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栋梁
来源丨医学界
导语
让人才流向民营机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浪潮,这个浪潮应该继续扩大。
——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CEO
李绍伟
曾经有体制内的医生也想出来,向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CEO李绍伟征询建议,他都不愿发表意见,怕误导了人家。而现在,他会积极推荐规范的非公医疗机构平台,希望更多医疗人才能流动起来。
离开工作了16年的公立医院时,李绍伟已经是副院长。他原本打算在爱尔眼科医院稍作停留,就加入另一所公立医院,却没想到在爱尔一直工作至今。
“我以前看不上民营医院,打算转一圈马上走,但现在让我去公立医院也不去了,再有名的医院也不会考虑。”
李绍伟在在连续做了五台角膜移植手术后,讲述了他在体制外的这13多年经历。
医生没有公立民营之分
2006年离开山东省眼科医院时,李绍伟还不到40岁,发过了90多篇文章,每个月能做五六十台角膜移植手术。
他说:“如果继续在公立医院做下去,获得大力支持的话,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会是令人瞩目的。”
离开体制后,公立医院的资源和支持也都随之失去,但李绍伟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公立医院内相互掣肘太多,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想做点什么很难,现在我可以做手术,可以带学生,可以做科研,可以做公益,可以出国学术交流,可以办培训班,能得到集团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设备还比公立医院先进,收入也比公立医院医生高,而且都是阳光收入。”
他说:“医院有民营和公立之分,医生不应该有,医生就是医生,应该是同样的标准,要成为一名优秀医生,必须医教研全面发展。”
不管环境怎样变化,李绍伟对”科学、严谨、创新、务实“精神的坚持和贯彻从未改变。不管到哪里,他都会把公立医院对医疗的严谨工作作风和医疗规范带到了那里,用他的话说,“手术不能乱做,做了就要有质量保障。”
同时,不管到哪里,他都会积极申请科研课题,在李绍伟看来,只会做手术的医生,总是会落后。
在沈阳做东北、华北总院长的四年,他为医院拿到了第一个省级课题,获得了第一个市级科技进步奖,并且让沈阳爱尔成为了辽宁医学院的硕士规培基地。
在医生培训上,李绍伟针对国内培训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建立了个非常实用的培训模式:手术分阶段学习。一台手术分解成多个步骤,被培训的医生每次只能做一步,熟练了才进行下一步。
“比如切口,先切50个,熟练了再进行下一步,这样新手在培训过程中只参与手术的一个小步骤,不会对手术效率和质量带来影响。这个培训体系从白内障开始的,逐渐也推广到了其它专业。”
培训人才是当务之急
加入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这10余年来,李绍伟在重庆、上海、沈阳、北京四地做过爱尔眼科医院的院长,随着对民营医院的观念逐渐改变,他也给爱尔带来了很多。
之后李绍伟走马上任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CEO。而这时他已成为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导,科研教学工作也再次走上了正轨,选择CEO这个职位意味着需要在专业之外付出大量精力进行行政和市场管理工作,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这个挑战。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医院快20年历史了,还是个三级医院,我们一定要走科研与学术结合的发展道路,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跟世界接轨的路。而我在公立医院做过院长,还在美国留过学,最熟悉这种发展模式。”
如今,李绍伟已接任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CEO三四年了,他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就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研究生、博士生,送年轻医生出国深造,并以两个月一期的频率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班。
