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 清人绘册页 系李文卿旧藏
豢养与驯化—早期猴戏
人工养猴与驯猴,在古代中国历时久远。《庄子·齐物论》之「朝三暮四」,《史记·项羽本纪》之「沐猴而冠」,皆透露出战国至秦汉,已有作为家养动物的猴子,且并不鲜见。古中山国出土有一座树形烛台,树枝上有八只小猴,树下有两个少年向小猴投饵。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在《中国的妖怪》第一章中如此描述:「从树下的两个少年向小猴投饵的姿势,便可知这些小猴不是野生,而是人工饲养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国人饲养的猴子来自遥远的南方,这在当时是要花费巨大代价的。
战国 十五连盏铜灯 河北博物院藏 任超摄
猴性聪明狡狯,人们便训练它们表演,称为猴戏。汉代百戏中便已有了猴类表演,东汉张衡《西京赋》之「猿狖超而高援」的记载,大概是指猴子爬竿。至晋代,猴戏中已有拟人的内容。在阮籍的《猕猴赋》中,可以发现它们「整衣冠而伟服」、「举头吻而作态」的表演。傅玄《猿猴赋》则有「戴以赤帻,袜以朱巾,先装其面,又丹其唇」的描摹。晋代还有人扮猴表演骑术的「猿骑戏」。至南北朝,猴爬竿仍在上演:「梁有猕猴橦伎,今有缘竿伎,又有猕猴缘竿伎。」隋朝的猴戏,则有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中句为证:「麇鹿下腾倚,猴猿或蹲跂。」
《点石斋画报》中的「猴舞」
《醒俗画报》中的「猴亦财迷」
游走于庙堂江湖—唐宋元的猴戏
进入唐代,猴戏较前代有新的发展。任二北先生在其《唐戏弄》中对此考辨甚详。他认为猴戏分为百戏和戏剧两类:「于《唐戏弄》内,列猴戏一目,所指乃确系戏剧一型,演故事,有科白,而能感人者,并非百戏中之猕猴缘竿,或猿骑,或戴假面之猴戏也。」此时的猴戏,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据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唐故事,学士礼上,例弄猕猴戏,不知何意。」任二北认为这种「猕猴戏」与其说是一种百戏,不如说是一种「戏剧之参军嘲讽」。而且,唐宋两代的猴戏甚至入了皇室盛典,唐昭宗时「孙供奉」的故事更堪称佳话,宋人毕仲询《幕府燕闲录》载其事:
唐昭宗播迁,随驾伎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孙供奉」。故罗隐有诗云云。朱梁篡位,取此猴,令殿下起居。猴望殿陛,见全忠,径趣其所,跳跃奋击,遂令杀之,唐臣愧此猴多矣!
唐 三彩胡人背猴骑骆驼俑 故宫博物院藏
以驯顺聪慧得宠于君王的猴子,竟有忠勇气概。宋人江休复《江邻几杂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朱温取代李唐建立梁朝,但昭宗的猴子却表现出忠于旧主人的气节;唐昭宗实在算不上有为君主,他养的猴子「孙供奉」却青史传美名。
唐 三彩胡人背猴骑骆驼俑 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
五代十国时,后蜀艺人杨于度驯养的猴子懂人言,可骑犬、会作参军戏,甚至会装醉:
蜀中有杨于度者,善弄胡狲,于阛阓中乞丐于人。常饲养胡狲大小十余头,会人语,或令骑犬,作参军行李,则呵殿前后。其执鞭驱策,戴帽穿靴,亦可取笑一时。如弄醉人,则必倒之,卧于地上,扶之久而不起。于度唱曰:「街使来!」辄不起。「御史中丞来!」亦不起。或微言「侯侍中来」,胡狲即便起走,眼目张惶,佯作惧怕,人皆笑之。
清代外销画中的“流民婆” 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
清代外销画中的“猴子采茶” 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
所谓「侯侍中」指侯弘实,此人先仕后唐,后入蜀,性严厉,人皆惧之,故杨于度教猴演此戏。这种猴戏诚如《唐戏弄》中所说,已脱离「百戏范围」,成为「真正戏剧」了。
清 黄色缎绣火云纹猴衣裤 故宫博物院藏 用于京剧《闹龙宫》、《金钱豹》
