚轩勇气。臙支山下桃花红(山丹卫红盐池,一名琴湖,池水色如桃花,出桃花盐),羌女与花颜色同。青冢琵琶作胡语,酒酣题扇龟兹宫(诗中本事,有即席为蔓精题扇之作。蔓精,回部伎名)。功成笳鼓还幽冀,回首玉关如梦寐。弓衣驼背数行诗,三十六城风土记。探到河源事亦奇,陈侯焉用叹官卑。试看虎头飞食肉,何如新妇不裁帷。(李鸿裔著《苏邻遗诗》,光绪十四年日本刊本,卷上,十一页。此据《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18册,第336页)

诗题之“□□”,为《苏邻遗诗》旧有,诗集内陈鼒仅出现这一次,据而推测二人似无深交。幸而此诗也见录于民国《潼南县志》,诗题径作《题陈南村刺史出塞吟稿》,题下注“江苏按察李鸿裔,眉生,中江”,正文虽微有不同,然足以证明“陈南村”正是陈鼒。

就目前所见史料而言,陈宝箴与李鸿裔、与陈鼒之交往,同样称不上密切。二陈之间,除光绪十一年此次往还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交集,目前仍未发现新的证明材料。

■张求会,广东行政学院教授,著有《陈寅恪丛考》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