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一个很有胸怀和大志的君主,相比较其他君主夺权天下后,猜忌功臣,打压功臣,李世民却无比自信,他不但没有打压功臣,反而重用他们,晚年更为功臣立碑肯定他们的功绩。
李世民将立国以来的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放入了凌烟阁,以此来表彰他们为大唐做出的突出贡献。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这类宰辅之臣,也包括尉迟敬德、李靖这类王侯之臣。这个榜单是李世民个人评选的,所以难免有失公允,例如李世民将名将秦琼放在了最后一位,这让很多人为他叫屈,觉得秦琼理应更靠前一些。
但这份榜单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即使一些地方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讲比较公允。我们需要探讨的是,长孙无忌究竟立了哪些功,为何能力压河间王李孝恭,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河间王李孝恭。河间王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李世民的堂兄,属于皇室宗亲,身份高贵。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后,就封侄子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大使,让他领兵夺取巴蜀地区。李孝恭本身才能一般,但手下有名将李靖,所以他的大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李孝恭为李渊顺利夺取了巴蜀的三十个州,是李渊实力快速壮大的主要功臣。随后,李渊命令李孝恭造战船,练水兵,让他率兵攻打雄踞江南的梁王萧铣,平定江南地区。由于李靖指挥得当,公元621年,李孝恭的军队在长江流域大败萧铣,杀敌一万余人,斩获战船400余艘。
李孝恭又乘胜追击,继续追杀萧铣的残余势力,直至将其消灭殆尽,萧铣占据的土地也落入了李孝恭手中。除了灭掉萧铣,夺取了岭南十四九州外,李孝恭还替李渊平定了辅公祏等反叛势力,替大唐夺取了大片土地。
李氏宗亲中能独当一面的,除了李世民,就剩李孝恭了,李孝恭是仅次于李世民的大唐第二大功臣。大唐的天下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李孝恭打下的。李孝恭功成名就后,怕功高盖主,引起李渊父子猜忌,所以他一改往日的奢侈豪爽,变得低调谦让,这让李渊父子非常喜欢他。
论战功,长孙无忌肯定比不过李孝恭,但他凭借这三点,让他力压河间王李孝恭,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一是和李世民的亲密关系。长孙无忌和李世民自幼交好,在李渊起兵反隋后,他就主动投靠到李世民帐下,帮助李世民出谋划策,夺取天下。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并被李世民立为了皇后,这使得二人关系更进一步,成了郎舅。这让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中很有分量。
二是帮助李世民夺得皇位。这是李世民最看重的一点,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没有机会做皇帝,但由于天下几乎是李世民打下的,再加上李世民才能很好,身边聚集了一批能臣,让李渊有了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想法,但李渊举棋不定,下不定决心,正因为这样,才加剧了两个儿子之间的斗争。
李建成借助自己太子的身份,不断的打压李世民的党羽,面对李建成的步步紧逼,李世民寝食难安。在这个时期,长孙无忌坚定的和李世民站在一起,帮助李世民对抗李建成。危急关头,他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替李世民谋划的玄武门事变。玄武门事变时,长孙无忌亲自带人替李世民把守宫门,抵抗太子、齐王府的救兵。事后李世民将长孙无忌定为了首功之臣。
三是长孙无忌有治政之功。李孝恭帮李渊打下天下后,就几乎处于了隐退状态,再很少参与国家失误。长孙无忌帮助李世民夺得皇位后,不但没有隐退,反而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帮助李世民治理国家,处理政务等。在早期时期,长孙无忌为人比较谦恭,做事很有分寸,这让李世民对他很满意,而且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宰辅之臣的功劳。
不过这两人的结局却有很大不同,李孝恭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了隐退,最终得以善终。长孙无忌在前期为人低调谦恭,很受人尊重,但随着资历渐长,权势愈增,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权力有了更大的渴望,开始尝试着用一些手段影响朝政。在李世民晚期和李治时期,他劝李世民改换太子,阻止武则天当皇后,陷害忠良等,让他树敌不少,最终被武则天陷害至死,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