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泰坦尼克号》中女主的爱情心理的变化
与最终归属
章梓立(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贾瑞琪(北京大学信息学院)
王嘉臻(北京大学地空学院)
摘要:《泰坦尼克号》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爱情类型电影,其中Rose与Jack的经典爱情故事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作为刚刚学习了爱的心理学理论的学生,我们看到Rose作为电影的女主角,其内心世界有着复杂而又统一的情感变化,可以以此为依据去分析她的心理变化与问题。所以,我们先进行对Rose在电影中整个人生轨迹与情感经历的梳理,然后再用成人依恋理论分析她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命运的重要联系。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Rose, Jack,成人依恋理论
论《泰坦尼克号》中女主的爱情心理的变化与最终归属
《泰坦尼克号》是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首次启航时触礁冰山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级的两个人——穷画家Jack和贵族女Rose抛弃世俗的偏见相爱,最终Jack把生命的机会奉献给了Rose。电影中的各个配角性格也极度的鲜明,无论是自私自利、金钱为上的Carl,还是贵族观念深入人心的Rose的母亲,都起到了强烈的衬托作用,不仅丰富了Rose的情感生活,更是填补了影片未能提及Rose的童年部分。而Rose在这些人物的影响下,参与构成了电影的主要情节,并表现出来生活的强烈戏剧性,为爱情心理学的分析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
一.Rose的情感经历
女主人公Rose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从小便受到了应有的一切贵族教育,在别人眼中是个典型的上层社会富家小姐:高贵、优雅而有教养。
在泰坦尼克的故事发生的时候,她正是年轻貌美之时,并且和另一位有钱有权的钢铁商人卡尔订婚,在上流阶层中活得风生水起。但是,在女主人公自己看来生活并非外表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Rose向往自由,她厌倦于贵族圈里条条框框的限制,认为贵族圈充满了腐朽、虚伪和自私自利。她排斥那些表面高雅的贵族活动,对一些受贵族身份限制而不能“沾染”的普通民众的活动有很高的兴趣。更加令她痛苦的是,她喜欢画作,对像毕加索的作品一类的画作十分迷恋,而他的未婚夫卡尔对这类艺术一窍不通,甚至断言毕加索永远不会出名。
一次宴会中,Rose情绪失落地离开宴会来到甲板上,就在此时男主人公Jack看到了她,并且目光一落到她身上便无法移开自己的视线,无论旁人如何干扰,Jack只是长久地痴痴地盯着Rose。对Jack来说,这可能就叫单方面的一见钟情吧。可惜男主人公Jack是个流浪艺术家,无权无势,游荡于各个国家,靠为别人画肖像画谋生,靠赌博赢得泰坦尼克号的三等票,得以登上这艘“永不沉没的巨轮”。他是那些贵族眼中的底层人民,没有地位也没有权利。表面上他与Rose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产生爱情的可能。
巧合的是,就在当晚Rose因为受不了贵族圈的生活,情绪失控地走上甲板想要自杀时,Jack赶到,并成功地用语言说服了她,并将她从船舷边上救了上来,两人因此结识。在此后的交流之中,Rose发现虽然Jack是一个底层社会的落魄之人,但是他风趣而富有情调,并且作风自由自在,生活虽然贫苦却仍然每天都能过得精彩而有意义。除此之外,最关键的是,Jack也是一个艺术家并且在画本中画出了许多优秀的肖像画,与Rose有很多共同语言。Jack跟Rose所说的“喝廉价啤酒”、“跳欢快舞蹈”的上流社会所看不起的生活也深深吸引了Rose。在一次充满了阿谀奉承和虚伪气氛的贵族晚宴之后,Rose和Jack一同参加了一群社会“底层人民”的自由自在、欢乐狂野的派对,这些事情都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后来,即便是未婚夫对她的愤怒,还是母亲因为家道中落需要这次订婚来维持生活水平来劝说,Rose都没有放弃和Jack的爱情,她逃离看管,再次找到Jack。两人在船头接吻,到后来Jack为Rose绘画肖像,再到后来二人逃离未婚夫随从的追寻,藏匿并发生激情关系。可以说,Rose在短短两天之内便和本素不相识的Jack发展出如此热烈的感情,并愿意为他抛弃自己原本的生活,可以说这段感情十分具有浪漫与激情。
两人的浪漫之旅很快被冰山撞击所扰乱,之后Jack被关在底层舱,Rose和未婚夫一起前往救生船。但是就在上船前Rose突然醒悟,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充满海水的底层舱救出Jack,后来在Jack的劝说下在登上救生船之后又再次跳回即将沉没的巨轮与Jack相会。经历重重困难两人来到了初次见面的船尾,此时却是沉没中巨轮唯一的生存之地,船上其他地方都已经成为死亡的地狱。在船完全沉没之后,Jack依旧把可以作为支撑的浮板让给了Rose并且让她好好地活下去。最终,Rose撑到了救生船到来的时候,而Jack已经被冰冷的海水夺取了生命,长眠于大西洋底。
二、Rose的成人依恋以及安全基地分析
2.1.成人依恋理论
在分析恋爱双方的关系中个体的内心活动的特征时,我们往往使用“两维度-四类型”模型,即所有的依恋种类都分布在两个维度构成的四个象限中,一个是自我模型,一个是他人模型,均有正负之分。具体的有自我模型、他人模型均较好的安全型,自我好、他人模型不好的轻视型,自我、他人模型均不好的害怕型,以及最后负自我模型、正他人模型的迷恋型i]]。这四类模型均有各自的特点,如迷恋型的人存在着矛盾心理,既十分希望得到对方的帮助同时又十分害怕在提出请求时被拒绝。现在,判断一个人的依恋类型主要用成人依恋测量表的方法ii]],但是由于分析的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我们采取特征分析,并分析Rose的人生命运与其依恋类型的关系以及Rose在遇到Jack后依恋类型的改变。
4.2安全基地理论
依恋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安全基地行为”。一个安全的婴儿能够把依恋对象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在恐惧、焦虑时作为安全的避难所,他们相信依恋对象能够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相信依恋对象有能力作为自己的安全基地[[iii]]。最经典的实验便是哈罗1958年的恒河猴实验。
