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欧三宝妈,旅居北欧,在世界前十医学院学医的女汉子。家有中瑞混血宝宝飞飞和妮妮,未完待续。
“这回检查,我的妇科毛病可多了。
大夫说我至少有3个子宫肌瘤,一边的卵巢上还有囊肿,还有盆腔积液,说是盆腔发炎。最可怕的是我还有宫颈糜烂,大夫说已经烂到3度了,再不治疗就要癌变,变成宫颈癌。
天啊,吓死人了!大夫还说那个香港明星梅艳X就是得了宫颈癌死的。人家那么有钱,又请得起好大夫,都没治好,要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家,肯定没活路了。”
说着,邻居阿姨噼里啪啦地掉起了眼泪。
相信这样的桥段,我们在亲戚朋友家都没少见过,妇科病一直是过度医疗的重灾区。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几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希望大家能够仔细看看,以防日后不幸中枪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
(因为是妇产科专题,所以比较长哟,建议怀疑自己有妇科疾病或入过坑的妈妈一定不要错过~)
子宫肌瘤
子宫是一个形似倒梨的空腔器官。
包裹子宫最外层的腹膜组织叫浆膜层,衬在最里面的那层组织是子宫内膜层,两层膜之间是大量平滑肌、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的不超过1厘米厚的子宫肌层。
子宫肌瘤是成年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国内尸检结果统计,30岁以上妇女中,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长有子宫肌瘤,国外的尸检资料甚至显示50%的女性都有子宫肌瘤。
妇产科所有住院接受手术的病人中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都是子宫肌瘤。
根据子宫肌瘤和子宫肌壁的位置关系,我们将子宫肌瘤分为三种类型。
1)一种是往子宫外头长的肌瘤叫浆膜下肌瘤,大概占20%。
这类肌瘤对月经的干扰最小,有的甚至长到小孩头那么大,病人的月经量都一点没有增多。
2)往子宫腔里头长的叫黏膜下肌瘤,肌瘤表面仅为子宫内膜层覆盖,患者比例占10%~15%。
黏膜下肌瘤通常威力无边,有时候可能只有板栗大小,却有翻江倒海之势。
是造成异常出血、月经过多以及胚胎停育、习惯性流产等妊娠不良结局最常见的原因。
记住:子宫肌瘤是否造成病人出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位置,其次才是大小和数目。
3)不靠里也不靠外,长在子宫肌层之间的叫肌壁间肌瘤,患者比例占60%~70%。
肌瘤周围被子宫肌层包围,祸害程度主要看肌瘤的大小和多少。
成年女性的子宫至少20%以上都有肌瘤,这就像脸上长个青春痘、屁股上长个火疖子、腰上长个闷头一样稀松平常,定期观察随诊即可,如果肌瘤不在短时间内迅速长大,不具备任何一个恶性肿瘤的迹象,不影响大小便,不痛不痒,不影响月经周期、月经量,不影响生育能力,即使有时候它们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三个五个也是根本不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的。
很多肌瘤在生产后的若干年里都不会长大,或者只是非常缓慢地生长,甚至有的肌瘤和女性相伴一生,白头到老,并且最终一起化成灰烬入土为安。
但有些医生会不分情况地劝病人手术切除
。
但给病人开了刀,顺利切除了肌瘤也算手到病除,怎么着也是帮助病人去除了身体上的不完美。
最怕学艺不精或者拿病人练手的,或者手术台上手忙脚乱,一把手术刀不是用来降妖除魔,而是频频为自己制造险情。
一刀下去,不是切偏了,就是切多了,肌瘤是被挖走了,子宫肌层也被伤害得够呛。
要不就是一刀切浅了,半天找不到肌瘤和子宫的界限,或者损伤了子宫动脉等重要血管。
甚至还有因此发生大出血没法收场,直接把年轻病人子宫给全端了的,彻底断了人家当妈的念想。
所以作为女性,尤其是还没有生娃的女性,一定要牢记,切除子宫肌瘤真的分情况:
通常不超过5厘米的肌瘤,尤其是向浆膜下和子宫肌壁间生长的肌瘤既不影响女性的月经,也很少影响怀孕。更不要说一两个高粱米、黄豆、玉米、栗子或者核桃大小的浆膜下肌瘤了。
不用必须做手术。
医生既不能发现危害病人身体的肌瘤却无动于衷,也千万不要发现肌瘤就动员病人做手术切除。
外科手术刀就是剑,降妖除魔时方为利器,切不可滥杀无辜
。
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一样,也是过度医疗的重灾区。
简单来讲卵巢囊肿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数发生在生育年龄。
良性卵巢囊肿大多发生在20-44岁,而很小一部分是恶性肿瘤,多发生在40-50岁。青春期或幼女也可患卵巢囊肿,常为恶性,而绝经后期患肿瘤也多为恶性
。
但是有的医生只要看到卵巢囊肿,不论发现了多长时间,有没有症状,也不管囊肿的大小和性质,有没有肿瘤标记物的升高,只要B超报告了卵巢上有泡泡,都说要开刀。
结果,手术切出来的东西,经过病理证实,只不过是滤泡囊肿或者黄体囊肿,这些都是根本不用打针吃药,3~6个月自然就会消失的生理现象。
(卵巢瘤样病变: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最常见。多为单侧,直径<5cm,壁薄,暂行观察或口服避孕药,2个月内自行消失,若持续存在或长大,应考虑为卵巢肿瘤。)
