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的叉手礼,全国众多茶师一定不陌生

null

null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倘若你做了一个特别美的梦,穿越到李白的身上,跟随着诗仙的步伐,梦回长安。

你看到迎面走来一个笑吟吟的商贩,无故凑到你的面前,“这位公子,今日上元佳节,长安的灯市气势宏伟,燃灯万盏,我们坊内占据最佳赏灯位置,还有汤鲜喷香的水盆羊肉,公子可愿跟我走一趟?”

null

看着商贩深情难却,你实在搞不懂他究竟看中你的哪一点。你左思右想自己全身上下并无之值钱的东西,却注意到商贩时不时眼神瞟过你腰间的佩剑。

脑海中的记忆将你带回当年,离开蜀中前,你接过父亲手中的龙泉剑,从此它陪你仗剑天涯,也就有了“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null

初生牛犊不怕虎,首次游览长安,你好奇心使然就跟着去了,此刻真心希望手中有一本唐朝穿越指南,以便你在这长安城能够活下去。

梦在这里中断了,醒来之后你发现昨夜因为沉迷于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才做了这么匪夷所思的穿越之梦。

那么,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叉手礼、唐代茶饮.....唐朝社会流行风潮与文化你了解多少?

1.

唐代盛行的叉手礼

null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将叉手礼带火,剧中多次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实之前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剧组也对礼仪十分考究,还记得明兰出嫁前告知神明的时候,她行的礼就是叉手礼。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叉手礼的历史渊源。

null

“叉手”一词常见于早期的汉译佛典, 大体解释为“两手交叉”或“手指交叉”。

台湾语言学家竺家宁说过早期佛经中的“叉手”有两手交叉之意。

《说文解字﹒又部》中写道:“叉, 手指相错也。从又, 象叉之形”。“叉手”最初为佛教固有礼仪。

东汉时期, 佛教语域中用“叉手”表示尊敬。

西晋时期逐步发展出世俗的“叉手”礼, 僧俗手礼共用“叉手”一个词形。

隋唐时期, 世俗“叉手”礼盛行, “叉手”成为世俗手礼的专用名称, 属揖礼的一种。

null

但据史料记载, 叉手礼在唐代的发展同密教的传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密教起源于大乘佛教里的“陀罗尼”。

密教系统地、较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始于唐代。8世纪的开元年间, 来自印度的高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玄宗皇室的支持下翻译大量密宗经典, 弘扬密法, 被视为唐密的开端。

null

《唐代诗词语词典故词典》中叉手礼释义为:“两手交叉抱拳, 是一种礼仪。”

叉手示敬,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恭敬姿势。

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

柳宗元的诗,“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说明叉手礼成为了当时社交的常用礼仪。

null

韩熙载夜宴图

之后,南宋时期陈元靓所作《事林广记》丁集卷上“幼学须知”对叉手礼有了详实介绍:“凡叉手之法, 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 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 右手四指皆直, 以左手大指向上, 如以右手掩其胸, 手不可太着胸, 须令稍去胸二、三寸许, 方为叉手法也。”

除了文献记载以外,《韩熙载夜宴图》和《女孝经图》两幅画中也有叉手礼的图形描述。

唐安公主墓和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也对叉手礼有了记载。

null

null

图为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

到了辽代中后期, 随着“因俗而治”政策的推行, 契丹和汉两大主体民族的融合进程加速。时任枢密副使的韩琦就在仁宗庆历三年上疏, 称契丹“典章文物, 饮食服玩之盛, 尽习汉风”, 这一情况在“叉手”题材的壁画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并且出现了反“叉手”的形象。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 到了元代实现南北一统之后, “叉手”礼重新以中原传统样式出现, 并逐渐在墓葬壁画中消失。

null

叉手礼的历史传承和演变过程是中国传统礼法文化的再造和升华。 

也是我们弘益大学堂建校以来的倡导,是全国6500位同修共同倡导的茶人见面礼。

null

在弘益的茶师课程中,我们都能寻到叉手礼这一中华传统礼仪的踪迹。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根源出乎于礼,我们秉承这种信念并且致力于成为合格的传承者。

null

正如我们李乐骏校长在《善意美好,是茶人的本来面目》这篇文章中写的一样:

