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匠人到艺人——苏绣的传承需要年轻血液

多少年以来,有多少女孩因为苏绣而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拥有了一个相伴一生的职业——绣娘,苏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福英也是如此。从8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刺绣的她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在苏绣方面过人的天赋,极其聪慧、好学的她也在小小年纪就成为了同村绣娘眼中的“小老师”。时过境迁,如今诸多荣誉加身的卢福英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老师”,已经成为苏绣代表性传承人的她所要面对也不再是同村绣娘的求教,而是在考虑着如何将苏绣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苏绣。

苏绣的行业现状

苏绣这么多年并没有断过传承,技艺保存得相对完整。虽然说在这之前,苏绣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时代变化,但总体上讲,苏绣的现状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现状只是目前状态的反应,对于未来我们还是存在很多忧虑。卢福英介绍说,“这几年我们也在担忧绣娘数量减少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苏州当地的年轻女孩不再将苏绣作为一种地域传承文化看待,她们尽管喜欢苏绣,但如果让她们以此作为职业,目前苏绣已经失去了这方面的优势,毕竟,以绣娘为职业还是很枯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对着一件绣品,有点跟当前的时代节奏不太相符。再者,当前年轻人可以选择的工作太多了,绣娘无论从收入还是从工作性质上讲,都不具备太大的优势。同时,苏绣的绣娘目前普遍年龄偏大,对于一些新的知识的学习和接受非常缓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苏绣的发展和普及。”

卢福英《桃花坞一团和气》

卢福英《桃花坞一团和气》

从匠人到艺人,市场需求催生苏绣的新转变

苏绣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有过一次大的转变,在这之前,苏州的绣品主要是以日用品为主,经济价值比较低,也没有太多的艺术价值,但在这之后,苏州的绣品逐渐从实用品转向艺术品的制作和生产。当时苏绣艺术品的市场需求很高,以礼品取代实用品也使得苏绣的价格在那段时间达到了一个高峰,苏州的绣娘也曾一度有10万之众,但随着这几年礼品市场的需求量降低,苏绣的从业人员也随之减少和流失。毕竟礼品的订单对于苏绣品质和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一些无法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绣娘也会逐渐被淘汰。这本身也是一种市场选择后的必然结果。

从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转型也让苏绣的价格翻了很多倍,卢福英也曾想过用提高绣娘收入的方式来吸引更多人的加入,但后来发现这种方式的成效并不明显。因为绣娘不只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种,尤其是在今天的市场环境里,艺术性和悟性同样重要。这就导致很多年轻人奔着高收入而来,却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转行,她们宁可做一些跟苏绣相关的销售工作,也不愿意去当一个绣娘。

卢福英《荷之一》

卢福英《荷之一》

同时,苏绣的学习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不像其他行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培训。刺绣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最起码要有5年的工龄,本身技术要求就很高的,如果再没有相应的悟性和对于苏绣的喜爱,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坚持那么长的时间。所以说,即便是现在有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到苏绣这个行业,也多数选择跟苏绣相关的外围经营工作,很少会选择成为一名绣娘。

卢福英《姑苏春色图》

卢福英《姑苏春色图》

开设苏绣兴趣班

为了解决绣娘减少所带来断层问题,卢福英在几年前就有意识地跟一些学校进行了合作,开设苏绣的兴趣班。卢福英介绍道,“这几年我也在尝试创办一个苏绣的学校,专门招收对苏绣感兴趣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倒不是说一定要让这些人都成为绣娘,至少让她们知道苏绣是什么,从兴趣培养的角度出发,希望其中能有人愿意从事绣娘这一行业。这样一来,既是对苏绣的一种推广和普及,同时,也可以将苏绣以一种更贴近当下时代的方式介绍给更多的年轻人,不至于让苏绣断了传承,没了后人。

卢福英《姑苏繁华图》

卢福英《姑苏繁华图》

除了专门的苏绣学校,我也在跟一些小学和幼儿园进行合作,先从培训老师入手,然后是学校的学生,以老师带学生的方式,在学校里设立苏绣的兴趣班,这样也算是将苏绣的教育从娃娃抓起。

卢福英苏绣作品

卢福英苏绣作品

另外,我近期也在邀请一些工艺美院的老师来给本地的绣娘讲课,从素描到色彩都会有所涉及,也是希望借助这种跨领域的方式,来使绣娘的创作有所提升。同时,我现在也在筹划一个苏绣的大师讲堂计划,邀请苏绣行业里的一些泰斗级的大师来上课,传授经验,这也算是我对宣传和推广苏绣做的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本文精选自《收藏投资导刊》2016年10月刊《苏绣的传承需要年轻血液——苏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福英》,作者王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