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经百战的满洲八旗武将多隆阿,民间建多公祠纪念他

7月16日我写了文章《满洲最后勇士,湘军中唯一的满洲将领,对太平天国十战十胜》,写的是我们满洲勇士塔

7月16日我写了文章《满洲最后勇士,湘军中唯一的满洲将领,对太平天国十战十胜》,写的是我们满洲勇士塔齐布。看留言,大家反响很大,很多人提出还应该写多隆阿和金顺,那我们就一步一步来写,今天就来说我们满洲八旗的武将多隆阿。

为什么说塔齐布是满洲勇士,而多隆阿写是满洲八旗武将。在清朝的时候,写什么都可以,因为多隆阿就是隶属满洲正白旗。但新中国,经过专家鉴定,原来长期同一战壕里战斗的战友都分别属于不同民族,满洲八旗的人士很多都被甄别为满洲——通古斯语族的其他民族,多隆阿被确定达斡尔族,就是跟末代皇后婉容一个民族一个旗。

多隆阿(1817年12月20日—1864年5月18日),姓氏呼尔拉特氏。新巴尔虎正蓝旗中也有此姓氏,蒙古人中亦有此姓氏。多隆阿之名因有汉字龙的音,所以历史上汉族文人将他与同治中兴时期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而过之,有多龙鲍虎之誉。也有作“北多南超”(南超即鲍超)之誉。

多隆阿是满语名,(满语:ᡩᠣᡵᠣᠨᡤᠠ,转写:Dorongga),历史有重名的。如我们2017年7月11日发的文章《英那河畔访多隆阿后人》,记录也是一位在抗击太平天国中战死的多隆阿,但那位多隆阿姓氏是舒穆禄氏,是在文学上见长,为满族文人中之博学者。

多隆阿从小就苦练骑射,立志报效大清,16岁披甲当兵。他跟塔齐布不同,他没有投奔湘军,而是在八旗体制内参战。他是参与阻止太平天国北伐的战争中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

他是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发展。

上次说的塔齐布,他的功绩是在咸丰年间。多隆阿则要晚一些,主要功绩在同治年间。晚清,可谓是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而同治年间,各方出来很多名将,太平天国、苗族起义、回民起义等相继被平定,此时西方列强也对大清刮目相看,未有进犯。加上洋务运动,西方化经济工厂建立,经济繁荣,因此后人称这段时间为“同治中兴”。

当然,史学界在分功和分责任的时候,非常明确,慈禧作为大领导,以及满洲各位大臣,分功的时候,都退居幕后,功劳全部归汉臣。要说到责任,则把脏水全泼给大领导慈禧。

要说同治中兴,多隆阿可谓功不可没。多隆阿从1853年(咸丰三年)起先后与太平军,捻军、回军和李、蓝叛军作战,大小上百仗,历战豫、晋、直、鲁、鄂、赣、皖、陕八省。

多隆阿有勇有谋,论勇,多隆阿每战都能亲自督阵,身先士卒,自己带头冲锋在前。

论谋,多隆阿精通兵法,活学活用,将兵法中的偷营、火攻、毒攻、反间、诱敌入伏等成功应用。在布阵指挥方面,比较注意正面迎敌和侧翼包抄,善于使用机动兵力,往往能够在最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将其投入战斗。

多隆阿的战绩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对太平军,捻军作战,另一个是对西北的回军作战。

过去都是有意在说成绩的时候,只说汉将,在太平军作战,只提湘军等团练,而不提曾格林沁、塔齐布、多隆阿等八旗将领。诸不知,当时对太平军的作战,多隆阿是与湘军第一名将鲍超是齐名的。

提起对回军战争,一般只提左宗棠,诸不知,多隆阿平定陕甘回乱第一次高潮,使得回军退入甘肃。这是他一生里最大功绩。当地汉人在许多地方都建有多公祠,当地汉人间争相传唱民间歌谣歌颂多隆阿的丰功功绩。

在所谓的回乱中,汉人死亡人数达到了两千万人,回民们的伤亡人数也在五百万人左右。因陕甘人口密度远没有江南地区大,从死亡人口看,其惨烈程度不次于太平天国。

历史上称陕甘回乱,我们上历史课的时候说是回民起义,现在网络文章又开始用陕甘回乱,而且把回军作为负面的残暴的一方去描写。

我认为要客观地看待这问题。要明确几点,

一、回军和太平军不同,太平军是违法成立的,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当时大清合法政府,是反叛性质。而回军不同。7月6日我们就发过文章《大清为何敢跟西方一样,许可人民持有武器,甚至组织武装团练?》,清朝的时候是许可建立民间武装自卫的。回民是外来以经商为主的民族,他们也需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也是许可建立自己民间武装,所以开始的回民武装是合法的,是出于自卫的考虑,并无反叛自立的意思。

二、大清帝国与传统的中原封建王朝不同,传统封建王朝主要只是汉地,基本没有大的民族问题。而大清帝国是把多民族多地区组织起来的。大清统治者比较善于解决民族问题,所以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只用满缺和蒙缺,不用汉缺,就是只用满蒙官员,而不用汉族官吏,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各民族不同的利益。

晚清,汉族官吏地位上升,一些民族地区也开始使用汉族官吏。陕甘地区,在传统的中原封建王朝期间,就是边疆地区,民族众多。到晚清,因为中原汉族人口暴涨,除了一部分逃难到满蒙地区外,还有一部分移民到陕甘等西北,他们的进入无疑和原来当地少数民族出现利益冲突。

而陕甘地区任命很多汉族官吏,过去封建传统教育的汉族官吏,都有盲目自大的大汉族主义,认为中华以外的四夷都是野蛮民族,歧视少数民族。汉族地方政府不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大量回汉之间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中偏袒汉族,歧视回族,甚至语言侮辱回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回军发动对汉族的报复行动,也是汉族官吏长期欺压引发的。而清政府在处理蒙古地区还比较讲民族政策,即使发生蒙古和汉民冲突,也能平衡双方利益。但在西北地区,我个人感觉晚清政府也有问题,因为过多的依靠汉族官吏,在处理西北事件的时候,也未分清汉回之间长期矛盾,只是派军队打压,治标不能不治本,已经与大清朝早期中期派满蒙官吏平衡回汉不同民族利益,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就多隆阿来说,作为军人就是平息暴乱,恢复和平,民族之间的矛盾不应由其负责。在他平息回军暴乱后,在与云南人蓝大顺农民起义作战中,被流弹击伤,因为战争前线不能及时取出子弹,最后于1864年(同治三年)5月18日伤重不治而亡。死后赠太子太保,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入祀京师昭忠祠,谥忠勇。

多隆阿有独生子双全,多隆阿卒于军营后,清帝嘉其忠荩,授双全为一等侍卫(执掌宫廷宿卫和随扈皇帝的官员),袭一等男爵。但双亲是大孝子,服侍母亲,不愿为官。其后裔分居于海峡两岸。

满族文化网原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