“草木有善,自然有善。茶人的使命,与伟大的诗人一样,就是透过茶,去传递这种善意。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人知道善意是生命的开始,是所有人类的本来面目。”

null

弘益倡导叉手礼,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谦卑,互相尊重。把礼放在前面,更加体现出弘益传达善意美好的茶人理念。 

《礼记》中提出:“礼节民心。”叉手礼在弘益,尊卑皆可使用,大人小孩,师生之间,同级之间....只为传承那一份善意美好。

null

社会的和谐、民心的安定是人类一直以来追求的远大理想。创建文明社会离不开礼貌和道德的规范,讲礼可以节制民众私心杂念。

从社会的发展到我们个人的发展,从叉手礼开始,学习中华传统仪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能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

null

2.

茶与唐代宫廷、民间生活

null

除了叉手礼,在《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唐代茶文化的相关细节,剧中有好几幕都是主角李必吃茶的场景。

在唐代,茶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吃的。

null

唐代吃茶和今天我们的喝茶大不一样,唐代饮茶方式以“煎茶法”为主。先将采来的茶叶捣碎、拍打成饼状,之后再烤干保存。

喝茶时,根据喝茶的人数取出适量的茶饼,将茶饼稍微烤一烤,再把茶饼碾压成茶末状;然后等水煮沸后,往锅中放入茶末,稍微搅动,最后加入香料调味之后再饮用。

null

而在唐代宫廷中,茶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帝王清饮娱乐、清明盛宴、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接待外国来使、供养三宝、祭天祭祖等场合都会用到茶。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将茶叶从中原带入雪域高原,这就是唐代典型的以茶为聘的事例。

曹邺的《梅妃传》中就记载了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同王侯、后妃斗茶的情景。开元之后,朝廷设置贡茶院,每年春天遣官吏督造。

null

《唐人宫乐图》

上图为唐朝的《宫乐图》,画面描绘了一群宫廷仕女围着桌案宴饮行乐的场面。

从该图可以看出,饮茶时,仕女用长柄茶杓将煮好的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盏,分茶饮用。这是唐朝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null

相比唐朝宫廷茶饮的普及,在民间,想在长安街的街坊上吃到茶还是一件难事。

直到天宝年间,吃茶才在坊间流行起来,这里的茶混合了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子皮、薄荷叶等多种调味料,还加了盐,成了所谓的茶汤。

null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带给我们的文化追忆远不仅仅限于此,整个故事的背后是一场文化盛宴的再现。

让我们沉沦在大唐长安的美轮美奂之中,追忆那失落的盛世文明。

null

关于剧情人物,剧中静安司司丞李必的原型就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李泌。

当你看到他玄衣玉冠,骨节珊然,白马飞驰而来就知道,历史上那个超凡脱俗的神仙宰相虽然修道,却善用谋略来拨乱反正、安邦定国。如果心怀天下苍生,权谋,有何不好?

null

李必要面对的,是包藏祸心想要倾覆大唐的境外势力;是云谲波诡的朝堂之争;是背后推手和朝中奸佞的狼狈为奸;是深渊般无穷无尽的阴谋算计;是历史车轮滚动下的盛极必衰。

他目如秋水,眼底是一望无际的长安城。他的身后,就是那个万国来朝,拥有璀璨文明,举世瞩目的大唐。

null

 参考文献:

【1】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

【2】屈婷、冯冬冬,“叉手”礼新考证

【3】郑承燕,宋辽时期民间画师的际遇—以壁画中的“叉手”礼为中心

•排版编辑✎ 浅清颜

•图片来源:弘益大学堂、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及网络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