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个小姑娘的身影以一种不寻常的高调姿态映入我们的眼帘。带着光芒四射的获奖记录和主创人员名册,这部由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制作的音乐剧作品将以这个月为全新起点,开始长达7个月的中国巡回演出。
这就是《玛蒂尔达》,本月及未来七个月将吸引全国各地剧场观众注意力的人气名作,也是本年度至今为止最令我们兴奋的音乐剧作品。
作为七月的“月度剧目”,我们把《玛蒂尔达》介绍给各位,并附上“Matilda功课篇”:了解一下在观看这部作品前,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人、那些事。
7月2日,东莞玉兰大剧院,根据儿童文学家Roald Dahl原作小说改编创作的英文音乐剧名作《玛蒂尔达》首次在国内观众面前登场亮相。
155分钟的演出过后,这位“神奇女孩”正式开启了未来在国内长达7个月的巡演之路。
国内首演场演后留影
7月2日 东莞玉兰大剧院
1988年,英国国宝级儿童文学小说家Roald Dahl写作出版《玛蒂尔达》原著小说,这是Dahl写作生涯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销售超过1700万册。
玛蒂尔达出生在一个如假包换的“笨蛋”家庭。家长重男轻女、目光短浅,毫不尊重知识文化,只会一味地享受低俗娱乐,并通过不道德不合法的手段获取钱财。小玛蒂尔达天赋异禀,在别的小朋友话都说不利索的年纪就开始流畅地读书,智慧地思考,大胆地行动,天资绝非常人。在家里显得格格不入的她也因此被父母和傻哥哥视为怪胎,父母把她早早扔去学校后,反而觉得是种解脱。
Quentin Blake为原著小说创作的插画
然而,学校里的川奇布校长却是个极度变态的虐待狂,她不但不教授学生知识和道理,反倒常常对学生找茬、施以体罚,比如把小朋友关进扎满钉子和碎玻璃的小黑屋,或者揪着头发直接扔出窗外。
川奇布校长
但是,学校里漂亮温柔的哈尼老师却成为了玛蒂尔达心头的一缕暖阳,她鼓励玛蒂尔达读书,与她作伴,互相理解。哈尼老师的身世经历同样坎坷,她早早地失去了双亲,被寄在大姨家养大,遗产被占,贫苦至今。但她与玛蒂尔达一样心地善良,正直好学,是值得托付真心的人。
哈尼老师与玛蒂尔达
1990年,《玛蒂尔达》的故事在位于英国法纳姆的Redgrave剧院首次被改编成音乐剧,并进行了英国国内巡演。然而,收获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泰晤士报》指出,虽然小女主角的表演“可爱而有说服力”,但音乐创作方面却“缺乏特色”;《观察家报》则直接批评演员表演“紧张不自然”,歌曲“毫无记忆点”。这台音乐剧今日也很少再被观众们提及或了解,只因另一部作品的出现……
2009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委约戏剧导演Matthew Warchus、剧作家Dennis Kelly以及音乐家Tim Minchin为主创,把《玛蒂尔达》的故事再度搬上音乐剧舞台,于2010年首演。
RSC这版《玛蒂尔达》,在伦敦西区首演即获包括最佳新作、最佳男女演员、最佳导演、编舞、装置设计在内的7座Olivier奖,移师百老汇,也斩获了5座Tony奖杯,成绩非常出色。
舞台作品的出色往往依赖剧组团队整体的发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RSC版《玛蒂尔达》的成功,在编创人员的阵容上,就已经胜出许多音乐剧作品一筹了。
《玛蒂尔达》为什么好看?我们的功课或许得从“人”上做起:
1.
Roald Dahl
《玛蒂尔达》小说编剧
Roald Dahl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1988年,他写作出版了《玛蒂尔达》的原著小说,两年后便与世长辞。也许Dahl的名字并不是特别让人耳熟,但他的小说作品,可谓精彩绝伦,影响深远。
Dahl的小说非常受影视制作人的青睐,许多电影大导演创作的电影作品都是基于他的小说改编。如2005年由蒂姆·波顿导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2009年韦斯·安德森导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2016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圆梦巨人》,故事原作都出自Roald Dahl之笔。
《玛蒂尔达》也曾被拍作电影,1996年,美国导演Danny DeVito完成了这次创作,并在片中亲自出演玛蒂尔达的父亲一角。
可以说,音乐剧《玛蒂尔达》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功劳都归于Roald Dahl小说故事的精彩设计。观看演出前,即便没有读过他的原著小说也没有关系,因为故事,都化在剧场舞台的每一个角色身上了。
说到故事,那就必须得提一提这位老兄的名字:
2.
