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宫本武藏:「兵法天下一」的传说与真实

null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说到宫本武藏,都会想到在岩流岛,宫本武藏智取佐佐木小次郎的故事。不过,先把话说在前头,这次我们要谈的,并不是宫本武藏的兵法奥义,而是回到历史学的角度,配合文化史的视野,去谈谈宫本武藏的真实,以及他对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

虚实交错的前半生

一说到宫本武藏(1582-1645),相信读者们都会想到了那场在岩流岛里,宫本武藏智取佐佐木小次郎的故事。不过,先把话说在前头,这次我们要谈的,并不是宫本武藏的兵法奥义,而是回到历史学的角度,配合文化史的视野,去谈谈宫本武藏的真实,以及他对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

至于他在《五轮书》中的思想,以及他的「二天流」的奥义方面,关于前者,笔者希望另在日后书写《武士之历史(四)-江户时代史》时再详细谈论;至于后者,笔者并非剑道中人,自然无从置喙,同样只能在日后,从日本武学发展史的角度,另行探讨。

取而代之,这里我们要谈论的是更基本,但又常被遗忘的一些根本问题。最简单的就是宫本武藏本身的谜团。

例如说到他的名字——宫本武藏,大家都十分耳熟能详,但是事实上「宫本武藏」里的「武藏」并不是他的名字,按照他的子孙流传的系图,以及《五轮书》的开首署名都显示,「武藏」(Musashi)是他的「官途名」(私称的官名,没有官方认证),即是「通称」的一种,是在社会上与人互相称呼时用的。

他的真名其实是「玄信」,宫本「武藏」在当时他寄居的肥后细川藩里,他的弟子回想时,称「武藏」为「武州」(「武藏」的别称),更加明确地肯定「玄信」是真名,后人广为认识的「武藏」是通称而已。

至于「武藏」的出生地与家系,一直都有两个至三个说法,即「播磨国(今.兵库县南部)」、「美作国(今.冈山县北部)宫本村」以及「播磨国揖保郡宫本村」。详细的考证在这姑且省略不谈,目前而言,较为可信的说法是「播磨国」,因为是按照他的养子宫本贞次,以及他的子孙整理而成的系图为根据的。虽然也是孤证,但考虑到是武藏养子.贞次的口供,又没有足以反驳的证据下,我们姑且相信。

武藏后来成为了侍奉黑田家的剑道家新免一真(无二)的养子,对他后来的武学人生带来重大影响。在这之后,武藏的前半生可谓一个「谜」。目前说武藏曾经出战关原之战,甚至在2000年大河剧《葵德川三代》里也故意在关原之战的场面之中加插了青年武藏作为宇喜多军士卒的身影。

不过,我们从史料中却找不到确实的根据以兹证明,考虑到武藏的养父新免一真在关原之战的一年后(1601)已经在黑田家麾下,不难想象武藏与养父要么在关原战场里从属丰臣东军的黑田长政,要么就是在九州岛丰前,从属黑田如水,在当地卷起千层浪。

无论如何,武藏的前半生除了传说外,可谓雾里看花,不曾清楚。

《五轮书》的背后

null

轻谈了前半生后,跳一下转为谈谈他的成就与「战史」。说到武藏的伟大成就,首推他的名作《五轮书》,这部著作到了现代,已经成为了日本国内外人士了解日本文化、哲学的基本必读典籍之一。比起日本人,对日本抱有兴趣的外国人纷纷捡起来读。帮助自己打开进入日本武道哲学之门。

开首已经有言在先,考虑到篇幅与写作原意,本文不谈《五轮书》的内容与思想,取而代之的是谈谈它的成书内情。

熟读《五轮书》的读者或许知道,此书是在武藏死前一周才完成的大作。在这之前,武藏曾写了《兵法三十五条》、《五方之太刀道》和《独行道》。可惜的是,堪称武藏武道思想大成的《五轮书》原本早已失传,现存的都是他的弟子抄写的抄本。

当初《五轮书》这个书名似乎不是武藏本人命名的,武藏死后他的弟子称《五轮书》为《五卷之书》,到了后来才由他的徒孙.细川藩士丰田正刚正式命名为《五轮书》。

《五轮书》在江户时代里并没有广为流传,仍然是以细川藩的兵法指导书为中心,没有在当时十分蓬勃的出版热潮中普及起来。一直到了明治时代后期,即1900年代,配合当时反省西化过度的思潮,矢志显彰武藏遗德,重拾日本精神的「宫本武藏遗迹显彰会」出版了武藏的故事书《宫本武藏》,唤起明治日本人对武藏的武道思想的关心。

相比大作《五轮书》,武藏本人的「故事」即早早在江户时代的歌舞伎、讲谈小说中广为流传,到了脍炙人口的地步。贡献这个成果的主要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五轮书》,而是他的徒弟徒孙撰写的《二天记》和《武州玄信公传》所造成的影响所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当推下面要谈的「岩流岛决斗」了。

决战岩流岛?