宋代的猴戏,仍在百戏范围之内。北宋张师正《倦游杂录》说:「京师优人以杂物布地,遣沐猴认之,即曰:『着也马留』。」这是让猴表演在杂物中寻找东西。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说当时杂伎中「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但未详「猴呈百戏」的具体情状。西湖老人《繁胜录》述路歧人作场诸技中,有「三钱教鱼跳刀门,乌龟踢弄,金翅覆射,斗叶胡狲,老鸦下棋,蜡觜舞斋郎」等,「斗叶胡狲」当是让猴子模仿人斗纸牌。
清 杏黄色缎猴靠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猴戏可从《南村辍耕录》一书中约略见之,其中《猴盗》写一客蓄一小猴,「形神精狡」,能在宴席间「纵使周旋」,并且「兼解番语」。特别的是,猴子的主人常藉猴子的敏捷以盗窃财物:「此人乃江湖巨盗,凡至人家,窥见房室路径,并藏蓄所在,至夜使猴入内偷窃,彼则在外应接。」古时江湖艺人有卖艺兼行盗窃的,利用猴子来一边卖艺、一边行窃的事并不少见。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有一篇《猴子和匪徒的故事》,讲了一个惯盗耍猴戏吸引人注意而趁其不备偷窃衣物转卖的故事。这两位耍猴人,都以猴戏为幌子而行偷盗之实。
俗世生涯—明清猴戏衍变
明代猴戏少有别出心裁之处。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卷十九《猴戏》,说猴能跳舞,「古有沐猴斗狗之戏,今教坊司能舞猴」。「沐猴戏狗」即让猴子骑在狗身上玩耍,这在明代时有记载。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三说:「余在中州,与士大夫宴会,见有……狮子生儿、沐猴戏狗之技。」张岱《陶庵梦忆》中说阮大铖演《摩尼珠》,有「走解」和「猿骑」,也是指「沐猴戏狗」。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写小猴被猎人捉去,猎人「教他跳圈做戏,翻筋斗,竖蜻蜓,当街上筛锣擂鼓,无所不为的玩耍」,这可以看作明代猴戏的一般情形。
明 小松款竹根雕戏猴人 故宫博物院藏
猴戏在明代较为特殊的表演形式,是教猴吹笛子。明人刘玉《巳疟编》说:
丞相胡惟庸,蓄胡孙十数,衣冠如人。有客至,则令供茶、行酒,能跪拜揖逊。吹竹笛,声尤佳。又能执朱戚舞蹈。人称之为「孙慧郎」。
这些猴子为丞相所宠,擅长表演,甚至通音律,可谓灵巧、尊贵之至。但这位明代著名党狱的主人公虽养了聪明的猴子,自己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清 孙猴镶料米珠点翠头花 故宫博物院藏
到清代,猴戏社会地位较前代大为降低。旧籍中多把弄猴戏者视为乞丐。如明末清初宋曹《义猴传》载:「吴越间,有卷髯丐子,编茅为舍,居于南坡。尝蓄一猴,教以盘铃傀儡,演于市以济朝夕。」清人刘廷玑《在园杂志》说:「有弄猴为戏者,教习极熟,登场跳舞,皆合拍。或更挈一犬,猴乘犬背,若人驰马,近惟丐者为之。」——上述耍猴艺人,都被称为「丐子」、「丐者」、「化子」。其境遇与当年的「孙供奉」、「孙慧郎」相比,已有霄壤之别。
清人绘戏剧图册-盗魂灵 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绘戏剧图册-无底洞 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绘戏剧图册-女儿国 故宫博物院藏
传承与变迁—猴戏在近代中国
在民国时期的戏曲舞台上,还有一种「猴戏」深受欢迎。这种「猴戏」实即拟猴戏,也即孙悟空戏。先期演「猴戏」者各具独特的风格,在脸谱、扮相、表演上都是各有不同的。早期名家为郝振基、杨小楼、郑法祥,后期名家为盖叫天、李万春、李少春。此外,江湖杂耍中有「猴拳」,系拳术中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而得名;有「猴舞」,系民间乞讨技艺的一种,以男性舞动花鞭模拟猴子的形态而得名。
《升平署脸谱》中的孙悟空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猴戏的历史,其实是人猴互动的历史。有时猴子学人,有时人学猴子,共同敷衍了一部千年猴戏史。
内容节选自《紫禁城》2016年1月刊《中国的猴戏》,作者韦明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