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蹑传统,阅读经典,变革写作。通过对文学史上的名家名作的解读,解析出优秀作品在人物设计、语言、结构、细节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来烛照我们自己的写作。基于这样的考虑,同济大学中国文学中心决定开展“MFA小说写作工作坊”,并于2019年7月13日在云通楼举办了以“小说中的人物、欲望和命运”为主题的首次活动。
本次工作坊选读的文本是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一个犹太人》,这部作品和普希金的《吝啬骑士》、列斯科夫的《犹太人的混乱》一起,是19世纪俄罗斯作家书写犹太人和犹太人问题的重要篇章。小说中的犹太商贩形象,与文学史上其他的犹太人形象相比,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者屠格涅夫秉承一种“客观的态度”,写了一个不幸的犹太人的命运,留下许多空白和沉默,让人言说不尽。屠格涅夫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怜悯杀人犯和他的受害者,怜悯丑与美,怜悯被压迫者和压迫者。”这是作者在小说以外表露的心迹,也应该是他写作的最大秘密。
屠格涅夫是第一个在欧洲获得巨大声誉的俄罗斯作家,对中国文学也影响极大,朱宪生先生指出,不少人认为他是对我国现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 见江苏文艺出版社《屠格涅夫自传》前言)。对于曾写出《初恋》、《木木》、《白净草原》等伟大作品的屠格涅夫无疑值得我们尊敬,虽然对于今天的80后、90后,他这样的作家可能有些陌生了。经典不会老去,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阅读经典,反哺经典,也是我们创意写作专业功课中应有内容。
本次工作坊,针对《一个犹太人》这一作品,同学们从19世纪欧洲犹太人的生存境况、文学史中的犹太人形象、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小说人物的现实原型和文学原型、小说的戏剧冲突、小说主题思想的多义性、小说的“延迟”和“沉默”部分等方面提出观点。
最后,张生老师从小说创作的技术层面进行了点评,指出以下三方面在我们创作同类型小说时值得借鉴:1、人物的真实性。屠格涅夫的小说人物往往都有原型,他自己就说过“我从来不虚构人物,每当我写一个人物时都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我们笔下的人物如果有一些真实的印迹,写起来就不慌,在写作过程中就敢于展开。作家不需要想象力,“作家需要想象力”是那些不懂写作的人在误导写作的人。生活经验比想象力更重要,因为想象力不会凭空而来,它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2、每一个人物都有具体的欲望。在《一个犹太人》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受自己的欲望煎熬,但最终均未实现心愿。我们大家在写作时都要自我检讨一下,自己写的小说,人物的欲望是否能说得清楚,如果说不清楚,可能小说的动力就会不足,人物就会显得绵软。3、人物与环境关系很密切。屠格涅夫的小说,人物出场时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非常清晰。比如在这个小说中,吉尔舍利被抓,是在大炮阵地,他在那样的环境中从事那样的活动,可想而知意味着什么。沈从文就说过,人物和景物的很好结合,可以使人物很真实。
张生老师还指出,在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小说中,作者经常赤膊上阵,对人物对世界大事进行点评,而屠格涅夫的小说则显得更冷静客观,他很少去评议笔下的人物。之所以我们讨论《一个犹太人》这个小说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且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其合理之处,就是因为屠格涅夫的小说,作者并没有给出那么多的定性,从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让我们讨论纷纷。
工作坊的下半场,大家借着《一个犹太人》带来的热情,团绕MFA2017级陈思同学的一个习作展开讨论,首先是陈思同学介绍了小说的创作意图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随后其他同学和张生老师分别就“如何赋予人物欲望”、“真实与虚构”、“日常经验的使用”、“小说的叙事节奏”、“小说的空间构建”、“典型人物的创造”等提出见解和建议。
以下是关于《一个犹太人》的专场讨论的发言摭拾:
陈思
MFA创意写作2017级
朱宪生先生曾将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分为三类:故事小说、笔记式小说、日记体或者书信体小说。在他的分类中,《一个犹太人》属于故事小说,故事小说中的故事是名副其实的故事,是往事的回忆。屠格涅夫在讲述这些往事时,描绘了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旧时代人物”的画像。在小说中,屠格涅夫的重要场景基本全靠对话来呈现,人物的性格也基本上靠对话来表现,“我”的仁慈、宽厚、坦诚,吉尔舍利的爱财、狡猾、可怜、可悲,萨拉的身不由己等等。因为整篇小说是上校的回忆,所以在叙述回忆的过程中,上校实际上一直在和“我们”说话。从这篇可以看出来,屠格涅夫非常擅长这种叙述方式。而且,我个人认为,屠格涅夫的日记体或者书信体小说和这种故事小说的叙述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他的书信体小说中也有一个向谁叙述的一个对象。一方面他能够一直保持叙述者的稳定。在场景的回忆和自己的叙述之间,自然与流畅。从开头切入到结尾回到“现在”,形成一个完整的叙述。或者在小说中间,比如:“说真的,先生们”“有五六天的时间,先生们,我一直想念着我的犹太姑娘”对于写作者而言,这里有一个“出来又进去”的过程,屠格涅夫的设计有张有弛。我的总体感觉,和其他俄罗斯作家相比,屠格涅夫的小说比较轻巧。这篇小说如果剖解开来是一个曲折的、残忍的悲剧,但是屠格涅夫的感觉不是用利刃指向人物,把悲剧条分缕析,剖开给读者,而是在层层铺垫、轻描淡写、出其不意中呈现出一种比较诗意的、弥漫的悲哀。
范世锋
MFA创意写作2018级
