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具有高度椭圆的轨道。它们通常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相同当处在在近日点或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它们可以远离冥王星的轨道当它们在远日点或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如果观测一颗彗星足够的时间,它在天空上的运动使我们能够估算它何时在近日点和它的远日点有多远(更精确地说,我们可以估计它轨道的长轴)。
1950年1月,奥尔特对其轨道确定的彗星进行了分析。他发现许多彗星的远日点与太阳的距离大致相同,大约是50000AU。(作为参考,地球距离太阳1 AU,海王星距离太阳40 AU,最近的恒星距离太阳27万AU)。据此,奥尔特提出,太阳被一大群彗星包围,这群彗星延伸到最近恒星的近1/5的距离。
图解:理论上奥尔特云的距离与太阳系其他结构的大小对比
在离太阳很远的地方,这些彗星只是以很轻的引力与太阳联系在一起。一颗恒星在几光年左右的时间内经过,受轻微的引力推动,可能就足以大幅改变它们的轨道了。引力拖曳可能会导致一颗彗星在引力上脱离太阳的束缚,进入星际空间永不返回,或坠入太阳系内。这是目前公认的所谓“长周期”彗星起源的解释。
图解:奥尔特云和太阳系各大行星及最接近的两颗恒星的相对距离示意图。图中横轴以地日距离(1 天文单位)为比较基准,依对数尺度绘制(非等比例的线性尺度)。
这些彗星绕着太阳运行很远的距离,直到一个轻微的引力推动改变了它们的轨道,使它们落入太阳系内部,我们可以在那里看到它们。因为它们的远日点仍然有很远的距离,它们可能需要几百年、数千年甚至100万年才能回到太阳系内部。海尔-博普彗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图解:通过近日点不久的海尔-博普
然而,从理论上讲,彗星起源于奥尔特云并不能解释所有彗星的特性。周期小于200年的彗星“短周期”彗星,轨道在黄道或黄道附近——地球和其他行星轨道所在的平面。长周期彗星似乎来自整个天空。短周期彗星可以解释为一圈可能是由于太阳系的形成留下的物质,从海王星轨道延伸到50 AU或更远。这样的圆盘中的物体和太阳系中气态巨行星的引力之间的碰撞就足以导致一些物体偶尔掉进我们能看见的太阳系内部。哈雷彗星也许就是一颗这样彗星的例子。
柯伊伯带天体的直接探测发生在1990年代初,同时1992 QB1被发现。太阳周围的物质盘的其他间接证据来自附近有圆环恒星的图像,这些恒星周围都有圆环。这些环绕着其他恒星的圆环比到目前为止观测到的柯伊伯带大几倍,但它们在质量上可能与柯伊伯带相似。
有趣的是,目前关于奥尔特云和柯伊伯带起源的理论表明,柯伊伯带可能是率先形成的。柯伊伯带是太阳系形成的碎屑。柯伊伯带中使其进入太阳系内部的天体可以与巨大的行星特别是木星进行重力作用。有些天体的轨道会发生变化,以致于它们与其中一颗行星碰撞(就像1994年的第9颗彗星);有些物体会被从太阳系中完全抛出;有些物体会被踢进非常大的轨道和奥尔特云中。
图解:奥尔特云及柯伊伯带示意图
参考资料
1.WJ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牵舟- Joseph Lazio- sciastro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