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四大石窟:知“石”就是力量

看懂四大石窟:知“石”就是力量

四大石窟,石石不同。

在甘肃敦煌、山西大同、河南洛阳、甘肃天水,坐落着中国的四大石窟。它们依石而建,因石不同。

▲ 敦煌莫高窟以丰富多彩的壁画闻名。摄影/茹遂初

▲ 敦煌莫高窟以丰富多彩的壁画闻名。摄影/茹遂初

▲ 大同云冈石窟以古朴大气的质感闻名。图/视觉中国

▲ 大同云冈石窟以古朴大气的质感闻名。图/视觉中国

▲ 洛阳龙门石窟以精致细腻的雕刻闻名。摄影/曾宪平

▲ 洛阳龙门石窟以精致细腻的雕刻闻名。摄影/曾宪平

▲ 天水麦积山石窟以生动鲜活的彩塑闻名。图/图虫·创意

▲ 天水麦积山石窟以生动鲜活的彩塑闻名。图/图虫·创意

01.莫高窟| 砾岩上,壁画与泥塑的智慧

公元366年,敦煌来了一位云游的乐僔和尚。

他在敦煌城南偶然望见远处的三危山上泛起万丈佛光(现在有人认为是海市蜃楼),深受触动,决定在这里凿一座佛窟。

最终,他相中了附近的一处河谷。

▲ 莫高窟全景。摄影/吴健

▲ 莫高窟全景。摄影/吴健

植物繁茂处是以前的大泉河河谷,莫高窟在其后的崖壁处(方位上是河谷西侧)。远处是鸣沙山,乐僔和尚就是站在那里望见了对面三危山上的金光(傍晚时分,东边却出现金光)。莫高窟坐西朝东,正对着三危山。

因为地壳的抬升与河流的下切,河流两侧往往会形成相对竖直的岩壁,可以作为石窟的基础。

▲ 地壳抬升时,原来的河谷底部会被整体抬上来,而河流下切,就会在外围出现不再被水淹没的部分,形成台阶状的“阶地”。一般而言,有几级阶地,地壳就抬升了几次。阶地面相对平坦,阶地陡坎相对竖直。图/wikipedia, Cristellaria

▲ 地壳抬升时,原来的河谷底部会被整体抬上来,而河流下切,就会在外围出现不再被水淹没的部分,形成台阶状的“阶地”。一般而言,有几级阶地,地壳就抬升了几次。阶地面相对平坦,阶地陡坎相对竖直。图/wikipedia, Cristellaria

而且,河流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保证。在茫茫大漠中,有山有水有绿意,确实是一处宝地(据说后世的工匠会利用水源进行耕种,方便经年累月在此开凿)。

可是,存在岩石的石质问题。

在地球46亿年历史中,不同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的岩石。不同的岩层也会有不同的厚度。

▲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层,每一个岩层代表了一个形成环境。一般而言,这种成层分布的多是沉积成因,像画面右下角那样的不规则岩体,一般是岩浆成因。图/《地球》

▲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层,每一个岩层代表了一个形成环境。一般而言,这种成层分布的多是沉积成因,像画面右下角那样的不规则岩体,一般是岩浆成因。图/《地球》

在这片岩壁上,主要是第四纪时形成的砾岩。

在陆地地表,已经形成的岩石,会在地质活动或风化等作用下,破碎成有大有小的岩屑。这些岩屑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进入河流而被搬运,在搬运过程中经受再一次磨蚀。

如果它们没被搬运多久就因为条件变化而沉积下来,碎屑颗粒仍旧较大,最终形成的就叫“砾岩”。如果它们被搬运了很远才沉积下来,碎屑颗粒就会较小,最终形成“砂岩”。

▲ 左:砾岩。填充于碎屑颗粒孔隙间的物质叫作“胶结物”,它们可能是钙质、硅质、铁质。图/《地球》 右:砂岩。碎屑粒度较小。图/wikipedia

▲ 左:砾岩。填充于碎屑颗粒孔隙间的物质叫作“胶结物”,它们可能是钙质、硅质、铁质。图/《地球》 右:砂岩。碎屑粒度较小。图/wikipedia

可以想见,因为砾岩结构的不均匀,它各处的硬度是不一致的,相对来说容易碎,而且表面粗糙,这些都不利于雕刻。

于是,工匠们想到了用泥。

他们在凿出窟形之后,先在石壁敷上掺有砂和麦秸的粗草泥,再敷细草泥,最后再用掺有棉或麻的细泥收尾,这个过程叫做制作“地仗”,可以使壁面平整而坚实。

然后,可以直接在地仗表面作画,或者刷上一层白粉铺底后再进行绘制(早期待壁面干后再作画,唐代后常就湿作画,更有渗透性,不易褪色),这就形成了壁画。

▲ 敦煌壁画的修补,可以看出其中泥的使用。摄影/孙志军

▲ 敦煌壁画的修补,可以看出其中泥的使用。摄影/孙志军

至于佛像,则以木架为骨,在上面绑扎苇草,敷粗泥以塑造大概形态,再用细泥刻画肌肤、表情、须发、服饰等细节,最后施以彩绘。

▲ 莫高窟259窟彩塑佛像(北魏)。北魏时的造像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都具有平易近人的“微笑”。这种衣服上的“u形”花纹是模仿印度的造像。摄影/茹遂初

