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朱子之路上

走在朱子之路上 ——记第十一届“朱子之路”研习营 短短的五天研习落下了帷幕,拉着行李箱,挥手与一同参

走在朱子之路上

——记第十一届“朱子之路”研习营

短短的五天研习落下了帷幕,拉着行李箱,挥手与一同参与的朋友们作别,刹那间,不禁泪雨凝噎。返校多日,“走在~朱子之路~上”时常出现在我脑海中,并且单曲循环着。恍然间察觉,昨日之日不可留,竟已过数日。

一、尤溪印象

八月十一日上午,在朱杰人和朱人求等多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乘车来到了南溪书院,在此地,隆重举行了“朱子之路”始业式。此地因朱熹的诞生而闻名遐迩,南溪书院古朴肃然,正堂中立了朱熹的塑像,两旁则是朱熹书写的板联“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书堂内的方塘,听导游解说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方塘”即为此处。塘中诸多锦鲤,大家开着玩笑道,“转发此锦鲤,一周之内必有好运。”听完这话,我和朋友相视而笑。可不是嘛,能够参加这次的研习营,在周围不是研究生就是博士生的人群里,作为一名本科生,我能够与他们一同研习,可不就是好运嘛!

伴着欢笑声,在酒店稍作休息,下午我们来到古村——桂峰村,走在这里,闵中特有的建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上个世纪,眼前好像出现了五世同堂的热闹景象,夫妻和睦,兄弟友爱,白发苍苍的老人与曾孙畅谈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听闻还有六世同堂呢!沿着青板石,穿梭于小巷中,抚摸着红泥制成的墙壁。其中小巷子令我印象深刻,有巷名为“美人巷”,我一听,顿时觉着,走过此巷,必为美人。有男同胞反驳道:那我可不走这巷子!我一听,立马改口,你走了肯定变成美男子。走在此巷中,我不由自主想到,戴望舒的《雨巷》,那个丁香一般的女子,或许就走在这条美人巷中,在这里彳亍,徜徉。不信,你看村口那两株百年的紫薇,迎着枝头,绽放着自己的风采;还有百年的桂花树在村中扎根,听着泉水叮咚、“玉泉书院”的书声琅琅,闲来无事,也可以在茶楼中俯瞰村中美景,怎一个美字了得?

朱杰人老师说到:此次之旅为“游学”之旅。顾名思义,学古人的“游学”,白日游玩,晚上学问。因此,当日晚上归来,我们一同在尤溪宾馆十一楼,听两位老师的学术报告,颇有所得。

八月十二日一早,研习营师生便来到了五夫镇。在去往五夫紫阳楼的途中,你曾见过“万亩荷塘”的景色吗?此刻,我的心中只想化作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一滩“淤泥”,成全这莲花的清香与“亭亭”的姿态。午后,在朱子手植大樟树下,师生们一边拍照留念,一边品味着朱子故居散发的文化气息。而后,在导游小叶的引领下,师生们走进紫阳楼参访,一面听着导游的解说,一面捕捉着镜头。“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朱熹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迁居五夫,从学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三先生,到昭熙二年(1191)搬迁至建阳为止,前后在紫阳楼居住40多年。在这里,著书立说,创建了宋代理学中最著名的学派——闵学。走出紫阳楼,顺着故居右侧小道,来到了朱子“灵泉”,听带队老师说,今年的灵泉不同往年,泉水尤为稀少,从当地居民口中得知,今年此地雨水较少。难怪如此,不过泉水下的小潭,里面有两条鱼,一只拇指长的黑鱼,一只巴掌大的锦鲤。没有泉水喝,赏鱼可行?

走过朱子巷,那条不起眼的狭小步道,却因朱熹得名。虽不见朱子当年身影,但可想而知,这条步道藏有朱熹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而这又体现在刘氏家庙、兴贤书院、朱子义仓等古迹中。怀揣着敬仰的心态,带队老师提倡我们默默走过此巷,用一种仪式感表达我们对朱子的尊敬。其实,朱子巷,何不是朱熹求学思想的一种物质载体,今日,我们走过他曾经走过的路,这也是“朱子学开创之路”的一种方式。

二、武夷山印象

八月十三日一早,历经三小时师生共同抵达武夷山市,之后在此地游学三日,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在孕育朱子这一大理学家的“武夷”风情中得到了升华。陆陆续续我们先后参观了“鹅湖书院”,九曲溪,精舍天游峰。来到武夷山,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茶文化,大街小巷都是与茶叶有关的店铺,其中最闻名的定是大红袍,除此之外,还有水仙和肉桂等品种。现在,考考大家,你觉得大红袍属于红茶还是乌龙茶?当然,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果断答错了,聪明的你肯定知道答案。第二印象就是崇山峻岭,山岭绵延不绝,不管你是站在酒店阳台还是伫立在酒楼窗口眺望,一座座山仿佛蒙上了一层面纱,在天之际若隐若现,在蔚蓝的天空和纯白如棉花糖的云朵映衬下,恰似一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油画,此景又何尝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我顿时萌生出晚年定居此地的念头——品着一杯清茶,闲来无事,坐看云卷云舒,莫不是人生一大快事?第三印象乃为九曲溪,十五日上午乘着竹筏,漂流在朱子《九曲棹歌》中描绘的“九曲溪”中,我仿佛化作溪中那一条小鱼,徜徉在山水画之间,游行在“双龟石”的周围,留恋于形“茶”字树的奇观中,感叹着“千年悬棺”的神奇,讶然于“仙女峰”的清高。

这三天晚上多数在武夷学院进行论文研讨,与学识远高于我辈之人的师兄师姐们进行学术交流,我心中甚是紧张不安。师生们分为两组,分别在不同会议室交流。按照程序,每个人除了讲述自身论文,还要至少要评论他人文章一次。缺乏此类经验的我,不免有些提心掉胆,一方面害怕自己讲的论文水平太低,可能出现忘词,声音颤抖等情况;另一方面担心自己评论他人的文章,由于个人知识水平有限,评论有失偏颇。出于这些方面的顾虑,因此在每次的论文研讨会中,我都尽可能用笔记录师兄师姐们的见解和措辞。几篇论文过后,我颇为自己平时太少阅读朱子相关典著感到羞愧,“书到用时方恨少”啊!通过这次的研习,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不仅在知识方面的不足,而且在人际交往中的缺陷,这些都是我接下来需要好好学习和完善的层面。

三、“曲终人未散”

十五日晚餐时刻,已经有一些人踏上了归家之旅,因此,看到平日里座无虚席的餐桌,而今却少几人,张老师突然发出感叹:“同志们,这是离别的最后一餐啊!”我们几人互相看了对方一眼,本打算夹菜的筷子,一下子缩回去了。不禁怅然,最后一次“把酒言欢”,明朝归去,不知来日何时再见。缘尽,缘散,一切皆起于“朱子”,又将终于“朱子”。有老师言到,“五日太短”,大家七嘴八舌,在酒席尾声中笑道,提议“以后要七天”“要一个月”等等。我的脑中又响起了“走在~朱子~之路~上”那熟悉的旋律,伴随着大家的音容笑貌,在乘务员提醒着“正在检票中”声中,我回头仿佛又看到初来“朱子之路”研习营的自己,但此刻的我,较与六天之前的自己,已经满载而归,此次旅行足矣!

(上饶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彭玲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