……吉尔舍利被施以绞刑后,将军给了他的遗孀300卢布。这些钱是不能在任何名目下成立的,只能视作将军出于怜悯的个人施舍。300卢布不是小数目(在屠格涅夫的另一篇著名小说《木木》中,那只小狗曾在市场上卖出,价格是半个卢布)。这里也出现了“延迟”,即吉尔舍利生前千方百计寻求的东西,在他死后得到了。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吉尔舍利的小圆便帽,它首先浮现于那个晨雾弥漫的早上,是瘦小猥琐的吉尔舍利的形貌的一部分,在他被抓住之后,先是掉到后脑勺上,然后在死前的挣扎中完全掉落,这里,小圆便帽有一个“延迟”,它和吉尔舍利的命运一样,处于一个将落未落的短暂悬置中。随着小圆帽的跌落,吉尔舍利也跌入地狱。我们可以用彼得·汉德克的那个问题来来问问吉尔舍利:“你可曾经历过一个成功的日子?”那不只是一个完成了的日子、过去了的日子,也不只是获得金币的日子、幸免于难的日子。
牛雪苗
MFA创意写作2017级
《一个犹太人》另一个名字叫做《犹太佬》,从汉语语言环境下探讨,我认为这个翻译法可能更能表达作者本人对于犹太人的看法的态度。
我们知道,犹太问题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主要体现在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将导致犹太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在我们分析的这篇小说中,也得以体现这种矛盾和冲突。以屠格涅夫为代表一批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经常描绘犹太人形象,他们对于犹太问题非常关注且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甚至可能会有点偏见的成分。
吉尔舍利出现在小说的第三段,他是这样描写犹太人的外貌的:“四十来岁,身穿长襟灰袍,脚蹬矮腰皮鞋,头戴小圆便帽。”接着写到了犹太人“死乞白赖地缠着一些经纪人。”“他身材矮小,瘦弱,麻脸,棕红头发,不断眨巴着两只也是棕红色的小眼睛,鼻子歪而长,还一个劲儿地咳嗽着。”此处对于吉尔舍利的描写与前面对俄罗斯骑兵上尉尼古拉•伊里奇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这样描写尼古拉•伊里奇的:“他是个高个子,宽肩膀,体魄魁伟,古铜色的脸庞,是“俄罗斯人最光辉的脸庞之一”他聪明的眼睛坦坦荡荡,笑口常开,洪亮的嗓音富有大丈夫气概”。
倪蔚青
MFA创意写作2018级
这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具有多面性。
作为主要角色的犹太商人吉尔舍利和青年军官尼古拉都具有这样的多面性。屠格涅夫对犹太人的书写虽然没有摆脱时代的局限,依然将吉尔舍利塑造为一个唯利是图、猥琐狡猾的形象,但在青年军官带领士兵去村子里采购的片段里,屠格涅夫也描写了犹太家族居住在一个破旧的小房子里,受到士兵的欺负。作为读者也会想到,吉尔舍利敛财的各种卑劣行为,是否是为了维持整个家族生存的手段?如果是这样,对于这样负面的角色,读者也不免多了一些理解。
作者对于展现另外一个主要角色青年军官尼古拉的多面性费了更多心思。尼古拉作为一个叙述者,一出场就有着非常正面的形象,无论是他的外貌还是他温和的性格。但是在他的故事中,这样一个军人在年轻的时候也不免有些荒唐。青年时候的尼古拉贪欢恋色,被情色所引诱,并没有显得特别高尚。但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这个人物时不时显示出善良的一面,无论是阻止士兵的暴行,帮助了犹太家族,还是最后在已经确认了吉尔舍利是探子的情况下,还为了这个犹太人求情。另外,作者也没有忘记书写尼古拉对犹太人女儿萨拉的爱情。这样多层面的去展现一个人物,就会让人物形象变得非常丰富、立体。
另外,对于作为配角出现的人物,屠格涅夫也不只是让他们出场一下,推动情节发展就把他们放到一边去了。比如最后下令处死犹太人的将军,这样一个功能性的人物,在完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任务后,屠格涅夫却在最后还添加了一笔:“不幸的吉尔舍利的亡妻曾来讨还死者的衣服,将军吩咐人给了她三百卢布。”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体现了这个小角色善良的一面。
冰马
MFA创意写作2017级
我从创意写作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一个犹太人》人物设置方法,对比阿Q和吉尔舍利这两个人物有相似之处,阿Q没有长辈没有子嗣,是一个毫无来历之人,吉尔舍利在小说中也没有太多的背景介绍,只知道他是一个小商贩。对于短篇小说来说,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人物设置方式。也正是对人物的来由没有交待,作者更需要考虑如何让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具有很大的张力。这个小说写了战场的一个切片,而且写的是几天内发生的事情,如何使作者要表述的东西说得更有吸引力呢,作者是通过一个犹太商贩和一个骑兵军官的欲望的交织展开,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方向硕士依托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深厚的文学创作传统。百余年来,同济园里不乏诗人与作家的身影,他们或在此求学,或在此任教,络绎不绝。如著名诗人与“散步美学家”宗白华、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战国策”派戏剧家陈铨、“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曾翻译出裴多菲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殷夫等。而先锋派作家马原、小说家张生均曾出任中文系主任。同时,现在本系任教的教师中,尚有多位从事小说、散文及诗歌创作,如张生、张闳、朱大可、万燕、刘强、汤惟杰、胡桑等。我系还聘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奖者程德培先生与著名编辑家、《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先生为兼职教授。如此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一流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学生们带来综合性的视野,提升其独具个性的创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