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润梓
西安,陕西省省会,位于关中平原中心地带。提起西安,人们往往会想到汉唐古都长安,是中国古都的代表,但西安实际不仅于此。
10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活动,六千年前已出现城市雏形。从三千年前的西周到千年前的唐朝,西安经历了两千年的国都时代。废都千年,西安仍怀抱着满满的古都情怀,存有最端正、最传统的城市心态。
西安历代都城位置示意图
早期人类,史前聚落
1
西安的人类活动往往追溯到距今100至50万年,20世纪60年代发现于蓝田县陈家窝、公王岭的蓝田古人类。蓝田人属于早期直立人,其遗迹层发现了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早期打制石器与动物化石,甚至出现了用火痕迹,可见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程度。近些年在蓝田县玉山镇发现了更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甚至可以将西安地区人类活动史追溯至200万年前。
关于早期人类活动,近些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许多前沿学者认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是在距今10万年前后才进入中国的,更早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并非现代中国人的直系祖先。但也有中国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中国人发展谱系完整,这些古人类都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不论哪种观点,蓝田人的发现说明西安地区甚至整个关中平原在100万年前已经适宜人类居住,出现了人类活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聚落遗址,今日的西安半坡博物馆便在此基础上建成。
半坡遗址是典型的仰韶文化聚落,其外围有一圈壕沟,具有后世城墙的功能,用以抵挡野兽的袭击;聚落内有大大小小的半地穴式房屋,房门统一朝向聚落中心广场;其经济生产主要依靠采集、渔猎,政治生活具有早期民主色彩。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常见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正是出自西安半坡遗址,这说明此时的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灵魂不灭与生殖崇拜思想。
这一系列特点证明西安地区已经具备早期城市的雏形,为此后的建都奠定了基础。
西安半坡遗址复原模型
周秦故地,天府之国
2
《战国策·秦策》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天府之国”最早所指即是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这也是历代首选西安地区为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周之际,周文王将都城从周原迁至西安西郊的沣河西岸,是为“丰京”,周武王于沣河东岸建“镐京”,二者并称为“丰镐”,是为“宗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丰镐”便成为了西周的国都,也开始了西安的国都时代。
西安丰镐遗址图
丰京是西周的宗教、祭祀、文化中心,镐京是政治中心,二者直线距离不超过十里,属于同一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划,两京外围有洨水、潏水、秦岭等作为屏障,占尽地利。
《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西周时期对于都城建设设计的最早记载,但丰镐两京实际上并不规则,但这一设想与实践着实开创了西安甚至中国历史上都城建制的先河。
尽管丰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周族发源地“岐周”(今陕西宝鸡)的文化地位,以及周成王为了压制殷商遗民而兴建的“成周”(即洛邑,今河南洛阳)的政治影响力,“宗周”丰镐在西周时期长期没有独尊的地位。
西周末年,犬戎入侵,西周灭亡,丰镐也毁于战火。《水经·渭水注》载:“自汉武穿昆明池于此地,镐京基构沦陷,今无可究。”西汉武帝时期修筑昆明池也对丰镐遗址造成了巨大破坏,周都丰镐可谓多灾多难。
平王东迁后,秦襄公位列诸侯。经过春秋时期秦国历代国君的努力,犬戎势力逐渐被赶出关中地区。秦穆公时期,秦国全有关中之地,遂成春秋一霸。
战国初期,秦献公立志收复河西之地,由雍城(今宝鸡凤翔)迁都栎阳(今西安市东北),秦孝公时期又在商鞅的建议下迁都咸阳,这一阶段,西安地区作为秦国的首都,经历了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再至秦朝灭亡的重要历史进程。
秦都咸阳位于今西安市西北,初建于泾渭之间,后又扩展至渭河南岸。西有沣涝,东有浐灞,南有潏滈,位置十分优越。
