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车载反坦克导弹助力中国步战跻身世界前列

null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对于步兵战车火力系统强弱的评判是看该车有没有搭载反坦克导弹。比如看着美国M2“布莱德利“流口水,对着没有反坦克导弹的德国“美洲狮”说弱鸡。不光如此,他们还是“颜控”对于看着比较简陋的苏式反坦克导弹非常鄙视,在他们的眼里步兵战车反坦克导弹的发射装置必须得有个棱角分明的壳子。在他们的眼里,步兵战车只要有了反坦克导弹就可以“正面杠”坦克了。

null

回溯历史,步兵战车带反坦克导弹就高级的这种观念形成于海湾战争时期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M2步兵战车的炮塔上安装有双联装,可升降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并且在车内携带有5发备弹。陶式反坦克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二代线导重型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4KM,最大破甲威力900mmRHA。二代反坦克导弹,最重要的特征是发射时以及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全程都需要用瞄准装置对准目标,并用瞄准装置中的十字分划压住目标。瞄准装置自动测量导弹与目标之间的偏差,自动计算发出指令通过导线来控制导弹修正偏差。也就说,当步兵战车在用导弹攻击对方目标时,需要停车并且长时间的瞄准目标。在上世纪90年代三代坦克不多的时候,M2步兵战车是可以停车,用反坦克导弹欺负一下对面的老一代或者二代坦克的。然而当三代坦克普及之后,步兵战车用这种必须停下车,还得长时间瞄准对手的反坦克导弹来对抗坦克就不那么好使了。现在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步兵战车之上搭载的反坦克导弹只是起到一个火力支援的作用,并且所要应对的目标更多的是碉堡之类的坚固火力点。

null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国步兵战车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情况。我国步兵战车搭载反坦克始于86式步兵战车,86式步兵战车搭载的是我国第一代的AFT-7(HJ-73)反坦克导弹。HJ-73属于第一代人工操控的线导反坦克导弹,射程较近,其在发射时全程必须人工瞄准操控。在其之后,我国又发展了二代的AFT-7C(HJ-73C)反坦克导弹,HJ-73C源于HJ-73,但将人工操控改为了半自动。在制导原理和操控方式上和我国的HJ-8,还有美国的陶式是完全一样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由于是线导,所以射程最远也就4公里;步兵战车车载弹由于重量和体积的限制,口径也不会太大,最大破甲威力基本上就在800~900mmRHA的水平,因此HJ-73C和陶式相比并没有落后太多。

null

至于我们在二代轮式步兵战车的研制式为什么依然选了看似丑陋的HJ-73C,而不是选择有包装桶的HJ-8呢?本炮霸是这么认为地,在早期我们是想让HJ-8成为步兵战车的车载弹的,在二代步兵战车选择了BMP-3战斗部之后,激光驾束炮射导弹取代了HJ-8的位置。炮射导弹直接可以由步兵战车的100毫米主炮发射,而如果用HJ-8一样的反坦克导弹的话,炮塔上不仅要有可升降的发射装置,而且还得有专门的大舱门来方便人员探出车体来给发射装置补弹。另外更为关键的是,炮射导弹比反坦克导弹省空间,这一点对于空间不是很富裕的中国步兵战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待重型的HJ-9出现之后,HJ-8在我军装备序列中的地位是很尴尬的。HJ-8单兵携带太重,上车又不如HJ-9威力大和射程远,并且这个时候我国已经准备搞三代反坦克导弹,于是HJ-8就彻底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与之同时,HJ-73因系统便携性好,并且价格便宜反倒是更受军方青睐,于是在沿用大部分HJ-73导弹设备的基础上将其由人工操控的系统升级成为半自动瞄准操控,一下子让其具有了二代反坦克导弹的特征,重新焕发了技术生命。

null

2000年前后,当时我军的主战装备研发立足于应对对台军事准备斗争的需要,在轮式、两栖和空降战车的武器系统的选择上更加看中廉价和现有成熟技术,所以最终选择HJ-73C作为车载多用途导弹系统,虽然名为反坦克导弹系统,但其更多的时候是用来攻坚打火力点。

null

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上出现了以红外图像导引为制导方式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例如美国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其主要特征是射前锁定,射后不管。起初由于红外图像导引头的价格较为昂贵,所以鲜有步兵战车将其作为车载反坦克导弹来使用,当然韩国的K-21除外。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红外成像芯片的分辨率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低,红外成像制导反坦克导弹在2010年以后开始大范围普及,于是这就有了新一代的步兵战车车载反坦克导弹,比如美洲狮步兵战车在即将的升级中会用到的以色列的长钉反坦克导弹。

null

据传,中国目前的新一代车载反坦克导弹会直接使用红外图像制导的方式,但是不是此前VN-17所展示的HJ-12。因为HJ-12毕竟是一款单兵反坦克导弹,在射程和威力方面潜力有限。按照之前珠海航展和中津防务展上高德红外的QN-502C反坦克导弹的信息来判断,中国新一代车载反坦克导弹很可能加入双向数据链功能,在射后根据需要转换目标。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