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说说古人的追求的精神境界:孔颜乐处》。大风号说文解理原创作品,抄袭者必究!
孔颜乐处是儒家以安贫乐道和克己复礼为主要内容的仁学思想,它的核心内涵是伦理取向的幸福论,到了现在,它更代表一种积极向上、和谐乐观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种健康乐观的心态,保持这样的心态,对人们的发展、生活以及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当今社会,人民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在精神生活方面却越来越贫乏,大多数人找不到快乐,而孔颜乐处思想中就包含着一种超越人生厉害的内在幸福和快乐,因此重温一下这种思想非常有必要。
现在通行的认知是,“孔颜乐处”是周敦颐提出。背景是孔子的弟子颜回生活困苦不堪,但他不受生活影响,一心向道反而十分快乐,孔子对此十分赞叹。周敦颐据此教诲程颢,让其寻孔颜乐处。程颢在后来回忆周敦颐教导时说:
“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此后,孔颜乐处就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这个思想中包含两个重要命题,一为所乐何事,二为如何能乐。下面简单说明。
首先看一下所乐何事。周敦颐说: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富至贵,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颜子生活如此贫困但又不求一般人所求的富贵,而且还很快乐,在颜子心中所乐何事呢?周敦颐认为,对于君子来说,世界上有比富贵更宝贵更可爱的东西,那就是对超乎富贵的追求。颜子因为心中有至富至贵可爱可求的“大”在心中,所以内心平静、充实、快乐,相比之下,贫贱富贵只不过是小。颜子心中因为挂怀大,而把小忘了,因此达到内心的安宁。这就是颜子心乐的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颜子已达到一种超乎富贵的人生境界。人们有了这种境界就会做到贫贱不移,即使再贫困再困苦也不会影响心中的快乐。这种快乐一种自愿、自发而又自身追求的高级精神享受。
其次再说一下如何能乐的问题。这个问题即如何达到孔颜乐处境界的问题,这属于人生精神境界修养及工夫论的内容。周敦颐对此的主要观点是主静和无欲。其中他认为: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也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名通公溥,庶矣乎?”
这里所谓的主静,并不是不动,而是要动之以正,用之以和。“一”就是没有任何杂念,做到了一,内心就达到了没有任何成见的状态。如此一来,人们就能明白透彻地认识事物,思想开通,胸怀通达。作为养心的“一”要求人们最大限度的排除杂念,这就是无欲,即在修养过程中使心灵达到虚静的状态。周敦颐认为,无欲则心静,心静则诚充满心而不为外事外物所动,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于是也就有了健康快乐的孔颜乐处的精神体验。
周敦颐的孔颜乐处思想开创了宋明理学修养论、人生精神境界论的先河。这种思想可为人们实现自身心灵与行为的和谐提供思想借鉴,对现代人培养健康心理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