秦都咸阳由咸阳原与龙首原之上大大小小的宫殿群组成,还未形成后世宫城、皇城、三大殿的布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仿东方六国建宫室于咸阳原,建阿房宫于龙首原(未建成)。
为防止东方六国遗民不服,削弱关东势力,秦始皇迁六国富豪与强宗十二万户至咸阳,加强了秦国腹地的综合实力,但也加快了秦朝灭亡的步伐。
汉唐长安,兴衰之机
3
秦朝灭亡后,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称帝建立汉朝。刘邦听从了娄敬、张良的建议,建都关中,以当地“长安乡”为名,定都“长安”,取“长治久安”之义。
自此,“长安”成为了西安最长久的名称,也成为了中国人心中首都的代名词。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在秦咸阳渭河南岸的宫殿遗址的基础上建成。汉长安改秦兴乐宫为长乐宫,改章台为未央宫。汉长安城外西有建章宫,城内西南有未央宫,西北有桂宫、北宫、武库,东北有明光宫,东南有长乐宫,城外南有九庙、社稷、辟雍等礼制建筑。今西安市未央区之名便源于未央宫,未央宫遗址已进行开发保护,汉长安城东南护城壕也被命名为“汉城湖”进行开发保护。
汉长安城图
西汉长安城经历了吕后专权、文景之治,也经历了汉武强梁、昭宣中兴。新莽时期,王莽曾改“长安”为“常安”,后又改回原名。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挟汉献帝迁都长安;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晋愍帝于长安称帝。
魏晋之后,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文帝等皆以此城为都,汉长安城占建都西安“十三朝”之十。在此期间,虽东汉建都洛阳,但长安仍同西汉制设“京兆尹”,曹魏称“京兆郡”,西晋与北朝其制不变,可见长安始终都保持着崇高的政治与文化地位。
公元581年,杨坚篡北周位,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隋朝初年仍以汉长安城为都,但此城已破败不堪,不宜居住。
《隋书》载:“此城从汉,雕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且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隋文帝便放弃旧城,任命宇文恺择址建立新都。
《唐会要》载:“宇文恺置都,以朱雀门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高坡,象乾卦。”于是便在此象征乾卦的六道高坡之上建立了新的都城,因隋文帝曾被封为“大兴公”,便命名新都为“大兴”城。
距今整1400年前的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继续沿用此城为都,改名“长安”,是为闻名世界的唐长安城。
隋大兴及六道高坡
唐长安城总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北向南为东西向的“九一”至“九六”六道高坡。
“九一”即龙首原,隋时无建筑,唐时建大明宫于此。“九二”位居城市最北端,建太极宫于此,对应天上紫宸星。“九三”建皇城,百官衙署设于此,象征众星拱卫。“九五”是贵位,设置玄都观、兴善寺镇之。今日兴善寺仍存,“九五”之位也是西安最繁华的地段——小寨。
唐长安外郭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西为长安县,东为万年县(隋时称大兴县),今日西安西南郊长安区(原长安县)之名便源于此。
外郭城共有9座城门,东西向大街14条,南北向大街11条,划分出百余个坊。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载:“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各坊用以居住,由坊墙隔开,夜晚宵禁,仅允许在里坊内活动。
唐长安城图
唐长安城内设东西两市,隋时称利人市、都会市,是集中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东市距官员居住区近,主要贩售来自中原与南方地区的大宗货物。西市胡商较多,主要经营贩卖沿丝绸之路进入长安的西域货物,是唐代长安最为繁华的场所,现建有大唐西市博物馆。
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影响,唐长安城内有许多外国人活动,也丰富了长安文化。
长安城内除慈恩寺(大雁塔所在地)、荐福寺(小雁塔所在地)等诸多佛教寺院外,还有非常多的清真寺(伊斯兰教)、祆祠(祆教,即拜火教)、波斯胡寺(景教,即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等。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述了唐太宗降旨准许景教在内地传播的史事,说明唐代长安的文化丰富,也反映出唐代长安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