▲ 莫高窟259窟彩塑佛像(北魏)。北魏时的造像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都具有平易近人的“微笑”。这种衣服上的“u形”花纹是模仿印度的造像。摄影/茹遂初

绘制的颜料是什么成分呢?

它们大多都是由无机的矿物制备而来。比如红色有朱砂、铅丹、雄黄、绛矾;黄色有雌黄、密陀僧;绿色有石绿、铜绿;蓝色有青金石、群青、蓝铜矿;白色有铅粉、白垩、石膏、氧化锌、云母;黑色主要是墨。

▲ 左:辰砂,一种汞矿石,用于制作朱砂。右:蓝铜矿。图/《地球》

▲ 左:辰砂,一种汞矿石,用于制作朱砂。右:蓝铜矿。图/《地球》

而矿物,多是从岩石中来的。泥,也多是由岩石风化形成。虽然这里并没有用石头做具体的雕刻,但也是另一种利用“石”的艺术。

▲ 莫高窟296窟福田经变中的商队(北周)。右下角的人物穿着对襟式衣服,流露出汉化痕迹。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建筑风貌。北周时期的人物也有民族特色。摄影/茹遂初

▲ 莫高窟296窟福田经变中的商队(北周)。右下角的人物穿着对襟式衣服,流露出汉化痕迹。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建筑风貌。北周时期的人物也有民族特色。摄影/茹遂初

▲ 张骞出使西域图(唐)。这种绘画手法注重晕染上色。摄影/吴健

▲ 张骞出使西域图(唐)。这种绘画手法注重晕染上色。摄影/吴健

▲ 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中的“西游记”(白马驮经;西夏)。这种绘画手法更重线条,与前者不同。摄影/吴健

▲ 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中的“西游记”(白马驮经;西夏)。这种绘画手法更重线条,与前者不同。摄影/吴健

▲ 莫高窟112窟观无量寿变中的伎乐(唐)。唐时的人像,脸型圆润,柳眉凤眼。从图中的乐器可以一窥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摄影/茹遂初

▲ 莫高窟112窟观无量寿变中的伎乐(唐)。唐时的人像,脸型圆润,柳眉凤眼。从图中的乐器可以一窥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摄影/茹遂初

02.云冈石窟| 细砂岩上,造像全石化的起点

时间转到公元460年,北魏鲜卑族文成帝决定在都城平城(今大同)西郊的武周山南麓,集皇家之力开始凿窟。

这个位置是怎么选的呢?

莫高窟选在河谷,这里也是个河谷。

十里河(现已改道)的下切与地壳的抬升在这里形成了自然断崖,可以直接利用。而且此处既依山傍水,又紧邻交通要道,非常利于皇家和民众的礼拜。

▲ 云冈石窟全景图,可以看到它开凿在自然断崖上。图/图虫·创意

▲ 云冈石窟全景图,可以看到它开凿在自然断崖上。图/图虫·创意

那石质呢?

