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听点不一样的!比如史蒂夫·赖希的极简主义音乐

2015年,美国作曲家、极简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史蒂夫·赖希曾在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舞台亲自导赏过他的作品《

2015年,美国作曲家、极简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史蒂夫·赖希曾在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舞台亲自导赏过他的作品《拍手音乐》。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舞台上,79岁的赖希和指挥家布拉德·卢布曼一起,两个人,四只手,先是拍出相同的节奏,不断重复,然后节奏开始逐渐错位。这也是音乐吗?一些习惯于传统音乐的观众有些不明就里,另一些观众却享受这种对欣赏力的挑战,沉浸在“极简主义音乐”新鲜的空气之中。

科林·柯里打击乐团、协力合唱团为当晚即将演绎史蒂夫·赖希的《为十八位演奏者而作的音乐》进行排练。

4年后,仍是在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舞台上,史蒂夫·赖希的“御用乐团”科林·柯里打击乐团来了。他们带来了作曲家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木块音乐》《为十八位演奏者而作的音乐》,以及近年新作《脉动》。7月10日的演出前,打击乐演奏家科林·柯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通常来说,史蒂夫的作品都起源于一个微小的动机,在重复中不断变化、发展。”科林·柯里介绍说。20世纪,极简主义流派最初出现于视觉领域,后来蔓延至音乐领域。史蒂夫·赖希等人的作品,运用尽量少的音乐材料,以“小单元”的形式重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只有少数在世作曲家能声称改变过音乐史的走向,史蒂夫·赖希就是其中之一。”英国《卫报》曾如此评价。

打击乐排练中。

史蒂夫·赖希的极简主义创作,可以追溯到1965年的《小雨将至》。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于古巴导弹危机的恐怖气氛。作曲家以不同速度播放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循环片段,各声部分离产生细微变化,经过一段周期反复又产生部分内容的同步,最终造就了一段“世界末日”般的幻象。

这一次在上海,科林·柯里乐队带来的第一部作品是创作于1973年的《木块音乐》(Music for Pieces of Wood)。这部作品为5位表演者而作,运用了最简单的“乐器”——木块,被认为是《拍手音乐》的后续之作。第二部作品,叫做《脉动》。《脉动》为管乐、弦乐、钢琴和电贝司而作,2016年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时,作曲家已经80岁高龄了。科林·柯里乐队和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一起演绎了这部作品,乐音中充满了平静和沉思。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一部长达一个小时的作品,《为十八位演奏者而作的音乐》。科林·柯里记得,自己在12、13岁第一次接触到史蒂夫·赖希,就是通过这部作品。“当时觉得他的音乐激发了我想象的火花。后来,我听到越来越多他的作品,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他可以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语汇,并且将个人视角带到了创作当中,这些作品带来了全新的音乐思维。”

除了科林·柯里打击乐团,由四位女性成员组成的协力合唱团也参与了这场演出。史蒂夫·赖希的作品是出了名的“难唱”,没有歌词,作曲家要求歌手“变身”一件乐器,配合乐队,发出有规律的声音。这要求演唱者发音必须清晰,音高要如同乐器一般精准!

两支低音单簧管在排练中。

“表演、聆听一个渐变的音乐进程就像——拉起一个秋千,放开它,然后观察它的摆动逐渐停止;把一个沙漏倒过来,然后看着沙子慢慢漏到底部;把脚放在海边的沙滩上,然后观察、感受和聆听海浪逐渐把它们掩埋。”史蒂夫·赖希在《音乐作为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Music as a Gradual Process)一文中写道:许多人最开始接触赖希的简约主义音乐时,常常被漫长的重复吓倒,但那些真正静下心来,体会重复中的变化时,常常会感觉音乐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构建出一个层叠的盗梦空间。

除了史蒂夫·赖希的作品,科林·柯里打击乐团还演绎过许多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谭盾的《水乐》。科林·柯里本人也对于中国的传统打击乐器十分感兴趣的,比如中国戏曲中常用的锣、木鱼等。“这些中国乐器越来越多地在交响乐当中使用,它们的演奏手法也很有趣,许多西方作曲家正在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这些乐器,加入来自中国的声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