但和大多数民营医院一样,人才也是让李绍伟最头疼的问题,他希望能多送一些优秀的年轻医生出国深造,带回一些新技术新理念,把专业发展起来,但他没有这么多优秀的人可以送出去。
“政府部门对民营医院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北京想要吸引一些优秀的年轻医生加入,还是很难,这让我很苦恼。”
所以他希望医院能够再扩大规模,改善硬件条件,能把整栋楼都租下来,有了空间就能把业务量继续做上去,医院有钱了,也就能开出更高的价格吸引来人才。
“必须要有人才,并且让他们能够安心在这里工作,以后都送出国,要在国际上有发言平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医院营收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李绍伟也申请到了第一个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一个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令他高兴的是,随着更多的国内知名专家加盟爱尔集团,爱尔在北京已经成立了角膜病研究所、白内障会诊中心、遗传病诊疗中心等。
李绍伟还有一个想法:将来在北京建立一个儿童眼科医院,把儿童的各种眼科疾病都集中在一起治疗,他认为这会大有前途。
“儿童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太多,能做的医生太少,很多孩子的眼病,都失去了黄金治疗机会。”
看多了被误诊误治以及不规范治疗的儿童病例,李绍伟也感慨确实不应该做这么差,我国儿童眼科领域确实还有待于提高。
“比如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在这些年虽然有些进展,但还是落后,国外在20年前就没有摘眼球的事了,国内现在还在摘。”
“所以儿童眼科医院一定要建起来,通过制定诊疗规范进而影响整个行业。”
李绍伟说:“但现在还做不到,北京房子太贵了,也需要人才,我希望在我退休前能实现这个梦想。”
扩建角膜病中心刻不容缓
李绍伟曾为一个4个月大、双眼先天性角膜白斑、什么都看不到的患儿做了角膜移植手术,术后孩子就能看到这个世界了。
“移植一片角膜,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影响一个家庭的未来。”
建立眼库,建立角膜病中心,让患者不再因没有角膜无法进行手术复明,是李绍伟的另一大心愿。
爱尔的角膜病中心已经有了,也在全国建立了10家眼库,2018年角膜捐献量约1200片,占全国捐献量的20%。
但仅能满足爱尔集团内部急救使用,想要把角膜移植作为常规手术开展还远远不足,李绍伟希望还能有更多角膜病中心和眼库建立起来。
他还曾为一名两岁多的双眼盲孤儿做了手术,孩子双眼都看不见,接触外界不是用手触摸,而是用舌头舔,走路经常摔跤,脾气非常暴躁。术后这个孩子与李绍伟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孩子本来应该害怕医生,但他一看到我就笑,让我抱他,性格完全变了。”
不光是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大量的角膜盲患者,感染、外伤、先天疾病、肿瘤等都可能发生在角膜,导致角膜盲。
中国有400万角膜盲患者,每年还新增10—20万患者,而我国一年能做的角膜移植手术最乐观估计,也不到一万例。
“现有病例,我们做400年也做不完,大量患者终其一生也见不到光明。”
大约80%角膜盲患者可以通过角膜移植脱盲,对这些患者来说,光明和黑暗只隔着一片角膜。
但我国的现状是:角膜捐献量太少了,因为缺乏移植用的角膜,很多医生没机会做这个手术,没机会深入治疗和了解角膜病,还可能因此造成误诊误治,还有很多患者因贫困无力就医。
“解决角膜捐献的问题,建立眼库,非常重要,刻不容缓。”
李绍伟说,“国际上成功的眼库都是第三方非营利组织在运营,已经有了成功经验,美国的角膜用不完,印度也很多,只有中国大量病人因没有角膜无法得到救治,中国人口这么多,每年能有10万片角膜就足够了。”
即使有了角膜,医生培训也要跟上。李绍伟估计,全国能称得上角膜移植专家的医生不超过30名,能做一般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也不多。
现在技术进展非常快,过去都移植整片角膜,不仅需要新鲜角膜,还会产生排斥反应,现在国际最新理念是做成分移植,哪里有问题换哪里。
“比如板层移植、内皮移植,现在还可以做飞秒激光手术,激光切割角膜非常精确,可以切割成任何形状,能把两个角膜完美的镶嵌起来,愈合效果好,散光更小,视力恢复更好。”
李绍伟希望,国内能早日实现年角膜捐献量达到10万片,同时做好角膜防盲工作。
目前爱尔眼科做角膜病中心已经做了三年了,但力量有限,希望得到政策上的支持。
热点推荐
口腔医疗:如何续写速度与激情?
为什么顶级医院床位不多也不挤?看美国分级诊疗怎么做
江南春:我用80亿美金,换了一个教训
版权声明
更
多
精
彩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