病人哪里分得清这些医学术语,在得知自己的肿瘤是良性的,而且已经被医生彻底切除干净,医生也拍着胸脯替自己保证,绝不会复发,不会影响健康,不会影响生育等解释、安慰和保证之后,还一再对医生三拜九叩,感恩戴德。
生理性盆腔积液
正常女性体检的时候,发现有盆腔积液是再正常不过了,可是,这一正常的人体生理现象却也成为一些无良医生过度治疗的“有力武器”。
女性的盆腔和腹腔相通,上有肝胆胰脾胃,中间是十二指肠、小肠,四圈是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
盆腔位于最下段,俗称小肚子,它的后边是乙状结肠和直肠,中间是子宫和双侧卵巢输卵管,最前方是膀胱。
所有这些脏器表面都有液体参与润滑和流动,一旦主人静坐,这些液体自然就积聚在人体最低的盆腔部位,这就是盆腔积液。
人类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生理现象。
这些生理性积液,如果没有腹痛、小腹坠胀等不适感,都不用担心,也不用任何治疗,过段时间,身体就会吸收掉了。
所以说,只是B超单上出现了盆腔积液,量比较少,没有其他不舒服,很大可能就是生理性的。
如果是大量的积液,身体会伴随一连串症状,这时候就要乖乖配合医生规范治疗。
但是,人体内这些用于润滑的液体要是被某些无良医生发现,那可是大事不好。
不管你是不是有发热、腹痛、白带增多等症状,一律告诉你这是严重的盆腔炎,是盆腔化脓感染发炎才会渗出来的肮脏汁液,必须输液治疗
。
于是几种强力消炎药并用,还打着妇科炎症初次治疗必须彻底的旗号,一输液就是十天半个月。
好好一个女性,口袋里被掏去万儿八千的人民币不说,有的还被输液输成肠道菌群失调,一天到晚稀里哗啦不停地拉肚子。
有的甚至被输液输成阴道菌群失调,继发霉菌性阴道炎,阴道里排出稠厚的豆渣样白带,下身瘙痒无比,坐立难安。
这时,医生再接着给你治拉肚子,治阴道炎。瞧这生意,真是一本万利,循环往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宫颈糜烂
关于“宫颈糜烂”,西方学者早已废弃这一术语,而称其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olumnar ectopy),并认为这不是病理改变,而是宫颈正常的生理变化之一。
在国内,较早的教科书还把“宫颈糜烂”列为慢性宫颈炎的症状之一。
按照病变面积占据整个宫颈的比例,具体将宫颈糜烂分为轻、中、重度,并且详细讲述它的诊断和各种治疗方法。
2008年,《妇产科学》教材全面修订,取消“宫颈糜烂”这个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这一生理现象进行解释。
2012年八年制第2版《妇产科学》教材,将宫颈外口处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宫颈糜烂样改变”。
随着阴道镜的发展,以及医学界对宫颈病理生理认识的提高,“宫颈糜烂”这一术语不再恰当。
它并不代表女性宫颈这一重要部位真的出现了腐败和溃烂,而是成年女性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生理现象。
但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医生被猪油蒙了心,他们不是不懂,而是明知故犯,有意为之。
对于有“宫颈糜烂样改变”的病人,来一个宰一个,动辄推荐“最先进”的治疗方式,游说病人彻底治愈宫颈糜烂,预防宫颈癌。
整个检查加治疗的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
个别医院和医生的敛财手段尤其低劣,来了“宫颈糜烂”病人,不是帮病人进行最基本的宫颈细胞学筛查,除外宫颈病变和宫颈癌,解除顾虑,打消疑念。而是上来就侮辱病人个人生活不检点,说什么性生活过度,没有注意个人性卫生,或者纵欲过度,愣是把宫颈给磨烂了。
于是,吃药、打针、输液、阴道上药、冲洗、光疗、微波、激光、冷冻,怎么着你也得选上几样,来上几个疗程。
结果,只为了自己口袋里的提成多一些,愣是从良家妇女好端端的宫颈上切下几块肉来,才肯善罢甘休
。
HPV感染
女性之所以对“宫颈糜烂”如此忧心忡忡、心怀芥蒂,以至于被无良医生一忽悠,就轻易上当受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医学界一直将宫颈糜烂解释为宫颈癌的前兆。
不少女性一听说自己有宫颈糜烂,立刻紧张起来,担心是“癌前病变”的信号,非要把这疾病的“萌芽”彻底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正是过度医疗能够乘虚而入并且频频得手的关键原因。
如果你在网络上搜索“宫颈糜烂”,最常看到这样的描述:
“据统计,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宫颈癌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近十倍
。
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宫颈管增生而来的柱状上皮可发生非典型增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就会逐渐向宫颈癌前病变方向发展,最终导致宫颈癌。”
而且这种看似科普实则软广告的文章,大多反复强调“宫颈糜烂会引起不孕、盆腔炎,不及早治疗就会发展到癌症,悔之晚矣”。
网上更有无数号称专家团队的免费语音服务。
试想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大医院的专家看门诊、做手术,最愁的是分身乏术,哪里还有闲工夫整天趴在网络上,提供24小时的免费医疗咨询?
