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简介:
瑞士信贷集团,2006年,更名为瑞士瑞信银行(CreditSuisse)。是一家成立于1856年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是瑞士第二大的银行,仅次于它的长期竞争对手“瑞士联合银行”(UBS AG)。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是瑞士信贷集团的投行部,瑞士信贷集团成立于1856年,此后逐渐从一个主要以瑞士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与扩建提供融资的开发银行,发展成为一个在全球60个国家有经营业务的国际金融机构。
瑞士信贷银行,总部设在瑞士,是一家活跃于全球的从事综合性金融业务的银行。除在瑞士本土经营大宗及零售的银行业务外,瑞士信贷的国际性服务集中于专业化的大宗银行业务,在其广泛的服务项目中,瑞士信贷将其专有技术、雄厚资金、瑞士人特有的细心与中立国等特点相结合,确保了吸引人的服务。瑞土信贷在银行业中的出色表现在它的客户及合作伙伴数量迅速增长上,目前它已成为拥有18亿5千万瑞士法郎巨额资本的世界著名的五十家大银行之一。
集团先在1990年收购了瑞士第四大银行———Leu银行,又于1993年收购了瑞士第五大银行—瑞士人民银行。目前,瑞士信贷集团的母公司和业务部门均被国际知名评级机构评为A1和AA级。
早在1955年,瑞士信贷银行就与中国银行建立了帐户行关系,后又在1957年建立了代理关系。1985年,瑞士信贷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成为第一家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瑞士银行。
以下是正文:
由瑞信研究院携手伦敦商学院教授合作推出的《瑞信全球投资回报年鉴》如今已成为投资者考察 23个国家股票和债券市场长期回报、预判风险溢价的一项权威参考。 在最新发布的2019年年鉴中,我们新增了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两大章节。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2018年全球股市下跌9%,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回报最差的一年。
全球贸易摩擦使得原本鲜为投资者关注的市场和经济风险来源成为焦点。
自年鉴首次发布迄今的119年里股票风险溢价仅略高于4%,金融危机后这十年中股票投资者获得的回报因此显得异乎寻常的丰厚。
相比长期和短期债券,股票依旧是全球表现最出色的长期金融投资品种,实现了略高于5%的实际或调整通胀后回报率。
多数货币兑美元长期走弱,仅有少数几个(例如瑞士法郎)表现明显强于美元。
若以1900年为时间起点,新兴市场的长期表现确实不及发达市场。但这一情况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便发生了逆转。自1950年起,新兴市场投资回报率平均每年比发达市场高出1%以上。而最近十年发达市场能够跑赢新兴市场则完全依仗美国市场的卓越表现。
报告中,伦敦商学院的Elroy Dimson教授、Paul Marsh教授以及Mike Staunton博士研究了自1900年以来的产业转型以及从新兴向发达市场转变过程中各国经历的市场平行转型。笔者还评估了23个国家和三个不同地区的股票、债券、现金和货币投资回报及风险,并检视了因子投资以及不同投资风格的盈利能力。
中国精选
中国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新兴市场,其主导地位一如庞大的美国股市之于整个发达市场。中国在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权重也从二十一世纪初的3%迅速提高到了当前的30%。
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股票总市值已经接近10万亿美元。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的经济扩张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累积效应,以购买力平价汇率来衡量GDP,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但中国股票给全球投资者带来的投资回报仅与其他新兴市场或发达市场持平,国内A股市场的表现也差强人意。
中国各股指走势差异较大。取决于所跟踪的指数,用于衡量股市表现的基准可能会相去甚远,选择最佳衡量标准一直是困扰投资者的一个难题。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开放不断深化、A股逐步纳入领先指数系列,以往导致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负面因素也将得到扭转。
在消除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及其准入机制的疑虑前,中国将会也理应维持其新兴市场地位。对于投资者而言,市场分类需要体现其可投资性和开放程度。
1980— 2018年中国GDP所占份额(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虚线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新兴市场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目前占全球GDP的55%,而发达市场仅占37%。以人口衡量,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占全球总人口的59%,而发达市场仅占13%。其余28%的人口所在的国家或是股票市场尚未成型,或是其股票市场规模太小、发展水平较低。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GDP的贡献从四十年前的四分之一提高到了近一半,占比几乎增加了一倍。与此同时,发达市场份额则从略高于60%下降到了37%。
