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谱是黄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黄氏家族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我们研究黄氏文化的依据。
而经查考,黄氏宗谱曾有两次统宗的经历,才形成了如今的黄氏谱系。
1
唐高宗时“万派归宗江夏黄”
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学习颛顼帝一统炎黄子孙之举,有意再组织一次中华民族大融合。因此,下令全国姓氏追宗溯源,修成宗谱上交朝廷收编入史,命名为《贞观氏族志》和《贞观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谱》,故把国人又统称为“唐人”。由此,天下始有族谱。
其时,黄姓有当朝尚书黄禹锡三父子在朝,因协助李渊建唐有功,两子秉清、秉干俱入天策府,世袭御前虎卫散骑将军。因此,黄姓修编宗谱一责就由禹锡公父子权当主编。
据敦煌遗书《贞观八年下姓望氏族谱》的残卷中记载,当时黄姓在全国中有八大郡望,分别为:
1.湖北梦县的江夏黄氏,是香公的后裔;
2.浙江余姚的会稽黄氏,是东汉黄昌的后裔;
3.湖南零陵的零陵黄氏,是三国黄盖的后裔;
4.四川阆中的巴东黄氏,是蜀将黄权的后裔;
5.甘肃永昌的巴郡黄氏,是酒泉黄衍的后裔;
6.湖北荆州的江陵黄氏,是歇公长子黄尚的后裔;
7.河南洛阳的洛阳黄氏,是霸公三子黄宏的后裔;
8.福建福州的晋安黄氏,是西晋黄元方的后裔。
为此,禹锡公向八大郡望发出八张拜贴,要求各大郡望的要人共同跟宗追祖。后历时二十余年,至唐高宗咸亨元年才基本成稿。
禹锡公根据各地所汇的宗谱世系,经过详细推敲,最后以“万派归宗”之法,把八大郡望的黄姓归统黄香膝下八子所传,统称“江夏堂”。
稿毕,禹锡公把世谱呈奏皇帝,唐高宗大喜,并为该谱御批《御赐黄氏发源谕》诏旨一道(大唐高宗咸亨元年腊月命下),以告天下。
2
宋度宗时“闽省黄氏统归峭山公”
自唐初禹锡公收编族谱之后,黄国二千三百年历史的黄姓子孙都归统于黄香膝下,人人祖出黄香。各地黄姓后代从此而接下。
约经过四百余年之后,到了宋朝中期,黄氏出了一位名闻天下的大文豪黄庭坚。
宋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和鄂州知府。在任期间,接触的同姓同僚、宗亲耆老中,没人能讲自己祖出何支何派。为此,他深感遗憾,意欲把川、湘、江、闽四省的黄姓子孙再次统归起来。
后来,黄庭坚为统宗之举还亲自修序一篇《江夏渊源山谷序》。然而他的统宗意志虽坚定,可天不遗斯文,因得罪权贵弹劾权奸,他被陷害贬往宜州,于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病逝。死后被宋帝追谥为“文节公”,统宗之事也就此搁置。
这一搁就是一百六十余年,到了宋度宗时期,时任江西抚州知府的震公才发现了庭坚公的统宗遗序。
震公字东发,宋理宗宝佑元年(公元1241年)中进士,浙江庆元慈溪人。震公在抚州期间发现了庭坚公的《山谷序》,从而得知庭坚公有统宗之意。震公决意要为庭坚公完成这一未举的憾事,有心要把闽省的黄姓统归于峭公膝下。
因此,震公不辞劳苦地来到福建。他在邵武发现了七十余年前宋孝宋时期的福州侯官人,御史中丞黄洽于公元1184年所写的一篇《黄氏族谱序》。并从《序》中看到,峭公己变成了名实郎的峭山公,而且世居邵武禾坪鹳薮,属迁始祖志公派下,登宋真宗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的第九名进士。
由此,震公历尽艰辛走遍福建邵武、建宁等地,终于在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找齐了峭山公二十一子的下落。于是他修序一篇,名曰《江夏源流分派谱引》,并命请各派子孙自行涵接。
就这样,震公总算完成了统宗的这一大举,并且明明白白地交代了二十一公的下落。
他把《谱引》呈奏皇上,宋帝大喜,特为该《谱序》御题了“黄氏忠孝两全,万代簪缨,江夏无双,庆衍后裔”。
这篇《谱引》留藏于江西吉水县螺田乡书堂村的黄氏族谱之中,而黄氏宗谱也终于变得完整,由此,黄氏文化绵延千年,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