实际上,最新医学观念认为,“宫颈糜烂”与宫颈癌并没有直接关系。生殖道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才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
这一伟大发现归功于德国医学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他因此获得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
可见,到底会不会得宫颈癌,不是看宫颈是否糜烂,或者糜烂是否严重,而是看有无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
是不是感染了高危型HPV,就一定会得宫颈癌呢?
当然不是。
据估计,大多数女性在一生中,可能会感染一次HPV,幸运的是,她们中的大多数,能够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将病毒彻底清除。
只有持续多年的高危型HPV感染,才会引起细胞学发生异常改变。
这种病变通常是缓慢和渐进式的,先是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级,之后是CIN 2和CIN 3,一般需要十年以上,才会进展到浸润性宫颈癌。
癌症,常被人类称为不治之症,但是宫颈癌,是明显有别于身体其他部位肿瘤的。
宫颈位于阴道的顶端,该生理解剖部位不像深藏在盆腔的子宫,也不像需要B超、X线或者CT才能看到的心脏、肺脏和肝脏。它非常容易通过医生的阴道检查,得以暴露和直视。
近年来,很多健康女性也会主动挂号,要求进行防癌检查。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不恰当的观念。
例如,很多女性不知道:
做宫颈涂片之前3天,需要禁止性生活,停止一切阴道用药和阴道冲洗;
健康女性不需要过于频繁地做宫颈癌筛查;
不能在短时间内,在不同的医疗单位进行频繁复查;
不能一次防癌检查正常,就认为自己可以终生不得宫颈癌。
所以,已经开始性生活的女性,不要再纠结于自己是不是有宫颈糜烂了,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吧。
美国癌症协会2012年5月更新了宫颈癌筛查指南,建议:
有性生活的女性,从21岁开始进行宫颈癌筛查;
21~29岁只需每3年进行一次细胞学筛查,不需检测HPV;
30~65岁首推每5年进行一次细胞学和HPV的联合筛查,或者每3年进行一次细胞学筛查;
既往筛查正常的65岁以上女性,可不再筛查。
虽然说宫颈的糜烂样改变不再是病,但是有不适症状的宫颈糜烂,如性生活后出血、血性白带、长期白带增多伴有异味,等等。。。还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治疗。
一般来说,宫颈急性炎症,阴道使用栓剂药物就足够了,一般不需要进行阴道冲洗,不需要口服用药,更不需要输液打点滴。
宫颈长期存在慢性炎症,引起以上不适症状,药物治疗无效的,才需要适当考虑激光或者冷冻等物理治疗方法。
宫颈有糜烂,不等于有癌前病变;宫颈光滑如初,也不代表没有癌前病变。
医生们常说,“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
有性生活的女性,不要再纠结自己的宫颈是否糜烂,是否光滑,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远离宫颈癌。
1)洁身自好,尽量保持一对一的性伴侣关系,减少感染高危型HPV的风险;
2)对于不稳定性伴侣,即使自己已经放置避孕环,或者正在口服避孕药进行避孕,仍应全程使用安全套。
进行性传播疾病的防护,安全套对HPV病毒不能起到百分百的防护,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
3)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熬夜,增强自身抵抗力,这样即使感染HPV,您仍然有一半以上的机会,利用自身强大的免疫系统清除掉致癌病毒;
4)有条件的话,女孩子可以在青春期进行宫颈癌疫苗的接种,但是需要知道,宫颈癌只对特定的高危。
记住:
HPV通常在两年内转阴,但是个体差异总会存在的。迄今为止,并无公认有效的治疗HPV的方法,还是要靠自体免疫力清除。
建议注意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劳逸结合
。
结语:
医生需要一辈子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但由于一些医生的培训制度和再教育体系不十分健全,不少医生的知识更新缓慢,一辈子吃老本。
虽然教材修订了,整个学界的诊断和治疗观念都在改变,但还是有很多临床医生躲进诊室自成一统。
不管春夏与秋冬,每天仍在病历手册上进行“宫颈糜烂”的诊断,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着几百年不动摇的宣教和治疗。
医学,是一个处于不断探索中的行业,充满了诸多的神秘和不可预知,它甚至不能完全称为一门科学,只是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验证。
今天认为正确的医学知识,多少年过后,可能一半以上都是错误的,是需要被推倒重来的。
所以,活到老学到老,真的很重要!
转载自公众号:北欧三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