按市场汇率计算,1980年至2018年期间,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从18%提高到了35%,几乎翻了一番,而发达市场占比则相应出现了下降。截至2018年年底,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在全球GDP中合计占比约为40%,发达市场占比为57%,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占比仅为4%。
尽管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占到了全球GDP的55%,按市场汇率计算占比为40%,且拥有全球68%的人口,但其在全球股指中的综合权重却依然只有12%左右,剩余(88%)均为发达市场所占据。此外,虽然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合计权重已从1980年微乎其微的2%提高到了当前的12%,但过去11年中这一比重毫无提升。2007年两者合计权重为12.4%,直至今日也就仅有12.2%。
2007-2018年期间,发达市场回报率比新兴市场高出52% (主要得益于美国市场的优异表现)。虽然新兴市场新股发行和增发更为活跃,但却不足以改变其整体表现不及发达市场的事实。
2018年新兴市场表现不佳,回报率为-14%,相比发达市场低了7%。但近两年来新兴市场表现出色。尽管从过去11年来看新兴市场表现不佳,但若以2000年为起点,其年回报率却比发达市场高了2.4%。
年鉴根据现有统计数据以美元和本国货币计算了当前十大新兴市场自有此数据以来最长历史时期内的年化实际回报率。这十大新兴市场中有六个来自亚洲,即: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内地。
其中韩国表现最佳,按本国货币(韩元)计算的年化实际回报率为9.2%,以美元计算的年化实际回报率为9.4%。
目前十大新兴市场的长期实际回报率
来源:标准普尔、各国证券交易所、全球金融数据 (GFD)、DMS数据库、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MSCI)、Elroy Dimson, Paul Marsh, 和Mike Staunton.
重要观点精选
从长期历史和全球视角来看,股权溢价低于此前预期。
债券质量和违约概率无疑是决定信用溢价的两大因素,但对于高评级长期美国企业债,其每年的历史溢价却仅有0.68%。
虽然长期历史数据证明了因子投资的有效性,但不可否认某些投资策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表现并不理想。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价值型投资可谓损失惨重,价值型投资者经历了“失去的十年”。
规模、价值、收入、动能和波动性是影响投资组合回报的重要因素。作为“因子影响因素”,它们会继续存在,也应引起所有投资者的关注。
技术在投资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分销平台逐步普及,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行业蓬勃发展,据报道ETF在数量上已经超过股票。
未来各类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可能会降低,笔者的研究表明,像当前这样实际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回报率也会相应下降。
笔者预测,未来股票相对现金的超额投资回报或许难以达到过去119年4.2%的历史溢价水平,笔者对此的长期预估是3.5%。
即使未来股权溢价会降至3.5%,股票相对现金仍有望在20年内实现翻番。
任何人想要利用过往业绩研判未来表现,深入的投资回报长期分析都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很高兴几位专家作者能够运用自身专长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大家全面细致地解读过去119年来的投资回报数据。经历了 2018年的市场巨震,结合历史大背景解读近期市场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
瑞信研究院Richard Kersley
报告笔者Elroy Dimson、Paul Marsh和Mike Staunton补充道:“很高兴今年的年鉴研究范围能涵盖那些有着较长股市发展历史的新兴市场。我们致力于为全球市场提供长期证据,解决当前与投资者切实相关的重要问题。鉴于影响当前人口趋势的各项动态因素,新兴市场的相对重要性必然有所增加,投资者应该认识到机遇与风险。相对发达市场,新兴市场投资对于投资者或许会是一段更为崎岖的旅程,但在报告中我们也强调了多元化投资组合和定期回顾的重要性。”
1900年,年鉴所涵盖的国家占到了当时全球股市的98%,至2019年初,涵盖国家依然代表着90%的可投资资产。此外报告还考察了以同一货币计价的三个股票和债券区域指数。
全球投资回报年鉴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前四个部分以长期资产回报、风险和风险溢价、新兴市场以及因子投资为侧重点,第五部分则对年鉴一直关注的23个国家和三个地区进行了逐一点评。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