唐长安城有“三大内”,除继承隋大兴城的太极宫外,还有位于城市东北龙首原的大明宫以及城东的兴庆宫。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为太上皇李渊在龙首原建“永安宫”,次年更名为“大明宫”,该年高祖李渊驾崩,建设随即终止。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于龙朔二年(662年)重新建造大明宫,自此之后唐朝长安政治中心转向大明宫。
兴庆宫是玄宗时期的长安政治中心,初为李隆基任藩王时的府邸,位于隆庆坊内,玄宗登基后为避讳更名为“兴庆坊”。开元二年(714年),辟兴庆坊为兴庆宫,后在其西南建成著名的勤政务本楼与花萼相辉楼。
玄宗时期还在外郭城东垣增筑了一道夹城,将大明宫、兴庆宫、曲江池南北贯通,便于皇家出行。如今西安建成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兴庆宫公园、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既促进本地文化发展,又是对古代遗址的全面保护。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汉唐长安城见证了古代西安城市发展的巅峰时期,也反映着汉唐等朝代兴衰。唐朝灭亡后,西安再未成为一国之都,从此进入了废都时代。
西北重镇,废都情怀
4
公元904年,军阀朱温挟唐昭宗迁都洛阳,将长安所有宫殿、衙署、房屋尽数拆毁,将砖木材料沿河尽数运往洛阳,强迫长安户籍整体迁往洛阳,昔日伟大的长安城就此消失。
佑国军节度使韩建面对满目疮痍,对长安城进行了改建,放弃原宫城与外郭城,对原皇城进行修治,名为“新城”,今日的西安城墙中仍保留着唐长安皇城含光门遗址。
宋金时期,西安仍被称作“京兆府”。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在京兆府设陕西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设永兴中路。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设为京兆府路。宋金时期,西安是抗击西夏入侵的前哨重镇,经历五代北宋,西安经济、人口亦有所恢复,内部功能分区加以丰富,城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代宋金时期迁移石经具有重大历史文化意义。韩建在改建新城时,有意将原存唐长安国子监的《石台孝经》移入城内。五代后梁永平军节度使刘鄩将《开成石经》移入城内。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迁石经于“府学之北墉”,亦移入了如《多宝塔感应碑》《玄秘塔碑》《大唐三藏圣教序》《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等45种唐宋碑石,此次迁石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成形奠定了基础。金代对碑院的大整修也对石经的保护贡献巨大。
西安碑林博物馆
元中统三年(1262年),置陕西四川行省,治京兆府,西安成为了当时整个西部的政治中心。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设安西路,皇庆元年(1312年)改设奉元路。
元朝时期的西安城在宋金基础上继续发展,作为西北军事、贸易重镇,西安的武器制造与丝织品行业在当时尤为发达,《马可波罗行记》中亦有大量篇幅记录。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古都西安发展史上首次出现了“西安”之名。今日西安的城市建设深受明清时期西安的城市发展影响。
明朝初年,全国掀起建城之风,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将沿用五代宋金元近500年的“新城”进行拓建,将西安府城向北、东拓展,即今日只有明城墙西南角处于唐代皇城的原本位置。
由于城墙的东拓,城市中轴线也随之东移。正南门从唐长安皇城朱雀门的位置移至永宁门,即原唐长安皇城南面东城门安上门的位置。原本位于偏西位置的钟楼也在万历年间迁移到了今日西安城中轴线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明朝还在东门长乐门外修建外郭城,明末孙传庭主持在南、西、北亦加修关城,加强防御。
明西安府城图
在西安钟楼东北建有明秦王府城,其亦有城墙环绕,今陕西省政府东侧与南侧仍保留秦王府城墙遗存。清军攻下西安后,改明秦王府为八旗教场,在钟楼向北至安远门、向东至长乐门加筑城墙,将西安城内东北角划为满城,东南加设南城,其余西南部分为汉城,试图进行隔离统治。
1911年10月22日陕西辛亥革命时,革命军炸开东面城墙攻入满城,拆除了满城西、南城墙,改“满城”为“新城”,是为今日西安市新城区的由来,修城墙洞为“中山门”以纪念陕西辛亥革命的胜利。
清朝西安城图
今日的西安,承周秦汉唐古都传统,继宋元明清废都情怀。正如西安横平竖直的道路,作为中国故都,西安始终保持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那一份传统与端正。
作者简介:
卞润梓,字沐之,陕西西安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志愿者,“陕西历史文化使者”称号获得者。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