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张继诗碑,寒山寺,见证了中日两国的千年恩怨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隋唐以来,两国交往频繁,联系不断,从清朝末年的“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大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隋唐以来,两国交往频繁,联系不断,从清朝末年的“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首诗,一块碑,一座寺,就集中见证了中日两国的千年恩怨。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城西西阊门外7里处古运河畔枫桥镇。在唐代以前,寒山寺是不知名的小寺,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原名为“妙利普明塔院”,是不知名的小寺院。唐朝贞观年间,有两位名叫寒山和拾得的高僧从天台山来此住持,他们即是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由于他俩所首倡的“和合”禅宗思想深得民心,该寺后来才改名为寒山寺。其后诗人张继写了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才让寒山寺名声大震。再加上历代名家王珪、文征明、俞樾等题写的诗碑,使寺之美、诗之美、书法之美、钟声意境之美相得益彰,禅心、诗心和慧心灵犀相通,竞放光芒。

一、日本人的千年寒山寺“情结”

相传寒山寺僧人在撞钟时要敲响108下,包含有两种含义:第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5天为1候),相加正好是108;另一种说法是在岁末半夜撞钟108下,撞钟或听到钟声能够消除人间的108种烦恼。

自唐代以来,日本人认为,听了寒山寺的钟声可以年轻10岁。日本人还有这样的传说,说拾得和尚后来离开了寒山寺,东渡日本讲经说法,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与寒山寺称为姊妹寺,同时,把佛家叩钟108下得规矩也传到了日本。

苏州寒山寺钟楼

(一)日本商人“巧取”寒山寺唐代大钟

寒山寺的钟有两个,一在大殿,一在钟楼。悬在钟楼那一口钟是明朝铸造的,后来失去,到清代重铸,今尚存。

在大殿的那一口钟,据说是唐朝所铸,就是张继曾听到它的钟声。寒山寺虽然历代都有修葺,也曾经破坏,但人们对于大殿的唐钟都加意保护,直到明代崇祯年间,日本人到苏州游玩,略施诡计,花些钱向寺僧收买了,连夜运上大船浮海而去,从此寒山寺的唐钟就失踪了。

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有一次伊藤博文请他吃饭,康有为就诘问他为什么日本偷了寒山寺的钟,居然陈列在东京(一说陈列在皇宫)。

康有为

伊藤博文说确有此事,但那口钟在100多年前失去了。日本可以赔偿,重铸一口,送回寒山寺悬挂。其后日本僧人寒山在寒山寺做住持,1905年,日本重铸大钟,运送到寒山寺悬挂。其上有铭文,为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内容是:“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钟声于张继诗中传耳。传闻寺钟转入我邦,今失所在,山田寒山搜索甚力,而遂不能得焉;乃将新铸一钟赍来悬之,来请余铭,寒山有诗次韵以为铭:姑苏非异城,有诗传钟声。勿说盛衰迹,法灯灭又明。”

伊藤博文

(二)山寨“寒山寺”

日本从上到下对寒山寺情有独钟,离不开《枫桥夜泊》在日本的备受推崇,这首诗长时期被列入小学教科书。现存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的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记述:“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懿科(张继)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颂于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日本寒山寺

日本的“拾得寺”位于何处不得而知,但日本确实有“寒山寺”。明治时代的书法家田口美舫曾前来中国,到寒山寺拜访当时的住持祖信禅师,并请求允许在日本建立寒山寺,祖信禅师同意并赠送了释迦牟尼佛像。田口美舫回国后,在日本各地访求建寺的合适地点,最后看中了京都西北部青梅市西部泽井的御岳溪谷一块地,并得到土地的主人小泽太平的大力支持,终于在1930年7月18日,日本的寒山寺落成,在寺庙入口处也立有一块黑褐色的张继《枫桥夜泊》诗碑。

日本寒山寺张继《枫桥夜泊》诗碑

(三)“豪夺”《枫桥夜泊》诗碑和《寒山寺佛像图》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大肆掠夺中国文物,自然不会放过垂涎已久的寒山寺。

