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三次北伐,从祖逖到殷浩,为何一次比一次惨

西晋灭亡后,北方土地沦陷于五胡之手。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

出于各种原因,东晋组织了多次北伐。在东晋中前期的历次北伐中,以祖逖、庾亮和殷浩三人主持的北伐规模最为庞大。然而,令人奇怪的,三次北伐却出现了一种不好的倾向,越是东晋朝廷支持,北伐就打得越弱。起初,祖逖北伐全靠自筹兵粮,却能与后赵打得平分秋色,到后来,殷浩在朝廷的全力支持下,却遭到惨痛的失败,一胜难求。

东晋三次北伐,从祖逖到庾亮再到殷浩,为何一次比一次惨

个中原因何在呢?

一、祖逖北伐,在收复河南之时功亏一篑

祖逖,本是河北范阳的豪强。五胡之乱,他举家逃亡到江南。公元313年,祖逖向琅琊王司马睿——此时晋愍帝尚在,司马睿没有公开称帝,但已掌握江东的大权,请求趁后赵立足未稳,发兵进攻河南,收复失地。

为什么说后赵立足未稳呢。彼时晋愍帝尚在洛阳苦苦支撑,前赵刘聪刚刚自立为帝,石勒率兵攻略河北山东河南一带,后赵帝国正在形成过程中。趁此时机进攻,能掌握相当大的主动权。

东晋三次北伐,从祖逖到庾亮再到殷浩,为何一次比一次惨

司马睿的注意力全放在开拓和巩固江东上,对北伐并无太大兴趣。他虽然允许祖逖北伐,但只给他“千人廪、布三千匹”,除此之外,“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只有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此外无兵、无甲、无兵器,任凭祖逖自行招募。

但祖逖并未丧气,他率领本族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招募军队,打造兵器,不断消灭各地坞堡势力。石勒遣石虎来攻,被祖逖屡屡击败。河南各地首鼠两端的坞堡豪强见势不妙,纷纷归附祖逖。

祖逖也并不是一味发动进攻。他把大本营前移至谯州(今安徽亳州)后,大力巩固已恢复的土地,组织居民耕种,大力发展生产。所以东晋虽然没有继续补给,祖逖大军却也丰衣足食,在河南站稳了脚跟。

石勒忙于和前赵刘曜大战,无暇顾及河南战事,不得不对祖逖示好。祖逖暂时用心于巩固河南,也无力继续过河北进,双方都摆出一副和好的阵势,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这对祖逖来说倒是件好事,假以时日,将河南经营的铁桶一般,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北伐战争的规模。

然而东晋内部发生了变化。从祖逖上书北伐,到巩固河南,已经7年有余。这期间晋愍帝投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江东逐渐被司马氏和王氏掌握,司马睿终于有余力关注北伐。他任命藩邸旧臣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兗豫幽冀雍并六州诸军事、假节,实际上取代祖逖,成为北伐的前线统帅。

戴渊不具备足够的军事才识,而担当此任,目的不外乎是为司马睿掌控各地军权。祖逖闻讯,忧愤难平,321年祖逖发病而死。他北伐恢复的两淮和河南土地,重新沦入后赵之手。

祖逖北伐,由低调出发,到扎实进取,再到恢复河南,成就之大,为东晋开国以来最强的一次。然而最终由于东晋支持不够,祖逖尽管实力非常强盛,仍然不免掣肘于国内政局,最终导致无法继续进取,反而被后赵后发先至,白白丧失了北伐成果。

二、庾亮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

晋元帝、晋明帝相继去世后,第三任皇帝晋成帝即位。庾亮是晋成帝的舅父,靠着庾太后在宫中的支持,庾亮实际上掌握了朝政。

晋成帝咸和八年(333年),后赵石勒病死,庾亮认为北伐时机已至,遂发动了北伐。庾亮彼时担任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江荆豫三州刺史,手中掌握着东晋几乎全部兵马。

东晋三次北伐,从祖逖到庾亮再到殷浩,为何一次比一次惨

庾亮分遣诸将进驻邾城(今湖北黄冈)、江陵等要地,自率大军十万进驻襄阳,而后上书请求北伐。晋成帝年少,并不能决断朝政。庾亮名为上书,实际上是征求建康各家门阀的意见。结果,以王导为首的诸大臣都反对北伐。庾亮郁郁难平,迟迟无法动兵。