Dennis Kelly
音乐剧《玛蒂尔达》编剧
Dennis Kelly是一名英国剧作家,他的写作领域横跨电影、电视和剧场舞台。2009年,他与Sharon Horgan合写的BBC剧集《Pulling》曾赢下过两座英国喜剧奖奖杯。在戏剧领域,Kelly曾为23部舞台剧写作文本,其作品上演场地就包括英国国家剧院、皇家宫廷剧院、唐马剧院等伦敦地标式剧场。
受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邀约,Kelly在2009年为音乐剧《玛蒂尔达》写作剧本。如果有看过《玛蒂尔达》1996年电影版的读者朋友,一定会对其中小姑娘发动超能力的若干镜头感到印象深刻。
然而相比之下,Kelly在舞台版《玛蒂尔达》中却“削弱”了女主角在故事中的超能力段落。从外在的物理能力,到内心的真情流露,Kelly笔下的玛蒂尔达聪明不减,却在情感上有着比电影版改编更深层的挖掘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Kelly为《玛蒂尔达》音乐剧特别添加了一处原作小说中没有的文笔:玛蒂尔达在图书馆向馆员阿姨讲自己刚编的故事。
逃脱大师与杂技演员的爱情故事
本剧叙事重要一笔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它的主角是一名掌握逃脱术的男魔术师和一名身怀绝技的女杂技演员。玛蒂尔达的叙述断断续续地覆盖了整部剧过半的时长。
在我看来,它是本剧叙事中的点睛之笔,这个新编故事不但本身扣人心弦,同时还为玛蒂尔达的感情和命运给出了相当丰富且重要的暗示。在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础上,这个故事的插入使得围绕“爱”这个题目的主线得以大大升华,也为构作、理解本剧中的人物关系给出了一种全新的、更动人的视角。
各位观众,重点已经划出,现场观赏请多加留意了!
同时,令这个故事更为增色的,还有赖下面这位老兄的天才创作:
3.
Tim Minchin
音乐剧《玛蒂尔达》词曲作者
Tim Minchin是……好吧这位老兄还真的挺一言难尽的,不过我们曾借《玛蒂尔达》来华巡演为契机,专门写过一篇介绍他的文章,各位读者可以收藏起来慢慢读: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被中文粉丝爱称“丁门庆”的Tim Minchin,是一名创作型歌手,一名单口相声表演者,他的特长,就是把单口的笑料,统统写成歌曲唱出来。
他的风格狂放不羁,最擅长触碰“危险的”论题,以过人的智慧和庞大的知识储备怼天怼地,完全不怕。
丁门庆与3位初代玛蒂尔达
与Dennis Kelly一样,丁门庆也是被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委约加入《玛蒂尔达》项目的艺术家之一,负责词曲创作。但在个人舞台上狂放不羁的表演,似乎却不是他的天性,
在粗糙、浓妆、胡渣的另一面,丁门庆是一位细致又温柔的人,这也是被RSC看在眼里并决意邀请他的一大原因。
丁门庆在珀斯西澳演艺学院做毕业演讲
音乐剧《玛蒂尔达》的歌曲创作广受称赞,《卫报》点评它“热情洋溢”,《独立报》点评它“诙谐而复杂”,并说它“与Kelly的巧妙改编共同创造了一个进阶版的Dahl原著故事”。
确实,如果说编剧Kelly的改编在叙事上为《玛蒂尔达》做了一次更为深入的内心挖掘,那丁门庆的歌曲则为这次挖掘开拓了一层灿烂动人的维度。
除了已经在大多数观众耳中已然耳熟能详的《Naughty》《When I Grow Up》《Revolting Children》等“名曲”外,我们想特别提示各位观众朋友们留意欣赏以下这两首歌曲在剧中的出现:
《I'm Here》:这首曲子出现在玛蒂尔达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位置在《When I Grow Up》之后,如果说她讲的故事是本剧的点睛之笔,那这首歌曲就是点睛中的点睛,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情感涌现点。而且,丁门庆在写作这首歌曲时,直接使用了他在家日常唱给自己小女儿的摇篮曲旋律,非常感人,惹人哭泣;
《Quiet》:这首歌曲出现在《I'm Here》再后两首的位置,是小玛蒂尔达身上超自然能力被发动前的一支前奏曲。在听了大半场精彩的各式歌曲后,《Quiet》的出现终于使词曲作者丁门庆的个人风格在故事中实现了登台。
早已熟悉或刚刚认识丁仔的观众朋友们一定可以在这首歌曲的旋律中发现他个人创作的强烈色彩。可以说,《Quiet》就是丁门庆在《玛蒂尔达》中的“签名曲”,这首歌曲风格与其他曲目有着较大的不同,反过来想,正是丁门庆创作风格多样性的证明。
在此推荐各位观众留意以上两首曲子的出现,相信会令现场观演更加尽兴。
剧本和词曲创作之外,本剧创作组还集合了一批舞台艺术牛人:
4.
