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猪有关的十大历史名人:有人欢乐有人悲愁

与猪有关的第一位历史名人要追溯到上古时期,他是著名的舜帝。

舜和猪的关系,主要是因为《孟子·尽心上》里面有一句:"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这个“豕”就是野猪。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初舜帝居住在深山之中,用树木和石块搭屋子,每天与鹿和野猪之类的野兽为伍,这就是一个野人啊。但是孟子说舜和野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善于学习,有上进心。其实孟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只要你知道要见贤思齐,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行,那么无论你住在哪里,你都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至于舜是不是真的见天儿跟野猪一块儿玩,这个倒不是很重要,这里面的猪是用来说事儿的。

第二位就有点儿见不得人了,这位叫做“诸儿”,春秋时期人,做过齐国的国君,就是齐襄公。这位跟自己亲生妹妹文姜不清不楚,妹妹嫁到鲁国还不依不饶,借着外交活动的机会,让齐国当时著名的大力士公子彭生杀掉了自己的妹夫鲁桓公,鲁国提出严正抗议,齐襄公没辙了,丢车保帅,过河拆桥,把公子彭生杀了,责任都推到他身上,算是给鲁国一个交代。

齐襄公派出一支部队驻守边境,那是吃苦受罪的事儿,齐襄公许诺他们明年瓜熟的时候就把他们换回来,可是一回头就把这事扔脖子后面去了。转过年来瓜都烂在地里了,还是没等来换班的。这帮丘八大爷急了,自己回来找齐襄公要个说法。

齐襄公这边呢,本来王宫比较大,这些兵们还不一定找得到他,可是他睡着觉,卧室里突然出现了一头野猪,这猪还是站着的。可把齐襄公吓坏了,从屋里跑出去,正好暴露目标,这些兵奔这边就来了,齐襄公最后死在他们手里,而传说这头诡异的野猪就是公子彭生的冤魂所化,也找齐襄公要说法来了。

第三位叫做阳虎,这位是春秋时期鲁国权臣季孙氏的家人,用后来的话说就是管家。春秋这个时期被孔子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以下犯上的例子层出不穷。周天子说话不管用了,诸侯没人听他的。后来诸侯在本国说话也开始不管用了,士大夫们也开始自行其是。鲁国则走得更远,像阳虎这样的家臣,管家都开始做大,有自己的势力了。

当时阳虎的势力越来越大,他想见见孔子,好好聊聊,请孔子出来当个官。也不是为了真要用他,主要是当时孔子已经名声在外,想要用孔子摆花瓶。可是孔子最膈应他这样的人,总是躲着不见。阳虎也有主意,他送给孔子一只烤乳猪,要是孔子在家,可能就当场婉拒,可他就是找孔子不在家的时候给他送去的。这也叫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孔子最重视这个“礼”,人家给你送好东西,你就必须要回拜,这样孔子就不能躲着阳虎。

孔子也有招,他打听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去,那意思就是我已经还礼了,但是你不在家,所以没见面,我礼数尽到了。没想到阳虎给孔子下了个套,他在半道儿等着孔子呢。要论耍心眼,俩孔子也不是阳虎的个儿,最后还是被阳虎算计了。阳虎还给孔子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孔子居然就答应出来做官儿了。这里面的猪虽然已经被做成盘中餐了,但也是重要的工具。

第四位跟猪的联系,猪还是成了食物,这位就是西汉开国名将樊哙。他本身是杀狗的,跟猪关系不大。他跟猪挂钩是在鸿门宴上,他闯进会场,跟项羽一番慷慨陈词。项羽一下子喜欢上这个看着有点楞的小子了,当然,这仅仅是看上去而已,冲樊哙那番话,他就不是一介莽夫。项羽请樊哙喝酒吃肉,“与生彘肩”。就是给了他一条生猪腿。樊哙也没犹豫,没蘸酱油和芥末,就把这条猪腿刺身给吃了。项羽对刘邦的态度缓和,刘邦能够乘机逃跑,樊哙功不可没。

