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繁荣滋长腐化与懈怠: 田涛解读 《清教徒的礼物》

易简财经 微信ID:ejfinance 任正非多次接受国外知名媒体专访时,提到要向美国学习“清教徒精

任正非多次接受国外知名媒体专访时,提到要向美国学习“清教徒精神”

“美国在这几百年来给全世界人民做了一个榜样,就是他们是怎么努力的。我们也非常欣赏他们的清教徒精神,我们要很好地学习。”

在华为内部也多次推荐组织学习这本《清教徒的礼物》。可谓读懂华为较理想的一部非华为的书籍。

这是一部美国社会史,也是一部管理文化论。为我们描绘了清教徒促进美国工业化成功的五个基础特征——勤俭持家、亲力亲为、集体主义、组织能力和技术革新。

这也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生前抱憾没有看到的书,研读本书对中国企业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正如任正非在接受法国《观点》周刊最新表示,他被这种精神深深震撼:

“我在非洲原始森林和撒哈拉沙漠里看到小小的教堂时,也是无限崇拜。欧洲这么多传教士飘洋过海,那时飘洋过海的工具很简陋,是一种很小的船。他们到达非洲海岸时,也许活下来的人只有百分之几;他们向原始森林进发时,还会有更大的伤亡;等他到达一个小村庄,就住下来在那里修了一个小教堂,在那里布道。布道以后就永远回不去了,他们如果要重新走出原始森林到海边,穿过大海再回去,迎接他们的可能又是死亡。如果没有他们几百年的文化传播,非洲的语言(英语、法语、葡萄牙语)不能通用化,今天开发非洲都很难实现。当年欧洲去开发世界贸易市场的时候,去传教的时候,他们历经的艰辛比我们今天多多了。”

严格地讲,美利坚这个民族,只有 240 年的历史,但它的迅速崛起和强大,却不能不说是人类组织史的巨大奇迹。《清教徒的礼物》( 肯尼斯·霍博、威廉· 霍博合著) 这本书从史与论的层面,抽丝剥茧地深刻阐述了美国奇迹背后的文化与精神逻辑,同时也不无忧虑甚至辛辣地抨击了过往40年美国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形态的价值扭曲,尤其是组织管理思想和实践上越来越实用主义、精英主义的趋向。

本书对中国企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研读《清教徒的礼物》的同时,读者还可以进一步阅读马克斯·韦伯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1 -

清教徒们的修行之地:不是修道院,

而是战场,账房,市场……

《清教徒的礼物》的作者认为,美国奇迹植根于17、18世纪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们带给北美的四大精神礼物,包括:理想主义的使命感、亲力亲为的工匠精神、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以及互补与共治的组织能力。

01 | 理想主义驱动奋斗、征服与冒险。

清教徒们自踏上陌生、蛮荒的美洲大陆起,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人生目标不管多么模糊,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建造人间天国。”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精神力量的牵引,人生所经历的任何苦难、磨砺,以及日复一日的“看不到头的平凡劳作”,都被赋予了价值与意义:劳动是人的天职;生为上帝的子民,应当学会“自省、自律、自制”,做“俗家苦行僧”,其修行之地不是修道院,而是战场、账房、市场……把战场当作“修行之地”,一个战士当然会勇猛作战,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将巿场当作“修行之地”,商人会以百倍的努力去赚钱、去创造财富。

“与懒惰相比,贪婪并不可怕。”但对真正合格的清教徒来说,他们应该是“世俗的”——拼命赚钱;同时又是“禁欲的”——视财富为“轻飘飘的斗篷”,随时可以甩掉;更不能过奢侈的生活,而应该把赚到的钱用于再投资;也不能将财富传承给后人,否则会导致子女不劳而获,进而剥夺子女“劳动的神圣天职”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200 年来,美国社会不承认任何贵族,除了工作的人;工作证是进入贵族阶层的唯一通行证。“出身高贵,不如勤奋努力。”( 培根)

这是17世纪的清教徒们带给北美的第一大礼物:使命精神和基础价值观。

02 | 上帝是“伟大的工头”,华盛顿、林肯、富兰克林……他们的业余爱好无不是木工;美国人喜欢汽车的奥秘……

清教徒带给美国的第二大礼物,我称之为“工匠精神”,是“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

这里面有个颇具深意的背景:1630 年,有个叫温斯普罗的人,率领着英国一个小镇上的大部分居民,历经风险,抵达马萨诸塞州。进入寒冬时节,这批拓荒者窝在临时搭建的窝棚中无所事事——在漫长的冬天,几百名精力旺盛、充满欲望和期待的年轻人无所事事,这对组织领袖来说,无疑是不祥和危险的。

