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日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
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
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
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
唐代诗人元稹在《恨妆成》里,大致将女子化妆概括为7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化面靥、贴花钿、描斜红、点口脂。
一:敷铅粉
铅粉类似于现代的粉底。唐代女子喜欢唐代女子喜欢用很厚的铅粉从额头一直敷到脖颈,使肤白如雪,以此为美、古称铅华,“洗尽铅华”就这么来的。关于铅粉的选择以粉敷面的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最早可追逐到商纣王时期
纣王发明了烧铅锡炼粉,让后妃敷面修饰仪容,发展到唐代已有很大改进,此时铅粉已做脱水处理,不易脱妆并会加入一些其他米粉调试颜色。比如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为染色剂,让粉有淡紫色,称为紫粉。爱美的女性还会在铅粉里掺入西域香料,叫“迎蝶粉”,幻想吸引蝴蝶环绕……但铅粉毕竟是重金属,长期使用的话会让皮肤发青、发黄。
二:抹胭脂
也称“抹红”,即是敷面之后用手晕开胭脂,涂在两颊,浓的叫“酒晕妆”,淡的是“桃花妆”,显得气色十分红润。最早说是,源于匈奴国境内的焉支山后经汉代张骞带入中原是用焉支山上一种名为“蓝红花”的花朵研制而成后,多用粉色、红色的花瓣制成,
三:画黛眉
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不画眼妆,但很重视眉妆,他们认为眉是“七情之虹”,是一张脸最传神的地方。早期流行“蛾眉”,又叫桂叶眉,画的时候,要先将原来的眉毛剃掉,再用笔沾上黛粉描眉。为了显得不那么呆板,妇女们还会将边缘的颜色轻轻地向外晕散,叫“晕眉”,非常讲究手法。画眉材料多是螺子黛螺子黛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要蘸水即可,无需碾碎,使用方便,易操作
四:化面靥
面靥通常用胭脂在嘴边两侧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一般均做成黄豆般的两颗圆点。盛唐以后,面靥范围有所扩大,式样也更加丰富,如钱点、杏靥、花靥等,晚唐五代以后,妇女的面靥妆饰更加繁缛,除传统圆点花卉形外,还增加鸟兽图形
五:贴花钿
贴花钿就是在额前眉心间贴上流行的装饰这个装饰物,因为多是花朵样式,就称为花钿,用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颜色以红色为主,也有黄色、绿色化妆时用呵胶(相传用鱼鳔所制,呵气或沾水就有粘性)将它贴在眉心处有的还在花钿上装饰各种缕金图案
六:描斜红
工整的形状如弦月,繁杂者状如伤痕甚至还用胭脂点燃出血迹模样装饰于眼侧,增加眼部魅力。传说某宫女不小心撞上水晶瓶,顿时鲜血迸流,犹如朝霞消散,愈后留下两道疤。反而有种独特的美,于是其他人便纷纷效仿,称之为“晓霞妆”。
七:点口脂
口脂多为朱赤色,唇妆样式也较多唐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发明了一套唇妆,像圆形、心形等,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常用白色打底,覆盖原来唇色再用唇脂在唇中画出喜欢的唇形即可
这样一整套的唐妆就成功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