这里主要是侏罗纪时形成的细砂岩。

▲ 可以看到这种岩石相对细腻。图/视觉中国

▲ 可以看到这种岩石相对细腻。图/视觉中国

它的结构相对细腻均匀,可以直接作为雕塑表层,而不需要用泥来代替,因此,云冈石窟成为了纯石刻艺术的起点。

在石刻中,有“阴刻”与“阳刻”两种技法。前者使图案凹进去,后者使图案凸出来。

一般而言,早期石雕多用阴刻,因为技艺相对简单,毕竟只需要用减法把图案处的石材刨掉即可,但后者需要处理除了图案以外的所有石材。

而在云冈石窟中,因为石材适宜雕刻,可以看到不少“阳刻”的例子。

▲ 画面右下角,靠左的衣服纹路是阴刻,靠右的是阳刻,这某种程度上也是模仿泥塑时在衣服上贴泥条的效果。图/图虫·创意

▲ 画面右下角,靠左的衣服纹路是阴刻,靠右的是阳刻,这某种程度上也是模仿泥塑时在衣服上贴泥条的效果。图/图虫·创意

此外,也正是因为这里岩石相对致密、岩层相对较厚,所以可以支持大型佛像的开凿。

▲ 可以看到不同的岩层。大佛的腿部,因为岩性差异而风化严重,但胸部以上保存较完好。大佛头顶的岩层不适宜继续开凿。图/图虫·创意

▲ 可以看到不同的岩层。大佛的腿部,因为岩性差异而风化严重,但胸部以上保存较完好。大佛头顶的岩层不适宜继续开凿。图/图虫·创意

▲ 这个大型佛像也是腿部风化严重,头部保存较好。佛身上有许多小洞,这是因为这里的砂岩较易风化,后世的人们为了保护石像会在表面敷泥,他们在石像上打洞,插入木头,在上面缠绕麻绳以增加摩擦力、固定泥土,后来,这些都被风化殆尽,只剩下了小洞。图/视觉中国

▲ 这个大型佛像也是腿部风化严重,头部保存较好。佛身上有许多小洞,这是因为这里的砂岩较易风化,后世的人们为了保护石像会在表面敷泥,他们在石像上打洞,插入木头,在上面缠绕麻绳以增加摩擦力、固定泥土,后来,这些都被风化殆尽,只剩下了小洞。图/视觉中国

到了后期,人们追求精致华美的装饰,就又利用起了泥和颜料。

▲ 可以看到精美的花纹,这些大多是用泥来辅助的。摄影/吴健

▲ 可以看到精美的花纹,这些大多是用泥来辅助的。摄影/吴健

▲ 有颜色的地方,基本都是用泥做了辅助。画面左侧是交脚菩萨,这是石窟中一种常见的形象。图/图虫·创意

▲ 有颜色的地方,基本都是用泥做了辅助。画面左侧是交脚菩萨,这是石窟中一种常见的形象。图/图虫·创意

03.龙门石窟| 碳酸盐岩上,石刻艺术的高峰

云冈石窟才开凿34年,北魏孝文帝就为了控制中原,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公元500年,其子宣武帝下令,在新都城开凿石窟。

他选择了洛阳一处神奇的地方,叫作“伊阙”。阙是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而这里,龙门山与香山夹着伊河,仿佛镇守领地的大门。

▲ 左为香山,右为龙门山,和远处比较,两者相对着耸立在此,很是特别。图/图虫·创意

▲ 左为香山,右为龙门山,和远处比较,两者相对着耸立在此,很是特别。图/图虫·创意

这是怎么来的呢?

距今20万年前,地质运动将寒武纪时形成的碳酸盐岩“拱”成了龙门山。因为碳酸盐岩易被水溶蚀,山中有不少喀斯特溶洞。它们纵横交错,愈加发展,最终裂出一道峡谷,将山体切割开来,传说禹曾在此疏通伊河,最终成就了今日的景象。

这里的碳酸盐岩,是一种生物或化学沉积岩,与砾岩、砂岩等多在陆地环境中形成的碎屑沉积岩不同,它主要是在海洋环境中通过生物或化学作用慢慢形成的。它质地细腻,相对柔软,尤其适宜雕刻细节。

▲ 这里有碳酸盐岩,说明在古老的寒武纪时期,此处可能是一片海洋。意识到这些石头穿过了亿万年,在这里被千年前的人们雕刻,是不是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图/图虫·创意

▲ 这里有碳酸盐岩,说明在古老的寒武纪时期,此处可能是一片海洋。意识到这些石头穿过了亿万年,在这里被千年前的人们雕刻,是不是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图/图虫·创意

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的硬度会影响岩石的硬度。碳酸盐岩中的主要矿物相比砂岩中的主要矿物要软很多。

▲ 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它的硬度在3左右。砂岩往往富含石英与长石,硬度在6-7左右。图/《地球》

▲ 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它的硬度在3左右。砂岩往往富含石英与长石,硬度在6-7左右。图/《地球》

所以和云冈石窟相比,此处石材极佳,不需要过多的泥来参与,这里也最终成了石窟中纯石刻艺术的高峰。

▲ 龙门石窟的标志景象,卢舍那大佛(唐)。相比二维的绘画,雕塑作为三维的艺术,更多需要关注它整体的体量,也即,不是纯粹把佛像当人像,只注意表情、衣服、动作,而是可以当器物,看比例、轮廓、体积,先宏观再微观。摄影/李文博

▲ 龙门石窟的标志景象,卢舍那大佛(唐)。相比二维的绘画,雕塑作为三维的艺术,更多需要关注它整体的体量,也即,不是纯粹把佛像当人像,只注意表情、衣服、动作,而是可以当器物,看比例、轮廓、体积,先宏观再微观。摄影/李文博