1939年,日军小野善平从寒山寺“带走了”《寒山寺佛像图》。这张由元代颜辉绘制的画作长2米,宽92厘米,是寒山寺历代藏画之一。上世纪90年代,小野善平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儿子小野良平将此画归还中国。小野良平遵照遗嘱,委托日本友好人士中泽敏把画作归还了寒山寺。

元代颜辉《寒山寺佛像图图》

日本尤其想劫夺著名的《枫桥夜泊》诗碑。当时,日本企图以举办“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把诗碑运到日本,大汉奸梁鸿志不敢逆人民之意把诗碑运出国门,于是就请苏州刻碑高手钱荣初,依照原样以假代真刻碑。于是发生了一段堪称传奇的保护国宝故事。

1、由一幅照片引发的“天衣行动”

1937年12月,南京被日本攻下的消息传到苏州后,当时盘踞在苏州的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欣喜若狂,亲率百余护卫赶到寒山寺,在《枫桥夜泊》诗碑前与另8名日本人合影。

1937年12月,在苏州寒山寺留影的日军。

因松井石根与日本天皇裕仁的叔父朝香宫鸠彦中将私交甚厚,并深得裕仁天皇的宠信,知晓裕仁和朝香宫鸠彦也喜欢《枫桥夜泊》一诗,他便将在寒山寺拍的照片分别寄给裕仁和朝香宫鸠彦。

裕仁接到松井石根的照片,十分高兴,在次日特意召见了日军参谋次长多田骏,表示想一睹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的真容。于是,多田骏出了一个主意,让裕仁下诏书给松井大将,把诗碑从苏州运往日本。松井石根接到敕电后,想到寒山寺内诗碑在苏州乃至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便强行掠夺,于是他召见了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随军记者长谷川信彦,商议如何“巧取"诗碑。

经过一番密谋,诡计悄然实施。1939年3月15日,《苏州新报》第2版刊发了一条新闻,文中写道:“日本<朝日新闻>社定期在大阪甲子园举办东亚建设博览……将寒山寺碑即日搬运赴沪,再转运至大阪陈列,届时东邻友邦人士之未履中土者,得能摩挲观赏,此碑一俟大会闭幕再行运归原处。”

据说,松井石根看了《苏州新报>的“运碑”报道后,自以为得计。随后他命部下策划了一个名为“天衣行动”的计划,组织精干特工乔装成海盗,随时待命;另派干练特工在日本本土博览会结束时对《枫桥夜泊》诗碑进行掉包,用假碑换下真碑,待运碑船启程返回途中,待命的“海盗”特工迅速采取手段,使运碑船和假碑一起沉没到大海中,而真碑则被留在日本。

2、寒山寺住持静如法师将计就计,刻仿碑蒙混日军

刊登在《苏州新报》上的这则报道,被寒山寺住持静如法师看到了。这位爱国的法师唯恐诗碑被日寇掠走,立即请来石刻大师钱荣初到寺。静如法师紧闭门窗后,向钱荣初说明请其刻碑瞒敌之事。钱荣初一听是请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仿刻一块诗碑,用掉包计欺瞒欲掠碑的日寇,当即答应刻碑。

在静如法师安排的寺外密室内,钱荣初仅用两天时间就将《枫桥夜泊》诗碑仿刻成功。不料,就在钱荣初仿刻诗碑时,却被一个人盯上了,这人就是大汉奸梁鸿志的远房表弟朱君仁。朱君仁是伪政权特务机构的特务头目,他奉梁鸿志之命看好诗碑。终于在静如和钱荣初运仿碑进寒山寺时,将仿碑截住。

梁鸿志得知钱荣初仿刻的《枫桥夜泊>诗碑被朱君仁截获后,急电朱君仁火速用专车护送仿碑到南京,暂将此碑藏于南京总统府内。

梁鸿志将仿碑藏好后,立即呈书松井石根,建议日本宪兵悄悄将诗碑用商船运抵日本,与此同时,将钱荣初刻制的仿碑在南京总统府内展出。

然而,松井石根却对梁鸿志插手“掠碑”一事非常不满。他认为,这是梁鸿志和他在天皇面前争宠,当即否决了梁鸿志移花接木运碑之计,而命令提前执行“天衣行动"。但是,就在“天衣行动”启动的前一天,一桩有关的命案打断了这一行动计划。