4.3 Rose最初的安全基地与成人依恋分析
Rose出身于落魄贵族,从小便遵循着各种贵族的礼仪,忍受着“必须拥有高贵爱好”的命令,但现实家庭的贫困又使她不得不听从于母亲的命令嫁给一个只追求金钱的富二代。首先她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父爱与母爱,母亲对待这桩婚事更多的原因是自己不想去当纺织厂工人,而不是为了女儿的幸福考虑。而Rose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想真正的被爱,而不是自己未婚夫的那种虚伪、自私、斤斤计较的爱,也直接导致了她与Jack那种浪漫充满激情、理解、奉献的爱。而自己唯几的爱好:欣赏画作也得不到亲人的认同,以至于一直缺少一个有效的安全基地,无人倾诉、无人依靠。而在最后婚礼之前,她更是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而长缺少安全基地的她在前往美国举办婚礼的路上更是做出自杀的决定。可见她在各种行为选择与人际交往中缺少对自己与他人的认同,采取叛逆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长期缺少安全基地的她更是在最后丧失对自己的唯一信心。
从内部活动模型的理论分析,我们不难看出Rose在遇到Jack之前,面对亲密关系时往往显得犹豫不决,但却十分渴望得到她理想中的爱情。在面对母亲的势利时只能默默叹息,面对不关心自己、毫无共同语言的未婚夫只是表面迎合、内心抗拒。她不知道在亲密关系中如何抉择,一味的被动选择已经让她不相信他人,更丧失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所以可以说她属于自我模型与他人模型均不好的“害怕型”。而从行为选择来分析,她在面对别人的示好时经常显现出讥讽尤其是餐桌上对“暴发户妇人”的讥讽,可以看出她的他人模型较差。而自己也染上了抽烟的这种自甘堕落的嗜好,甚至之后想在甲板上跳船自杀,可以看出她的自我模型也显负。
2.4 与Jack的亲密关系对Rose安全基地与依恋类型的改变
在甲板上被Jack所救后,她开始逐渐与其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她害怕的依恋类型,十分的希望被一个正确的人所爱,而Jack所表现的真实、幽默以及高超的绘画技巧,让她第一眼就深深被对方所吸引。她长期安全基地的缺乏也似乎得到了补充,相信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以及更美好充满希望的未来。这也十分符合Rose的心理活动,因为她痛恨这个压抑的、虚伪的上流社会,这个圈子带给她的只有失望与无奈以及不解。因此,一遇到Jack这个出身卑微但却充满世俗的真实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的充满魅力的男性,便立即坠入爱河。但此时,虽然安全基地已经建立,但是Rose的依恋类型似乎发生了变化,她将Jack视作自己的一切,他人模型变得极好,但这仅仅因为Jack。她极度的依赖于Jack每时每刻都不想与之分离,甚至在短短的两天就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他,并决定逃离自己的母亲与未婚夫与Jack远走高飞。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此时Rose的自我模型依旧不好,依恋类型处于“迷恋型”。
而最后真正导致Rose依恋类型改变完全至“安全型”,是她最后在冰冷的海洋上与Jack的告别。我们知道如果是“迷恋型”的依恋性格,必然的会将亲密关系的对方视作自己的一切,正如在发生沉船后Rose一直跟随Jack,完全的相信对方并且没有自己的主见。尤其是在,Rose醒来发现Jack已经冻死在寒冷的大西洋上时,更是忽略了眼前经过的救生船。但是,Jack的临别对话唤醒了她内心中最为真实的部分,让她为自己而活,不再过着傀儡、没有自我的生活。也是在那一刻Rose的自我模型变为正,正式的从“迷恋型”转化为“安全型”,她的安全基地也正式的启动,偏向于依靠自己。而在年老Rose的照片我们也可以看出,她在那之后脱离了自己的未婚夫与母亲,开始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成为了一名演员,也有着自己的孩子与家人,更是乐于与他人交流并且分享自己的故事。这些都是“安全型”的依恋类型的特征。
三.结语
我们通过对Rose这一角色人生经历的整体分析,以及对其与Jack传奇爱情这一转折点的细节分析。我们充分的了解到电影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与行为选择和亲密关系理论的联系,电影对人物从小至今的成长环境、性格集中体现、重大的命运选择有着极为细致的刻画、描绘,这利于我们对人物爱情类型、依恋类型的分析总结,而这又反过来解释了之后女主人公的命运走向和人生历程。
虽然人物的成长轨迹与行为均存在背后的心理学依据,但是我们对电影女主角每一步的心理学依据解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角色心理的看法解释包含着极大的主观因素,电影是由编剧和导演所创造的虚拟世界,并不真正的存在,所以其细节描写必然会有所缺陷。同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对电影中人物的动作与心理都可能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也导致了对电影人物心理分析的不一致性所以我们在做人物分析时尽量采取主流对情节故事的理解,追求统一性[[i]]。我们希望在对Rose的亲密关系分析中,能够更好的认识成人依恋、安全基地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i]]试从依恋理论的视角解读电影中人物行为选择的必然性——以《海上钢琴师》与《霸王别姬》为例作者:王普普;
[[i]]刘明月,郭兰.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04):122-124.
[[ii]]侯静,陈会昌.依恋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3):80-84.
[[iii]]郭薇,陈旭,杨楠.安全基地启动及其脑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5):55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