后赵石虎则主动进攻,派兵包围邾城,晋将毛宝、樊峻等战死,晋军还未出师便遭遇挫折,这次北伐也就不了了之了。339年,庾亮病死,其权柄由弟弟庾翼继承。

庾翼吸取了庾亮北伐准备不充分的教训,大力整顿军纪,加强武备,发展生产,数年之间,诸州人情归附,秩序井然,呈现出一派积极的局面。建元元年(343年),庾翼一边上书朝廷试探朝臣的意见,一边遣使约辽东前燕、陇西前凉一同出兵攻赵。

东晋朝中一如既往地反对和牵制北伐。庾翼没有像庾亮那样蹰躇不前,把朝臣们的意见弃若敝履,径自发兵4万北伐。庾翼的外甥晋康帝不得不下诏同意庾翼北伐,并加授其官,让他专心北伐。

结果晋军进至丹水一带,又被后赵军击败。庾翼不得不从襄阳退守夏口。志犹未已的庾亮仍然整顿军马,补充军实,意图再举。然而不幸的是,次年庾翼不幸病亡,北伐之议便停止了。

庾氏兄弟北伐,虽然最终取得了朝廷支持,但由于东晋内部反应过慢,没有达成军事上的突然性。晋军在缓慢地准备进攻时,后赵早已动员完毕,并能抢占先机,打败晋军前锋,极大地挫伤晋军锐气。这导致晋军主力还未与后赵决战,便在国内汹汹之议中被唾沫淹死。

三、殷浩北伐,东晋北伐史上的大笑话

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石虎病死,诸子争位,发生重大政治动荡。东晋抓住时机,以褚裒为主将北伐。褚裒和庾亮一样同是外戚,系晋康帝的岳父。这位国丈爷并没有统军作战的本事,他担纲北伐主帅,只不过是以北伐为旗号,强化门阀势力。

东晋三次北伐,从祖逖到庾亮再到殷浩,为何一次比一次惨

晋军进至代陂,结果又被后赵二万骑兵进败,晋将王龛被俘,褚裒狼狈退还京口,随军南下的二十多万军民,被尾追而来的赵军抄虏殆尽,东晋遭到惨重的失败。京口亡故士兵的家属哭声震天,褚裒素以名士自居,对政治声誉看得极重。打了败仗他倒没有什么触动,但军民的哭诉与指责,却结结实实地造成他政治上的减分。褚裒惭恨交加,于兵败次年病亡。

但东晋并没有因此停止北伐,此时后赵内乱正在进一步扩大,北方前燕不断南下袭击,正是因乱取敌的大好时机。东晋又以名士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青、徐、兖、豫、扬诸州军事,再次整顿军队,准备北伐。

352年,经过近三年的屯田与整军,殷浩率大军数万北出寿阳,向西北方向进攻河南腹地。但因前军谢尚辖下的将军张遇叛变,晋军惨败于许昌城下,谢尚逃回淮南,殷浩主力军不得不退回寿阳。

次年,殷浩再度整军北进,发兵7万进入河南,直取西晋旧都洛阳。其时羌族姚襄一部兵力屯驻在淮北一带,名为东晋治下,实际上处于拥兵自守的状态。

殷浩以名士自许,对胡人甚不礼遇,曾数次发兵进攻姚襄,企图消灭之。进攻失败后,殷浩又遣刺客暗杀姚襄,也未能成功。由此与姚襄结下深仇大恨。殷浩北进之时,没有充分估计姚襄的危险性,放心大胆地进兵。

姚襄怀恨在心,发兵在山桑(今安徽蒙城)偷袭殷浩大军,晋军猝不及防,死伤万余人,被迫退兵。

殷浩也不甘心,退兵之后屡屡发兵进攻谯城、山桑,企图解决这个毒瘤。然而殷氏治军无方,打仗又不在行,诸军在淮北屡吃败仗。殷浩的政敌桓温上书弹劾,指责殷浩连年动兵丧师失地,晋帝无法承受桓温的压力,将殷浩废为庶人。

殷浩是东晋士族的典型代表,他以清谈而闻名于当世,嘴头上功夫了的,实际却没本事。但就是这样一个草包货,居然还被士族们吹嘘为管仲、诸葛亮,可见士族整体已经腐朽至极,无力进行北伐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