第五位跟猪有关的人物比较悲惨,她是刘邦曾经的宠妃戚夫人。刘邦晚年很宠爱她,她也希望能够让刘邦废了吕后生的太子刘盈,立她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刘邦也真动了心思,但是大部分朝臣反对,包括张良。他给吕后出主意,请出来不知真假的商山四皓,这四位老爷子一直力挺太子刘盈,刘邦没办法了。

等到刘邦一死,吕后上来,那戚夫人还好得了。吕后先是把戚夫人罚做舂米的奴隶,毒杀了戚夫人生的如意。后来干脆把戚夫人手脚都剁掉,挖出眼睛,熏聋耳朵,吃了哑药,扔在猪圈里,把她叫做“人彘”,也就是人形猪的意思。吕后还让自己的儿子,当时的汉惠帝刘盈参观。她很得意,她儿子心理没那么强大,一下子病倒,年轻轻就魂归那世去了。

我琢磨吕氏这主意都想绝了,不说别的,他把戚夫人所有器官都废了,但是就给留个鼻子,能闻味。可是给她搁厕所里,让她天天还得闻那个味道……

第六位跟猪有关的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皇帝,汉武帝刘彻。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威的天子,他的小名叫做“彘儿”,也就是小猪的意思。生在帝王家,怎么起了这么俗的一个名字?有人说这个猪其实是“龙”的一种。还有人说当时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就是皇上家生的孩子,也经常夭折,没办法,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刘彻的父亲,汉景帝刘启仿照民间给孩子取贱名,希望这个孩子好养活的风俗,也给自己的儿子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具体哪种说法对,这个我不好下定论,不过刘彻小名叫猪是实实在在的。

第七位是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这个简单,看过三国的您都知道,何进是屠户出身,那必然和猪有联系。不过我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专栏里就说过,何进虽说是屠户,但他肯定不是自己拿着刀杀猪卖肉的一线工作者。那样的人根本不识字,无论如何不可能当上大将军。何进应该是经营肉类的大商人,肉业集团董事长。大家瞧不起他是因为当时商人社会地位低,这个人本身的个人素养不会很差,而且他当大将军以后还能够礼贤下士,团结了一批士人为他所用,只不过玩权谋方面差点儿,没算计过人家。

第八位跟猪有关的就比较快乐了,他是苏东坡。大名鼎鼎的“东坡肉”了解一下。这老头儿这辈子也不是很顺,但是他很乐观,虽然时不时地遭遇贬官,但是到哪儿都挺乐呵,都能发现乐子。被贬到岭南,当时还是不毛之地,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他被贬到黄州,又发现当地的猪肉价格很低,当地人都不怎么吃。他开始琢磨这个,还写了一首浅显易懂的《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黃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饮得自家君莫管。”

第九位跟猪有关的是清太祖努尔哈,他跟猪的联系也是因为自己的名字。他这个“努尔哈赤”在满语里就是野猪皮的意思,所以很多历史论坛里都会用野猪皮来代指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的时代,大清……啊不对。当时还叫做后金,还是一个接近于原始部落的组织,文化充满野性,在当时的文化语境里,野猪代表勇猛的意思,是最受到推崇的。只不过后来大清定鼎中原,接受了汉文化的洗礼,突然觉得他们祖宗这个名字有点儿不好听了,在清宫档案当中,都对努尔哈赤的名字做了技术处理。

最后一位是大清康熙皇帝的九儿子允禟。在九王夺嫡的斗争当中,他站在自己八哥允禩一边,成了失败者,下场必然会很惨。他和自己的八哥都被胜利者雍正皇帝玩命收拾,而且给改了名字。允禩改叫阿其那,在满语里是狗的意思,他被改叫塞思黑,也就是满语里的猪,然后还被下了大狱,当年就死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