Matthew Warchus
音乐剧《玛蒂尔达》导演
同样获得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邀请的艺术家,还有戏剧导演Matthew Warchus。相比Kelly和丁门庆,Warchus在戏剧领域的耕耘和成就显然要更为深入和出色。
导演音乐剧《玛蒂尔达》的成绩,为他在2012年带来了自己的第一座Olivier最佳导演奖奖杯,此前,他在Tony奖上曾靠导演法国剧作家Yasmina Reza的名作《屠神》获得过一次最佳导演奖表彰。
伦敦老维克剧院
2015年,Matthew Warchus出任伦敦老维克剧院艺术总监,他在这个岗位上的前任总监,正是《纸牌屋》主演,美国著名演员凯文·史派西。执掌这家曾经作为英国国家剧院驻地的重要剧场,也是Warchus在英国戏剧界地位和实力的证明。
2016年,Warchus还在老维克剧院与丁门庆合作了音乐剧《土拨鼠之日》并获得次年Olivier奖的最佳新作表彰。
《独立报》曾这样点评Warchus在《玛蒂尔达》中的导演表现:“Warchus那奇异的精心制作,使作品在令人愉快的怪诞幽默和温暖的尖锐之间,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小八卦:原卡出演《玛蒂尔达》中哈尼老师的演员Lauren Ward,就是Warchus的太太,他们在2001年在百老汇因排戏相识,今日育有三个孩子。
5.
Peter Darling
音乐剧《玛蒂尔达》编舞
Peter Darling是英国知名的戏剧编舞家,在名震四方的音乐剧《跳出我天地 Billy Elliot》中,他出任编舞创作一职,这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有趣的是,有媒体称赞《玛蒂尔达》是“《跳出我天地》后最棒的音乐剧作品”。然而,这两部“最棒的”音乐剧背后,都站着同一位编舞家:Peter Darling
相信看过《玛蒂尔达》的朋友们都会对其中潇洒利落的舞蹈段落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的确,为一群小娃娃们编作大量的舞蹈动作,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况且,在好跳之外,要编得好看、充满力量,就更加考验编舞家的功夫了。
但在《玛蒂尔达》的舞台上,Darling非常好地掌握了这个平衡,加之小演员们非常给力,使得整部作品的舞蹈非常好看。尤其是最后的《Revolting Children》,精彩得简直让人想要现场大叫。(现场的确立刻叫成一片了)
朋友们请备好速效救心丸吧。
6.
Paul Kieve
音乐剧《玛蒂尔达》特效设计
虽然剧中的小玛蒂尔达有隔空取物的超自然能力,但在舞台上实现这一“超能力”的,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魔术师:Paul Kieve。
Kieve是一位职业的illusionist,这个在中文里同样被称作“魔术师”的职业和“magician”有些许不同。简单来说,我们在平时看到的小型魔术表演如卡牌等,就属于magician的表演类型;而illusionist的主攻方向则是更大型的表演,比如人体穿墙的表演,重在制造“幻觉”以达到视觉上的特殊效果。
Kieve为《人鬼情未了》设计的穿门特效
在《玛蒂尔达》的舞台上,Kieve负责对剧中带有奇幻色彩的情节加以设计和展示,比如把校长把小女孩抡起来扔出去的吓人片段、小玛蒂尔达隔空移物的“表演”等。
实际上,完成《玛蒂尔达》的特效对于Kieve来说可能还算轻松的了。此前,他还完成过一部更加依赖“幻觉”的舞台作品,那就是音乐剧《人鬼情未了》。在这部奇幻色彩远远浓于《玛蒂尔达》的作品中,Kieve已经用他的发挥向观众交上过一次出色答卷了。
7.
Rob Howell
音乐剧《玛蒂尔达》舞台置景设计
Rob Howell是一名服装与装置设计师,是音乐剧《玛蒂尔达》的舞台置景设计者。从学校毕业后Howell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担任了两年半的驻团舞台设计助理,在那里,他遇到了舞台导演Matthew Warchus。
《玛蒂尔达》舞台
罗力7月2日摄于东莞
慧眼识才,正是在Warchus的邀约下,Howell才得到机会出任《玛蒂尔达》的舞台设计师,获得Olivier和Tony奖双丰收,走上国际成名的道路。此外,他知名的舞台设计作品还有音乐剧《人鬼情未了》《土拨鼠之日》《摆渡人》,Richard Eyre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导演的2014/15剧季开幕大戏《费加罗的婚礼》等。
在《玛蒂尔达》的舞台上,Howell使用了大量刻有字母的方块来构成这个空间。这些不规则堆叠的方块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大大的Matilda首字母“M”字。
这个巨大的布景一方面透露着玛蒂尔达对文字的热爱,其中暗藏单词,如escape,heart,empty,non;另外,带有塌陷感的“不稳定”堆叠方式在观感上也揭示了玛蒂尔达不愿安于现状的“叛逆”心理,以及年轻而丰富的活力。
《玛蒂尔达》舞台
罗力7月2日摄于东莞
在《玛蒂尔达》的驻场演出版中,小方块们整体呈现出一种“漫出”舞台边框的奇妙空间设计。虽然在巡演版身上我们并无缘看到这一有着空间连结效果的外裹式设计,但依然可以看到Howell在其中留下的精彩概念和足够多的细节。
《玛蒂尔达》驻场版舞台
舞台中还藏有多种大型活动机关,这些组成墙或门以分割舞台空间的活动机关,采用的概念也是方块的堆叠。
它们可以是图书馆书架,也可以是学校的校门,呈现出好看的整体效果,也展示了这一设计中的多样潜力。各位观众朋友现场观演时亦可多多留意。
以上就是我们为各位准备的《玛蒂尔达》观赏小指南。
祝大家,观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