但是,卓越的领导者无不是故事家和哲人。温斯普罗给追随者们编织的故事是:上帝是“伟大的工头”,因此,我们要追随上帝的脚步,让自己忙碌起来,做木工、修房子……温斯普罗率先带头,每天不是日常管理,就是与用人一起劳动。其结果是,热火朝天的木工活、机械活、技师工作……让个人与组织共同渡过了一场精神危机。

从此,“凡事要亲力亲为,而且,要有一点机械天赋” 便成为传统,扎根于美国各阶层的文化之中。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国历史上多位总统,比如华盛顿、林肯、富兰克林等,都有一个共同爱好:做木工……今天很多美国人的房子都是自己动手盖的。

美国人酷爱汽车,追求速度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深层的奥秘是不能让自己闲着。汽车刚发明的时候,时速不到15公里,很慢。但美国人却从中发现了占据个人闲暇时间的机会:星期六无事可干,擦车去,修车去……

四体不勤,人就会日益走向惰怠:悠闲与懒散,将会从精神上挫败自我。

03 | 冒险与征服的事业,大多是群体英雄共同达成的;在孤独中自得其乐的,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清教徒带给美国的第三大礼物: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

这一点与人们通常对美国的理解迥然而异,但事实确实如此。

300年前的冒险家们远征长徙,经历着海上和陆地极其严酷、蛮荒的自然挑战,以及原住民的顽强抵抗、野兽蚊虫的侵扰,单个的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唯有团结,唯有集体至上,唯有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意志之中,才能一起活下去。清教运动在释放个人活力的同时,天生擅长把个人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奋斗。因此,本书作者认为:冒险与征服的事业,大多是群体英雄共同达成的。

这样一种组织基因才是美国之所以变得强大的本质所在。这一道德元素是好莱坞电影永远不变的主题:英雄主义+国家主义。而现实中的美国军队,更是这种“国家·荣誉·责任” ( 西点军校校训) 的具体化身,历百年而不变。

大众理应有更多的自由精神与自由表达,但一个组织、国家的精英阶层,他们在保持自我个性、自由的同时,还必须有更多的承担,为了组织,为了国家,理所当然地要有更多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与此同时,无论精英还是大众,一个人的成功,永远离不开组织平台,过度地放大个人的能力,忽视造就个人成长的平台力量,往往会成为时代的过客。

04 | 优秀组织一定分层级,尽管分层级的组织不一定是优秀组织;领导的选拔不在乎社会阶层、出身和教育背景;“火线管理层”:一切出色组织的核心基因。

17、18 世纪的英国,曾经掀起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北美 “淘金热”,但成功的群体与失败的群体,从概率上讲,前者大多是怀有坚定信仰的清教徒,后者更像“乌合之众”;前者拥有在北美建造“人间天国”的使命与理想,拥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拥有清晰的战略和行动方案,同时更拥有深孚众望的领导者,和严格的分工与协作……

这就是清教徒带给美国的第四大礼物:组织能力——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能力。

互补与共治是清教类组织的基本特征。领袖和管理者们以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牵引团队,以奖惩机制激发正能量,抑制负能量;拥有各类技能的专家、普通劳动者们以智慧和体力以及各自的创造性工作,形成雁阵式的互补、共治的组织形态:“每个人都贡献各自特有的东西,造就整体的成功”。

传统欧洲社会强调阶层、出身、背景,阶层意识强烈。但清教文化带给美国的是“英雄不问出处”,任何人只要勤奋工作、努力向上,都可以实现个人的“财富梦”“成长梦”,也即“美国梦”;同理,在任一组织中,个人的发展亦是唯奋斗导向、唯结果导向,这就从根本上形成了美国200年的开放精神和创新氛围。

优秀的组织一定是分层的,尽管分层级的组织不一定是优秀组织。但“火线管理层”必定是任何出色组织的核心基因。纳尔逊将军关于组织的名言是:“要想取得最终胜利,最好在开战前对下属进行深入教导,让下属在开战前有着近乎绝望的主动性……”惠普前总裁说:“我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决策权能下放到哪一级就下放到哪一级,通常下放到最接近客户的那一级……”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清教徒的礼物》

肯尼斯·霍博、威廉·霍博(著)

东方出版社

2013.11.1.