3、计中之计,石刻大师钱荣初离奇死亡

1939年3月20日早晨,一批进早香的香客三三两两地走在通往寒山寺的路上。就在这时,有人发现前方有个人趴在地上。一个胆大的老头招呼来两个香客,合力将此人翻转过来。只见这人满脸是血,显然已断气多时了。很快,身份确定了,居然是钱荣初。

到底是何人要加害他?就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之际,松井石根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他立即命令日本宪兵队赶去,将死者的尸体运回,并让法医对死者进行验尸。

法医发现死者上衣口袋内有张纸条,就让宪兵转交给松井石根。松井石根打开纸条一看,顿时面如土色,这张纸条是用鲜血写的,上面的血字赫然在目:“刻碑、亵碑者死!吾忘祖训,合遭横事!”钱荣初因私刻诗碑而暴毙,松井石根惊出了一身冷汗。

松井石根立即放下繁杂的军务,一头扎进故纸堆,查阅有关诗碑的历史记载。据野史记载,关于诗碑诅咒的传说确实存在而且,这个诅咒竟然是中国唐朝皇帝唐武宗发出的。而且,传说北宋翰林院大学士郇国公王硅、明代才子文征明、清代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俞樾,都因书刻此诗没有善终。

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日本人比中国人更相信因果报应之说,松井石根越想越怕,他怕盗夺诗碑的行动会“妨主妨己”,影响日本国运,于是打消了掠碑的念头,并将他的想法电呈裕仁天皇。天皇经反复权衡,准奏。于是,松井石根彻底放弃了这个计划。

其实当时钱荣初并没有死。暴毙在寒山寺外的死者是长相与钱荣初非常酷似的另外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钱达飞。钱达飞与钱荣初有刎颈之交,也是个爱国志士。

钱达飞在得知静如法师和钱荣初的计划失败后,便力劝钱荣初乔装改扮、隐姓埋名去外地避难,他自己则舍身取义,用“血书”引诱松井石根“研究"有关《枫桥夜泊》诗碑的历史记载,以吓阻日酋掠碑的阴谋。

据说,当钱达飞把自己的计中计讲给钱荣初听时,钱荣初不忍钱达飞冒名而死,钱达飞谎称自己身患痨病,在世上活不长时间了,他说,用一即将面临大限的病躯护碑,是很值得的。钱荣初被钱达飞一身正气深深感动,与其洒泪而别。

二、铁铃关,寒山寺旁的明代抗倭故事

枫桥旁边有一座雄奇巍峨的关楼,这就是苏州“三关”之一的铁铃关。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称“枫桥敌楼”,是明代抗倭斗争的重要遗迹。

枫桥铁铃关

铁铃关是为防止倭寇由水路从金山卫入口,经内河绕道太湖然后由胥门,经木渎、枫桥等地进攻阊门,所建的三处堞楼之一。

铁铃关内南北壁面各有一门,内有储存武器和藏兵的暗室,还有登关的砖阶。墙顶宽厚,四周都排列着方形的射孔,以便发射矢石铳炮。在雉堞的凹处,架着两尊小巧的“虎蹲炮”,炮口对着城外。

枫桥古镇处在大运河、古驿道交汇处。随河成市,因水成街,独具水乡风韵。到了明朝有位叫郑岩的人曾记载说,从阊门到枫桥将近十里,南北两岸民居栉比鳞次。四方难得的货物,没有不从这里经过的。枫桥尤为商船汇聚之处,粮食、棉花、大宗贸易全聚在这里进行,南来北往的客人,也都在这里逗留。

然而正是这富庶繁华的古镇,使当时掠夺成性的倭寇垂涎三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一股倭寇侵入太仓。夏初,窜至苏州近郊横塘、枫桥-带烧杀劫掠,直扑阊门。

抗倭名将任环率领苏州军民在上津桥一带带与倭寇激战,当时还有来自少林寺的月空等武僧二、三十人也参加了战斗,倭寇遭重创后溃退。

同年六月和第二年,倭寇又分别来侵扰,经过三次浩劫,枫桥一带尸横遍野,财货积蓄荡然无遗。在任环、俞大猷等率兵奋勇剿杀下,尤其是王江泾决战中擒获倭寇1900余人,才保卫了一方百姓的安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