武藏在《五轮书》的序文中写道:

决斗六十余度,未尝一度失利,此乃吾十三岁至二十八、九岁之事也。

武藏自13岁开始便与人决斗,自称未尝一败。现时要去查考此言真假,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不过,在众多被武藏打败的对手中,最为人熟悉的便是本文开首提到的佐佐木小次郎。

这位彷佛是为了被武藏打败而出现,同时又好像是因为被武藏打败才被人记忆的人物可谓「武藏传说」里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这个人物以至岩流岛决斗的经过都存在不少的水分。

首先,「小次郎」之名本身最早见于《二天记》中,至于他的年龄等情报在《二天记》,在各种以岩流岛决斗为题的文艺作品里不断发酵。至于「佐佐木」的苗字在1737年歌舞伎《敌讨岩流岛》上演后广为人知,于是后人慢慢「佐佐木」和「小次郎」合在一起,成为了那个被武藏用木刀一击而败的剑客的名字。

究竟「佐佐木小次郎」的原型是谁已不可考,武藏死后,养子宫本贞次在1654年于丰前小仓的手向山立碑纪念养父,那位被武藏打败的剑客「岩流」(或「岩流」)之名出现在碑文中,「岩流」看来是道号或出家后的法号,不是真名,至于他的出身,一般都认为他是长门国(今.山口县)的人。

按照贞次撰写的碑文,决战地不是著名的「岩流岛」,而是「长门与丰前之间」,属于长州藩领地的「舟岛」。可以想象后人或许将人名当成了岛名,将舟岛称为「岩流岛」,并从此成为定式。

至于决斗过程,贞次碑文中提到「两雄同时相会」,因此,传说中说武藏故意迟到之说似乎不真。但武藏用船棹改造而成的大木刀击杀岩流的部分却似乎是真的,贞次也有提到:

⋯⋯武藏以木刀一击杀之(岩流)。

考虑到贞次碑名内容虽然也是孤证,但文章写于武藏死后9年,如有过份虚假夸张,岩流的相关人士或知道决斗的人也断不会就此罢休,贞次自然也不敢乱写,将显彰亡父的行动变成污蔑其父伟名的愚行。所以,贞次所写的内容还是多少具有参考的价值和必要的。

武藏的变容

漫长的德川太平时代过去,换上急速走向现代化的明治时代。上面提到《五轮书》的人气便是在明治时代晚期开始的。在追求找回「日本真髓」的浪潮中,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强调修身自省的主张完美地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配合当时的大众通过《五轮书》探讨宫本武藏的精神观,以及明治、大正政府要求国民为国家进步发展,要克尽国民的任务,磨练、砥砺自我,以报效「皇恩」。大量与武藏和《五轮书》相关的书籍、小说瞬间在日本全国涌现,其中一个最有人气,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便是著名历史小说家吉川英治于1935年8月开始在东京朝日新闻连载的作品—《宫本武藏》。

然而,当时正值日本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吉川英治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氛围影响和刺激下,在连载中多次利用多个情节鼓励读者无畏无惧,为国家牺牲,向武藏学习。这些「过激」又「政治不正确」的内容到了败战后大多都被删去,形成了后来所谓的《「战后版」宫本武藏》单行本。

即便如此,武藏与他的《五轮书》在吉川英治的笔下依然在败战后重新获得人气,为国为天皇而战的精神重新被解读为「为自己的人格修为」去面对败战国家满目疮痍的逆境。

随着吉川英治在1962年逝世,他的《宫本武藏》的影响力和人气继续维持了10多年后,也始见衰退,在近年内多次进行日本历史人物好感度调查中,宫本武藏的人气已经远不如他出生当年在本能寺的大火中灰飞烟灭的织田信长,甚至很多时不在首10名之内。这跟武藏个人的故事比较多谜团,在戏剧之外找不到他的个性,让看客难以轻易触碰有关。

然而,武藏的《五轮书》却依然是日本各大创业家、大企业家的最爱读本之一,甚至被推崇为管理人员必读之作。换言之,宫本武藏与《五轮书》在日本社会里依然是作为两个个体,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的特别需要。

除此之外,上面提到外国人的「武藏热潮」则成为了另一个支撑他人气的重要泉源,各种语言版本的《五轮书》在各国书店的日本文化相关书架以及图书馆里轻易可寻。我们应怎样理解和分析这种现象与被描绘的「武藏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武藏与他的《五轮书》在现今的日本社会文化里的位置,自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奈何这已然超越本文的范围,还望他日再谈。

null

带你聊世界,聊世界历史趣事,拒绝胡编乱造,坚持最正的历史。

快来关注我,每天更新,带你了解不一样的世界。

快来点赞收藏加关注,么么哒。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