- 2 -

美国管理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教徒的“四大礼物” 造就了美国一大批龙头企业, 杜邦、通用电气、AT&T……1920—1970 的 50 年, 是美国管理史上的黄金时代。

具体到企业,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普遍的个体活力与普遍的组织活力。小人物缔造大历史。有位叫爱尔杰的牧师创作了 100 多部以“奋斗与成功” 为主题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出身寒微但依靠自身信念、勇气和进取心顽强奋斗,终于获得成功的男人形象,这套励志书在 20 世纪前后成为每个美国家庭的必备读物。美国社会上上下下洋溢着一种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的氛围,无疑和这样的清教观念的广泛传播有绝大关系。

二、一套利益共享的模式:在股东、员工、管理者、供应商、客户以及研究机构的目标和利益之间实现微妙的平衡。股东不应过度贪婪和追求短期利益,产业链的各方面都应该从企业的发展中获益;而在研发,包括基础科学的研究方面,美国许多传统企业在黄金时代都是舍得投入巨资的,甚至高达销售额的20%以上,AT&T有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产生过多位诺贝尔奖和香农奖的获得者,而IBM在17年间诞生过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三、各层级的管理者大多是从基层奋斗起来的,“将军来自一线,来自战场”。

四、每个基层管理者都烙上了首席执行官的“文身”:有职有权有责。

五、企业中,人人都是“组织人”。

六、避免借贷,拒绝奢华。按照清教徒的定义,一个人“赚钱是为了建造上帝所期许的人间天国,而不是为了个人的骄奢铺张”。

七、从世界各地延揽人才,以维持人才的竞争与合作的平衡。

八、中层管理者是承上启下的桥梁, 是组织的拱心石。

九、自下而上、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决策机制。

十、开放的组织文化:员工有大胆创新的自由、反驳上司的自由、理性冒险的自由、犯错失败的自由……

清教徒的四大礼物,塑造了美国的国家价值观,造就了独特的美国精神和极具活力的美国文化,也进而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美式管理思想和理念,从而发育和培植了一批世界级的美国龙头企业,从根本上奠基了一个新帝国的崛起和超级大国地位。二战之后,又传播到了日本,如松下电器等一批日本企业巨头的管理文化与制度体系,无不打上了经典的美国管理思想的烙印。

作者也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企业,同样受到了美国传统管理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

- 3 -

“镀金时代”

“镀金时代”中,崇尚专家,崇拜数字,文凭至上,帝王式统治,量化技术与科学管理走向极端化。

美国不再年轻。200年生机蓬勃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它的更年期和衰变期:制度疲劳。美国企业长达50年的黄金时代终结了,代之而起的是金融化、工具化、虚拟化、泡沫化的“镀金时代”。

《清教徒的礼物》一书对此有大篇幅的揭示和抨击——“过去几年的大萧条和金融崩盘,是美国公司背离他们曾经珍视的清教传统造成的”。自大和贪婪是罪魁祸首。与此同时,“荒唐的职业经理人现象无处不在:对所在行业并不熟悉、只会倒腾数字的MBA管理着真正懂行的员工”。“财务工程”(“可以定义为只是耍小聪明”)取代了工业工程 ( 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首席执行官的薪水是普通员工薪水的400 多倍,而不是过去那个比较合理的25倍。

定量分析管理绝对化。泰勒与泰勒主义将西方管理带入了理性、科学的轨道,但同时也将丰富、生动、复杂的管理变成了干枯的标本,带进了教条主义、机械主义、形而上学的窄胡同,不能测量的就不能管理;通过统计的镜头看世界,以此制定关系组织生死的决策。而量化、数据化统治一切的后果是,操纵数据、伪造数据和揉捏数据风行,“数据泛滥,真理稀有”成为普遍现象。

传统清教徒带给美国的四大礼物,使得大大小小的组织被理想与使命所牵引,上下一心,“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无边界”的文化使得人人成为责任的承担者,员工以组织为荣,组织以员工为豪,整个组织充满活力;而科学管理对流程、分工、责任的过度细化,使得组织变成了一架冷冰冰的机器。组织不再温暖,员工在缺少了归属感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激情与创造力。

专家至上。而区分专家与非专家的唯一尺度是:文凭高低,是否名校——比如哈佛商学院 ( 作者对哈佛商学院的批评尤其犀利)。

自上而下的运营模式。首席执行官是一个“灾难性的发明”,其假设前提是:帝王般的CEO一个人知道所有的答案。因此带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大企业的“成也CEO,败也 CEO”现象。

职责由若干专家分担,造成责任不清:成功了,一起抢功;失败了,无人主动担责。

会计师被神化,人事管理者被神化,咨询顾问被神化……而他们本应是“参谋部”……

- 4 -

“帝王式统治”

专家崇拜、精英文化对美国企业、军队、教育和政府管理的破坏性影响:共治式领导被“帝王式统治”替代;数据操控一切;超级实用主义主宰公司方向与战略;管理纸牌屋与办公室政治。

