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登山记功碑位于新疆伊犁昭苏县城西北62公里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交界的格登山上,其全名为《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记录了清朝廷军队入侵准格尔汗国的功绩),是乾隆御笔亲书。格登山属天山支脉乌孙山南麓的一座圆形山峰,“格登”是蒙古语“后脑骨”之意,格登山因此碑而声名远扬。
乾隆格登山记功碑,高3.03米,宽0.98米,厚0.27米,碑额两面镌刻有双龙戏珠图案,正面刻有“皇清”、北面刻有“万古”二字,碑座为日出东海浮雕图案。石碑的正面用满、汉文,背面用蒙、藏文共四种文字镌刻,全文竖排,以汉文计共210余字,内容记叙了清朝军队入侵准噶尔首领达瓦齐汗的经过。乾隆曾为西域书写过4块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御碑,这是目前唯一仅存的一块。
格登碑建于1760年,迄今已有240余年,经过风雪侵蚀,碑文漫漶斑驳,但整个碑身仍完整无损。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由1000多清官兵耗时一年多时间,从2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叶城县运至此而立。建碑之时,修建了木石结构的御碑亭,因年久失修,碑亭无存。1975年由国家拨款,重修圆弧形的碑亭,碑身被嵌入亭内。1985年国家又拨款建起了飞檐碑亭,并用钢筋栅栏围圈起来,正背两面设了铁门。2003年12月1日,昭苏县境内里发生了里氏6.1级强烈地震,震中在中哈边境距格登碑20公里处,致使格登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2006年国家再斥资50万元,对此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格登碑旁立有“自治区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标志,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世纪中叶,准噶尔汗国势力强大,噶尔丹统治蒙古大一统与清朝分廷抗争,对清廷构成巨大威胁。为此,康熙皇帝3次亲征,噶尔丹兵败自杀,但其继任者仍坚持与清为敌。直到1758年,准格尔汗国内部混乱之时,清朝5万大军兵分两路直扑格登山,以夜袭和突袭的方法,大败敌军。惨败而逃的准噶尔汗王达瓦齐率数十亲信,翻越天山后被捕获,解京处置。持续一个多世纪的准噶尔汗国从此覆灭。乾隆为纪念格登山之役的巨大胜利,1756年乾隆皇帝命令:“来春于伊犁格登山刻石记功”,并亲自撰写了碑文。立于格登之巅。
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
格登之崔嵬,贼固其垒;我师堂堂,其固自摧。格登之嶻壀,贼营其穴;我师恍恍,其营若缀。师行如流,度伊犁川;粤有前导,为我具船。渡河八日,遂抵格登。面淖背岩,藉一昏冥。曰捣厥虚,曰歼厥旅。岂不易易,将韬我武!将韬我武,讵曰养寇?曰有后谋,大功近就。彼众我臣,已有成辞。“火炙昆冈”,惧乖皇慈。三巴图鲁,二十二卒,夜斫贼营,万众股栗。人各一心,孰为汝守?汝顽不灵,尚窜以走。汝窜以走,谁其纳之?缚献军门,追悔其迟!于恒有言:曰杀宁育。受俘赦之,光我扩度。汉置都护,唐拜将军,费赂劳众,弗服弗臣。既臣斯恩,既服斯义,勒铭格登,永诏亿世。
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五月之吉,御笔。
碑文采用四言叶韵体写成,受格律所限,其意表达不连,且有些字词较古僻,偶读破费理解,但其大意非常明晰。尤其是最后一句“勒铭格登、永诏亿世”。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利用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争夺准噶尔汗位的内部分裂的机会,袭击达瓦齐割据势力。乾隆二十年二月,弘历命班弟与永常各率满洲、鄂温克部队二万五千,分北、西两路直捣伊犁。在这次进军中,北路有鄂温克和巴尔虎兵八千人,西路有鄂温克、巴尔虎兵三千人,由三格纳木球率领。
在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与准噶尔的战斗中,鄂温克部队发挥了骁勇善战、克敌制胜的作用,“至进兵时,索伦兵最为得力……”。乾隆皇帝在二十三年二月说:“将索伦兵一千拨给前敌将军雅尔哈善”。但“朕虑此数尚不敷用,谕将一切差遣回程索伦兵,留鲁克察克,若得六、七百名,已足敷用”;同年八月又调鄂温克部队二千人去新疆,“军威甚壮”。从史料可以看到,在乾隆帝的心目中鄂温克军队的作用是占有何等重要地位。
鄂温克族的几个著名的将领。鄂博什是以总管衔率兵从征伊犁,后来立功升为墨尔根副都统;鄂温克总管萨垒,率兵从征伊犁厄鲁特部,乾隆二十五年授呼伦贝尔统领。
鄂温克族的官兵死于战场者甚多,鄂温克族在清一代,由于大多数青壮年死于战场,因此,人口大减。传说,在雅鲁河一带的鄂温克人,男人都被清朝抽去当兵,当地的驿马站都是戴孝的妇女(丈夫战死)和老太太们哭着送公文。有些鄂温克人战死,把骨灰或箭环送回来,母亲们舍不得埋,放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