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文化:山东薛国故城和青铜列鼎

一次偶然的考古发掘

出土了一套2500多年前的春秋列鼎

它们造型古朴 成组排列

彰显了它们主人身份的无比尊贵

     提起咱中国的两大名鼎,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然而,在咱们济宁,也有这么一组有名的青铜鼎——薛国列鼎。

   在济宁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陈列室里,一套8件形态奇特的青铜鼎格外的引人注目。这套出土于春秋时期2500多岁的薛国列鼎,造型精美、保存完整,至今仍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薛国列鼎,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出土于薛国故城,是文物断代的主要依据。据《济宁文物珍品》上记载:“其中七件式样一致,造型、纹饰相同或相似,大小相同或递减的成套鼎称为“列鼎”,列鼎中最高的鼎,口径40厘米,高31.9厘米,形制花纹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平盖,直口,盖上有三矩形钮,钮上饰蟠螭纹。顶中一环钮,有铭文。器身母口,直唇,圆腹,圜底。腹部饰一圈蟠螭纹,一圈弦纹。腹两侧饰两附耳,耳部变形蟠螭纹。底上部饰垂鳞纹,三兽蹄形足。

济宁市文广新局文物管理科科长顾承银:1978年11月份,济宁地区行署文化局文物组组织人员,在薛国故城考古勘探时,惊奇的发现了这些埋葬在地下3米多深的,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兵器等。

    一组古老的青铜鼎,竟因岁月的流逝而锁住了历史的记忆;而器具上的铭文、花纹又给后人揭开了一段岁月的密码。既然这些青铜鼎被称为薛国列鼎,那么它们肯定是与薛国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在夏商周时代薛国故城地区,归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东夷部落,是海岱文化区中,人类活动居多的场所之一。然而,翻开济宁地区地方志可以清晰的看到,薛国故城遗址区域,也就是后来的腾县,曾一度隶属于济宁地区管辖。

济宁市博物馆研究所研究员朱承山:薛国故城,是现在的滕州市境内,根据我研究的结果,滕州市它是1953年8月划归济宁地区的。

    据当时参加考古发掘的专家介绍,当地村民挖土改田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了埋葬在地下1米多深的墓穴。由于事关重大,村民立马禀告了当地政府,并通知了济宁地区文物组。经山东省文化局文物处批准,由济宁地区文物组组成薛国故城调查队,对故城遗址进行了重点钻探。当时考古发掘2号墓时,发现的这些鼎。

济宁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高秀丽:这七只列鼎,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下面有三足,中间凸起的这个部分,上面有纹饰,两边还有双耳,这是流行于春秋时期鼎的一种形制。这七只列鼎的里面放动物的肉, 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等,作为陪葬品放在墓中使用。

    薛国故城,是鲁南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共出土各类文物1400多件,其中有青铜器300件,另外还有陶器,玉器,漆器等都极具考古、历史价值。比如说通高48.9厘米的春秋鹿角铜鸟首饰,它是由一个鹿角分枝杈,其中一个枝杈顶端套置兽首,其余四个枝杈顶端套置铜铸鸟形饰。俏丽在枝头的小鸟,远远望去,就像一对翩翩起舞的青年男女,正用自己优美的舞姿展示着婀娜的形体艺术。不仅如此,鸟兽的形状、细节的刻划,更说明了青铜器具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历史久远。

济宁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高秀丽:它是在薛国故城遗址出土,薛国在春秋时期它属于东夷族的后裔,东夷族把飞翔的鸟当做自己的图腾加以崇拜,这在薛侯的墓葬里发现的很多青铜器上面都有表示。一共是四个末端,其中这四个末端上都有展示飞翔的小鸟,这个鹿角上面的每一只小鸟,都铸造的非常的精美、展翅欲飞。从这就可看出来,青铜铸造技术,在春秋时期发展的非常精湛和高超。

    鼎,在外形上与咱现在用的锅很像,只是那时候下面有三个脚被高高的支了起来。那么,在古代这鼎是不是就是用来做饭用的呢,除此之外,还有别的用途吗?

   鼎,是古代用来烹煮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鼎,成为早期中国人从陶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后制造的重要生活器具。通俗理解,它就是一口煮饭做菜用的锅。

   随着时代的演变,鼎,后来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成为重要的礼器,被认为是可沟通人神具有某种神性的铜器,成为各级贵族的专用品。

近代以来,青铜器大量出土,也使朦胧的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逐渐变得清晰。鼎是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夏中期开始鼎被视为传国重器。

    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富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常用到“鼎”字。比如有些成语,什么一言九鼎、一代鼎臣、鼎鼎大名、人声鼎沸。。。等等。从这些词语中就可以看出,在古代一件青铜鼎所担的“重担”有多重啦!

    在商周时期,鼎是用来别上下、明贵贱的一种礼器,代表贵族的身份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数目的鼎;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成为标志统治权力的一种特殊器物。

济宁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高秀丽:在商周时期,奴隶主贵族的墓葬中,当时的用鼎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它是这样规定的:天子、君王使用九鼎,因此后来我们还有一句成语叫一言九鼎。那仅次于天子和君王的是卿类的级别,就是诸侯这个级别,诸使用七只列鼎。往下依次类推,五只、三只。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78年从薛侯德墓葬里发现的七只列鼎。

    薛侯,他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因此他的墓葬里使用七只列鼎。还有一只是陪鼎,陪鼎是作为和列鼎当做祭祀配合所使用放在墓中。那这只陪鼎,从它上面的这个形制和纹饰,还有和其它的七只列鼎放在墓中共同使用,更显示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贵。  

    薛国列鼎由七个青铜鼎组成,按照这种列鼎制度推断,薛国列鼎的主人,肯定是位德高望重的诸侯,那么,这组列鼎的主人到底是薛国的哪位侯君呢?

    据历史考证,薛国从西周初年建国到公元前418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几十年,传位64代国君。

    据当时在现场考古发掘的专家介绍,在清理七个鼎时发现其内部刻有古老的不明文字,因为时代久远,又无史料可考,这段文字一直成为考古学界的未解之谜。

济宁市文广新局文物管理科科长顾承银:这些鼎在刚挖出来的时候,经清理,里面放着一些牛肉、羊肉、鸡肉、鱼肉等遗物,由此可以证明它们是食用鼎,可能是由于长期使用的原因,鼎内侧的文字已经磨损严重,无法确定它到底是什么字,所以列鼎主人的身份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一个疑团。

   站在薛国故城的土地上,这么周遭一转呀,说不定你脚下就是在某个王公贵族的大殿里。虽然,列鼎的主人仍然是个迷,薛国故城也已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但是30年前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却给后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以及对探寻带有神秘色彩的薛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