《蓝血十杰》是一部高级职业管理家群体的经典传记,也是一部深邃的科学管理研究与反思的专著。书的前300多页记述与探索的是基于理性、事实、数据之上的科学管理的巨大价值与成效,后300页则是对其走向极端化、教条化的尖锐批判。这些血液都是蓝色的“数字人”,每一个细胞都跳动着“高贵”与“居高临下”的精英们,曾经20世纪70 年代前后,在美国商业、军队的组织变革中掀起了巨大旋风,大大推进了美国企业与军队的管理进步,又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从来没有人做得如此成功,又如此失败”——这是媒体对十杰之一、哈佛大学教授出身的麦克纳马拉的精准评论。

数据统治一切,财务人成为公司灵魂。财务永远有“好财务”与“坏财务”,“坏财务”的标签是:把高管层与坏消息隔离开了;造假盛行,虚拟盈利以操纵股价;玩弄“经营魔方”。“好财务”则是独立的、有道德底线的,“只为真实负责”,并参与和协同业务体系,聚焦于真正的价值创造,而非办公室的“数字游戏”。但可悲的是,在股价导向、资本导向的时代,“好财务”稀少,“坏财务”大行其道,因此标榜客观立场的“第三方机构”会计事务所空前活跃,但“第三方”也常常与“坏财务”同流合污。

超级实用主义文化主宰公司方向与战略。利润至上,决策被股价牵着鼻子,过度追求成本控制,研发投入不足……郭士纳曾经执掌的IBM的所谓“大象跳舞”实施的就是这样的变革方略,这也是造成IBM短期重生、长期衰退的重要根因。IBM曾经是一家充满使命精神的理想主义公司,MBA出身的专家型CEO将IBM拖入了实用主义的泥潭。

麦肯锡,这家全球顶级的顾问公司,却是葬送全球曾经最顶级的通信公司AT&T的杀手。麦肯锡关于无线通信发展前景的极端保守、悲观的预测,导致AT&T这家拥有贝尔实验室的伟大公司,错失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通信盛宴,以至于辉煌不再,长期在衰退的边缘徘徊。

量化分析和科学管理的极端化,“言必罗马、言必数据”的教条主义,抹杀了组织灵魂。企业中员工的知识、经验、士气、诚信和敬业程度,这些非理性的东西如何量化?“如何换算成美元”?

宗教带来繁荣,而繁荣摧毁宗教。马克斯·韦伯在100年前敏锐地发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天然联系与因果逻辑,并为之欣喜,但正是这位先知般的伟大智者,以其超前的思想刀锋,又同时划穿了人性的悖论所带来的制度悖论:世俗的欲望对理想的销蚀。奋斗造就财富的增长、造就繁华,但财富却从“轻飘飘的斗篷”异化成捆绑奋斗者的牢笼;金钱不再是缔造人间天国的手段,而变成了目的本身;繁荣滋长腐化与懈怠。

同样,在科学管理风行的 20 世纪,特立独行、有点另类的管理学家德鲁克也大声警告:企业的首要利益相关者是客户。如果客户不满意,其他任何事情都免谈……德鲁克企图让被扭曲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回到传统精神,回到常识层面,回到本源。

- 5 -

几点思考

毫无疑问,《清教徒的礼物》一书对当今美国、西方管理潮流及其灾难性后果的批判是深入的、及时的。美国正在背离其赖以强大的精神与机制:理想主义+物质主义的双轮驱动;精英与专家阶层主导下的金融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危害着美国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并带来价值观的分化和阶层的分裂。本书具有醒世警钟的意义。

然而,本书的深刻与片面也呈现着卓然鲜明的特色。很显然,作者对泰勒主义和商学院的全面否定是失之偏颇的,对旧时代传统管理的过度推崇也有失客观。如果没有泰勒所开启、一大批管理学家的卓越研究,以及商学院专家和学者们对科学管理的系统性贡献,企业和国家的管理还将停滞于混沌期,而正是制度化、规范化、数据化的出现,才大大提高了过往百年的组织效率。

当今全球管理的重大痼疾是,专家主义、实用主义、股东利益最大化等管理思想与实践走向绝对化,这是需要警惕的,甚至需要矫正,但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商学院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摇篮,而不是培养领袖、创始人、企业家的所在,也许军队院校比如西点军校、抗大、黄埔军校等才是锻造将军、统帅、领袖、企业家、政治家最佳的场所,但更重要的是,领袖是打出来的,领袖的视野、意志、品格既来自于天赋,更源于战场、商场……

领袖与职业经理人、专家各安其位,共治互补,缺一不可。

关 于 本 文

  • 本文作者田涛,华为公司管理顾问,《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作者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该文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易简财经已获授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