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日格勒舞”舞向全国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又称哈库麦勒歌舞)。

达斡尔族新歌舞《建城》。

□毕诗春

“鲁日格勒舞”是对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达斡尔族语“鲁日格勒”的意思为“燃烧”或者“兴旺”,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舞”又有“罕伯舞”之称。“鲁日格勒舞”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2006年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和“乌钦”说唱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全国唯一市辖达斡尔族区。地处我省西部,嫩江中游右岸,与齐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是中国北方具有传统农业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达斡尔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北方民族中独具特色。梅里斯达斡尔族文化是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文化的代表,也是齐齐哈尔达斡尔族的文化基地,是齐齐哈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近期特别忙,正在着手准备申请国家级的库木勒节和一个全国的展演。”6月28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馆长何丽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6年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和“乌钦”说唱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鲁日格勒舞”是对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达斡尔族语“鲁日格勒”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鲁日格勒”汉语的意思为“燃烧”或者“兴旺”。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称。“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勒”“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也反映了达斡尔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族先人在深山密林中围着篝火生息劳作的早期狩猎时代。

十年磨剑,锤炼优秀的传承人

“我们文化馆自2006年以来,共组织了22期‘鲁日格勒舞’、‘乌钦’说唱传承人培训班,每年春秋在农闲时各举办一次,每次持续两周,由省级‘鲁日格勒舞’传承人安宏老师亲自主抓,由民间艺人鄂彩凤老师、沃玉丽老师等协助教授技艺。”何丽霞说,回顾这20多期的传承历程,虽然面临各种困难,但还是令其存活了下来,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鲁日格勒舞”方面,在教授原生态的“鲁日格勒舞”三段式和各种呼号的基础上,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实际,创编了多支具有浓郁的鲁日格勒舞蹈元素的新型舞蹈,可以说做到了原始传承和创新传承相结合的保护目标,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乌钦”说唱方面,在教授《少郎与岱夫》《祖国颂》《回娘家》等经典段落之外,还创作了很多新的“乌钦”说唱曲目,也深受民族同胞的喜爱。22期培训班共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她们均来自我区的各个乡村,通过多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学员们现在也能开始担任传承工作,她们能够自己编排舞蹈并创作乌钦,并实现了在自己的乡村独立组织演出的目标,形成了区域传承和有效传承的良好态势。

此外,梅里斯文化馆还从2017年的四月份开始聘请“乌钦”说唱民间艺人沃玉丽老师每周三来文化馆教授“达斡尔族传统扎恩达勒和乌钦”,培训人员来自区内中小学教师和传承人代表,在培训人员中哈力小学的金晓梅、鄂丽两位老师脱颖而出,她们把所学会的传统民歌教唱给本学校的同学们,现如今哈力小学的孩子们能掌握多首达斡尔族传承歌曲,传承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复排经典,千年瑰宝光耀全国

“为了复排达斡尔族大型风情音画剧《达斡尔人》,我们历经种种困难,终于呈现了经典。”何丽霞笑着说,大型达斡尔族风情音画剧《达斡尔人》是全国第一台把达斡尔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舞台史志,该剧曾于2012年在北京首次展演并获得多项大奖,可谓是千年瑰宝光耀全国,但由于整个剧目的演职人员庞大,所以该剧在京演出后便搁浅了。为了展示达斡尔族优秀而灿烂的文化,推进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继承和发展的步伐,2017年,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下大力气,决心复排达斡尔史诗音画剧《达斡尔人》。

复排《达斡尔人》说起来容易,排起来难,梅里斯区一直没有一支专业的文艺演出团体,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就发动该区85名传承人组成了一支业余演出队伍,这支队伍有退休的干部、工人、农民、教师,上到70多岁的老者,下到几岁的孩童,都成了这支队伍的演员。他们不计报酬,不计辛苦。

为了复排《达斡尔人》,全体演职人员团结一心,精诚合作,怀着对家乡对民族的热爱,历时三个月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2017年6月3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化馆复排的大型达斡尔族风情音画剧《达斡尔人》在第30届“库木勒”节上成功上演,这部剧用原生态演绎的方式将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整场剧目以生活居住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钦”说唱、“鲁日格勒舞”为主线,用达斡尔族厚重而古老的历史及民族文化做内容,精彩地再现出达斡尔人民原汁原味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讴歌达斡尔人民生活的真善美,民俗民风的朴实美,以及达斡尔人善良热情的情感之美。

老树新芽,激活更多非遗项目

在有效传承和保护发展“鲁日格勒舞”和“乌钦”说唱这两个老牌非遗项目的同时,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库木勒节和阔德格乌都日节,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保护。何丽霞说,阔德格乌都日节已经成功举办36届了,库木勒节也已经成功举办了30届。节日当天,达斡尔族同胞和各民族同胞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美好的节日。这两个节日的影响力很广泛,节日当天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充分地展示了达斡尔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各民族团结幸福的生活主题,让前来参加的各民族同胞们流连忘返,达斡尔族特色的节目既传承了达斡尔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让民族文化落地生根,老树发出新芽。

关于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乌钦”说唱文化遗产挖掘和采集工作是一项长期开展的工作。何丽霞说,2006年以来他们出版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达斡尔族乌钦说唱》、《民间传统乌钦十部》、《达斡尔族哈库麦勒》三部和《色热乌钦集》一部之后,开始了《那音太乌钦集》的编辑工作,内容分别定为《民族英雄颂》《高歌家乡美》《为塔拉立民族唱赞歌》《节日同欢庆》《赞颂友情亲情和爱情》《歌唱新时代新生活》共六个篇章,包含了42首那音太老师经典作品。

千年一脉,非遗得到有效传承

“自‘鲁日格勒舞’和‘乌钦’说唱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以来,我们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挖掘传承人和传统曲目,致使这两个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何丽霞说,他们对“鲁日格勒”歌舞、“乌钦”说唱均采取了创新性保护。“鲁日格勒舞”在原来的舞步和曲调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符合达斡尔人民俗民风的新的动作和旋律。多年来组建了达斡尔族老年舞蹈队、曼妙人生舞蹈队、吉雅西娃艺术团、艾丽艺术团、映山红舞蹈队等多支民间传承舞蹈队,有效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2018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认可好评,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是一件长期的过程,我们文化馆一直以来常抓不懈。”何丽霞说,其中包括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在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同时,又加强一些濒临失传的“鲁日格勒舞”的录制与编排,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去年还主办了扎恩达勒传承人杜贵祥老师的专辑《达乡牧歌》的首发式和座谈会,赢得了广大民族文化专家和学者的一致好评。

(摄影/何丽霞本报记者毕诗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