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文物给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家章乃器和他的青铜重器

章乃器(1897~1977年),浙江青田人,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族资本家、经济学家、文物收藏家。在中国近代史上,章乃器曾经作为“七君子”之一而名闻中外。

“七君子”出狱后与马相伯、杜重远合影

“七君子”出狱后与马相伯、杜重远合影

前排左起:沙千里、史良、马相伯。后排左起:杜重远、章乃器、邹韬奋、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摄于1937年8月3日,南京。

作为“七君子”之一,章乃器的生平事迹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所熟知。但作为一个收藏家,他对祖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所做的贡献,人们了解得并不多。

在收藏实践中,章乃器除了练就一双自己独特的识宝慧眼外,还虚心向当时的文物收藏大家求教。古玩行前辈孙瀛洲老曾为他“掌眼”,收藏大家叶恭绰、张伯驹、赵振经(逊清内务府郎中庆宽的后裔)等也和他过从甚密。章乃器本人的欣赏品位很高,对这些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信息也有独到的研究。

章乃器为捐献文物致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函底稿,1953年12月9日

章乃器为捐献文物致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函底稿,1953年12月9日

章乃器收藏这些文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国家暂时保管这些流散文物。从他涉足收藏的第一天起,就时刻准备着把这些文物无偿地捐献给国家。1953年12月,时任粮食部长的章乃器致函当时的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著名文学家郑振铎,表达了自己捐献文物的意愿。

信函全文如下:

送 郑振铎局长 西谛我兄:

我四十天以后就要搬家。为图省事,我希望您局能在搬家前或搬家后不久将我的一批文物接收过去。否则,一起搬过去将来又搬到您们那里去,十分费力;放在原处过久又不放心,占了别人房子问题也多。

如何先请考虑,不久将面谒作决。

章乃器 1953.12.9

在章乃器的恳求下,1954年初,郑振铎从故宫派了6位专家到章家接收文物。章乃器敞开所有橱柜,任其挑选。6位专家筛选了一个月,选出了其中的1000余件,入藏故宫博物院。此外,章乃器还捐献了一批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陶器给北京历史博物馆(1959年扩展并改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之一)。

汉 彩绘陶壶

汉 彩绘陶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章乃器在“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家里余下的文物也被抄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被抄走的文物大部分发还章家,但也有一部分不知下落。1977年,章乃器去世。1981年,章乃器之子章立凡根据父亲生前的遗愿,将发还的文物捐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扩展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饕餮纹扁足青铜鼎 高27.5厘米 口径21厘米

商饕餮纹扁足青铜鼎 高27.5厘米 口径21厘米

商饕餮纹扁足青铜鼎,浅腹,高扁足,足底作钩状上卷。腹饰饕餮纹,“臣”字形目,以凸起的棱脊为鼻,阔口,躯体向两侧展开。钩状足饰以夔纹,高高地承托起鼎腹,形制张扬俊俏,是此类鼎中的精品。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地位不同的人,能够配享的鼎器数量、大小、形制等各有等差,兼具“明尊卑,别上下”的功能。

商饕餮纹青铜斝 高31厘米 口径17厘米

商饕餮纹青铜斝 高31厘米 口径17厘米

商饕餮纹青铜斝 ,为灌酒器,兼具温酒功能。形状像爵,体量较大,无流无尾,一般与爵配套使用。酒从斝注入爵内。从礼制上,斝在酒器中的位列铜爵之后,《礼记·礼器》中有“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之说。青铜斝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流行于商至西周早期。

商饕餮纹青铜鬲 高7.3厘米 口径13厘米

商饕餮纹青铜鬲 高7.3厘米 口径13厘米

商饕餮纹青铜鬲,鬲为烹煮肉类或谷物的炊煮器,由陶鬲发展而来。西周中期以后盛行,常成组出土。春秋战国时多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组合的列鼎同墓随葬,起着陪鼎的作用。这件饕餮纹青铜鬲,侈口,立耳,袋腹分裆,柱足较短,颈部饰斜角云纹,腹部饰饕餮纹,“臣”字形目,瞳仁凸起,并饰有粗大的牛角、虎耳,纹饰较为繁复、夸张,极具感染力,体现了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西周瓦纹青铜盨 高18.4厘米 口长22.9厘米 宽16.3厘米

西周瓦纹青铜盨 高18.4厘米 口长22.9厘米 宽16.3厘米

西周瓦纹青铜盨(读音:[xǔ]) ,盨为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食器,由圈足簋发展而来,呈椭方形,用途与簋相似。流行时间较短,出现于西周中后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其特点是器盖上有四个方足,把器盖翻过来倒置即成另一器皿,食毕翻回来再合上。

西周青铜盉 高21厘米 口径13.5厘米

西周青铜盉 高21厘米 口径13.5厘米

西周青铜盉,圆盖,拱形钮,侈口直颈,下腹部呈袋足形,斜出一长形管状流。盉为盛酒(水)器,主要用途可能是盛水以调酒味浓淡的。一说为盥洗器,常与盘配套使用,作用相当于晚出的匜。

春秋窃曲纹带流青铜鼎 高18厘米 口径20.9厘米

春秋窃曲纹带流青铜鼎 高18厘米 口径20.9厘米

春秋窃曲纹带流青铜鼎,折沿立耳,口沿一侧有短流,口沿下饰窃曲纹。鼎腹呈浅半球形,以三个内凹的高足承托。这件青铜鼎除具备一般鼎的特征外,口沿处开有类似于的匜的流道,以便倾倒鼎内的肉汤,也称匜鼎。当为实用器。

春秋青铜匜 ,高18.2、长27.5厘米

春秋青铜匜 ,高18.2、长27.5厘米

春秋青铜匜 ,注水盥洗器。《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说法,意思是伺候主人(长辈、尊者)将匜里的水浇到主人(长辈、尊者)的手里洗手洗脸。商周时期,宴飨、祭祀、婚丧等重要仪式均施“沃盥之礼”,以示洁净尊贵。

战国青铜戈 通长28.8厘米

战国青铜戈 通长28.8厘米

战国青铜戈,青铜武器,长条形援,前锋上下两刃作弧形相交成锋尖,内部平直,内尾斜齐,上端出锋。援部和胡部有后人伪刻的错金铭文。青铜戈是战争中最常用的兵器,由青铜制的戈头和竹木制的柲(长柄)组成,古称“勾兵”,主要用于钩杀制敌。后来戈成为“战争”“武器”的代名词。

青铜器自古以来是金石收藏家的首选。通过把玩高古的钟鼎彝器,“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宋吕大临语)。不少藏家和学者,则通过解读青铜器上的铭文、纹饰、造型等信息,以求解开先秦时代历史和文化之谜。近代以来,随着科学考古学的建立,不断有青铜器通过科学的方法从地下发掘出来。而传世的青铜器,又可以与发掘品进行比对,成为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必要补充,丰富了人们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认识。青铜器也是章乃器致力收藏的主要门类之一。

本文节选自《收藏家》2018年2月刊《识而琢之 其器乃成——收藏家章乃器和他的藏捐文物》,本文作者:苏生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