石材便于雕刻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仔细看一下上图中间和左边部分的衣服纹路,它是一种“阳刻”,弧度柔和,不仅制造了阴影效果,还是从上到下层层递进、越来越凸起的,这比云冈石窟只有几何图样少有层次的雕刻精进了许多。除开工匠的技艺不说,石材是否顺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而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龙门石窟的石刻都是精品。

▲ 天王与力士(唐)。这两个造像丰腴而富有动感,哪怕没有衣饰和表情等细节,雕塑传出来的气质仍是鲜活而有力的。

▲ 天王与力士(唐)。这两个造像丰腴而富有动感,哪怕没有衣饰和表情等细节,雕塑传出来的气质仍是鲜活而有力的。

▲ 在石头上能刻出如此细节,也要归功于岩石的特性。图/视觉中国

▲ 在石头上能刻出如此细节,也要归功于岩石的特性。图/视觉中国

此外,龙门石窟的碑刻也非常出名,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只有适宜的石材,才能复刻出细节处最灵动的风韵。

▲ 魏体多用方笔,棱角分明,灰岩的石质可以体现笔锋的细节。图/图虫·创意

▲ 魏体多用方笔,棱角分明,灰岩的石质可以体现笔锋的细节。图/图虫·创意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构造活动,这里的岩层是倾斜的,所以石窟也基本沿着斜向分布。

▲ 因地制宜,因势而建。图/图虫·创意

▲ 因地制宜,因势而建。图/图虫·创意

04.麦积山石窟| 砂岩上,又见生动的泥塑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与东魏。西魏定都长安,又开始举皇家之力扩建离之较近的麦积山石窟(它也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随着佛教发展而开凿的,沿着丝绸之路,修建时间在莫高窟后,云冈石窟前)。

为什么选这里呢?实在是因为麦积山太特别了。

▲ 麦积山石窟全景。摄影/王金

▲ 麦积山石窟全景。摄影/王金

它是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属于丹霞地貌。这种地貌主要是由含铁的红色砂砾岩经受流水侵蚀和风化等作用形成,最大的两个特点,即是红和陡。

▲ 河西走廊的丹霞地貌。点击图片详细了解“丹霞是什么”,“中国丹霞在哪里”。摄影/李勇俊

▲ 河西走廊的丹霞地貌。点击图片详细了解“丹霞是什么”,“中国丹霞在哪里”。摄影/李勇俊

对于信徒而言,这种陡峭的山势能为他们追求的神圣感与隐世感增色不少,自然是一种心仪的选择。

▲ 麦积山石窟,几乎是垂直的崖壁。摄影/金良

▲ 麦积山石窟,几乎是垂直的崖壁。摄影/金良

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第三纪时形成的砂岩,质地比莫高窟的细,比云冈石窟的粗,结构相对松散,不适宜大面积雕刻,因此,就又选择了泥塑的手段。

不过,它与莫高窟也有不同。莫高窟的砾岩更容易碎裂,结合不够紧密,所以除了大型佛像,很少用石头作为骨架。

但这里的岩石相对坚硬,尽管表面不适宜雕刻细节,但是可以作为骨架支撑。因此,这里多见“石胎泥塑”的做法,这样石胎与山崖连为一体,基础更加牢固。

▲ 也正是因为“石胎泥塑”,大佛才能立于陡峭的崖壁上。其眼部的线条雕刻得非常利落。摄影/陈旭

▲ 也正是因为“石胎泥塑”,大佛才能立于陡峭的崖壁上。其眼部的线条雕刻得非常利落。摄影/陈旭

因为泥肯定比石头容易塑造细节,所以这里的泥塑尤其注重神态刻画。它们的大小有时与真人相差无几,看来就会特别生动。

▲ 表情和肌肉的塑造都很细腻。图/图虫·创意

▲ 表情和肌肉的塑造都很细腻。图/图虫·创意

▲ 衣饰极其逼真灵动。想想龙门石窟,那可是纯用石头达到了这种效果。图/图虫·创意

▲ 衣饰极其逼真灵动。想想龙门石窟,那可是纯用石头达到了这种效果。图/图虫·创意

▲ 一佛二菩萨的组合在石窟中很常见。他们面带微笑,平易近人。图/视觉中国

▲ 一佛二菩萨的组合在石窟中很常见。他们面带微笑,平易近人。图/视觉中国

如此,从石头的角度看石窟,它便不止于佛教文化、造像艺术、历史面貌、朝代变迁,而是地球恩赐与人类智慧奇妙的结合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它超越了宗教,表现了另一种“合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