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武器,凡是发生过现代军事战争的地方都会存在它的身影,它便是地雷。由于制造简易、价格廉价且威力大、耐久长、效能高,地雷自二战以来便是各大战场的“宠儿”。在防御体系中,地雷被寄予了极高的期望,数以万计的地雷埋于地下组成的“地雷阵”,往往能让对手举步维艰、损失惨重。
据了解,一枚小小的地雷可以在地下长埋50年后继续发挥作用,这一特点让其成为军方的绝佳防御武器,但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排雷子弟兵们的噩梦。每当战争结束,战时埋下的密密麻麻的地雷便会成为人民的梦魇,此时组织扫雷、排雷工作刻不容缓。据2018年地雷监测报告显示,去年全球有超过7200人因地雷身亡,其中多数都是误踩了以往战区里遗留下来的简易地雷。
但想彻底清除战区危险还人们一个安全的生存、生活空间却并不容易。因为在传统的扫雷、排雷行动中,人工除雷是主要的依赖,军队组织子弟兵以身试雷、不顾安全的排雷,给军人的生命带来了巨大威胁,与此同时也让军队损失了无数的优秀人才。这些年,扫雷士兵为此伤残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无疑令人惋惜。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拯救这些扫雷士兵呢?近年来,日益崛起和壮大的机器人正逐渐成为扫雷士兵的“救星”和排雷新利器。特定为扫雷、排雷而研发的特种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士兵进入到危险的雷区当中,依靠高科技扫描设备找到地雷,并以钢铁之躯防御意外危险,借助“科技扫雷”、“无人扫雷”来助力安全。
有了定制的扫雷机器人之后,人们只需在安全的地方进行远程操控扫雷、排雷,不必深入险境、以身犯险,这大大增强了排雷工作的安全保障。与此同时,机器排雷相比人工排雷来说更加准确、高效和全面,能够深入化的保障排雷工作的彻底和有效。日前据俄罗斯《消息报》透露,俄军也已经加入到机器人排雷的队列之中,未来随着更多国家的参与,地雷战可能会逐渐销声匿迹。
不过,机器人排雷也有其弊端,那便是对应用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当面对一些狭窄、陡峭、树木密集等地形环境时,机器人由于无法进入和行动也无法获得良好应用。目前,我国虽然已经研发出了不少的排雷机器人,但在中越交界等地区的排雷工作仍只能依赖人工,其中的原因正是由于地形所限。
既然机器人无法发挥功效,那又该如何保障特殊地形区域的排雷安全呢?别急,没了机器人我们还有无人机。如今,得益于消费级无人机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业级无人机的逐步崛起,无人机变得越发普及。在看到其在农业植保、消防救援、交通管理、国土测绘、航拍休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价值之后,一些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将扫雷、排雷的目光看向了无人机。
在2016年,国际人道主义排雷组织便将无人机扫雷项目纳入到测试当中,与安哥拉等国家的专业组织一道,对无人机扫雷行动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估。该组织认为,无人机无论是在扫雷作业前的绘图、巡查,还是在后期的信息记录与实际行动方面,都能体现出明显的积极效果。
那么,无人机扫雷到底可不可行呢?其相比传统人工扫雷和机器人扫雷又有何优势呢?
首先,无人机扫雷肯定是可行的,因为无人机体积不大,也不受地形限制,可以从空中对浅层地面的地雷进行扫描和发现,然后再将信息传递回去进行后续排雷工作。相比于人工扫雷来说,无人机扫雷拥有更加安全、准确、高效、全面和廉价的优势,而相比于机器人扫雷,无人机则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但是,无人机扫雷也不是没有困难。一方面要进行扫雷工作要求无人机必须要是多旋翼为主,这对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提出了巨大要求;另一方面,无人机扫雷属于新兴事物,其规模化作业的表现还需验证,相关配套实施、专业飞手、维护人才也待完备,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无人机扫雷才可能从想法转化为现实。
当然,无人机扫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只能扫到地表浅层中的雷,对埋得较深的难有办法。此外,无人机也只能进行扫雷工作,排雷可能还是需要人们亲力亲为。总而言之,无人机扫雷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我们只希望这些技术能够快点实现并获得应用,让广大的人民子弟兵不用再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