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并非真知

18世纪以前,監行着一种错误理论一一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质中存在着燃素”,物体燃娆时,燃素以光和热的

18世纪以前,監行着一种错误理论一一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质中存在着燃素”,物体燃娆时,燃素以光和热的形式分离出来。燃素学说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可是风行了一百多年。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如勒、卡文迪许都拥护燃素学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偶然发现了一种新的气体,蜡烛在这种气体中燃比在空气中燃绕得更旺。这正是氧气。遗憾的是,普里斯特列认为,这种气体根本不含燃素,但因蜡烛大量地释放出燃素,所以绕得更旺。他把这种气体叫作“无燃素空气”恩格斯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普里斯特列在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经过多次实验,认识到这种“无燃素空气正是氧气,于是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这样,人们オ得以弄清燃烧的本质。这也说明燃素说是错误的。类似的情況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有很多常识和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比如,我们经常听人说,每天饮用8杯水有益健康,于是很多人不管喝下这8杯水有多难受,也坚持去喝。那么,当你喝了这些水感觉煎教时,你是否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这么难受还要喝下8杯水呢?这常识背后有没有你没深入了解的东西呢?只要你想了,你就会发现,该说法忽视了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分,只单纯计算了人体需要的水量。日常喝的果汁、牛奶等完全可以满足人体对水分的需要,喝多了水反而对健康不利。

再比如,很多人认为多喝骨头沥可以补钙。事实上,众多的研究表明,骨头汤里并不含有更多的钙,虽然加醋熬制会使骨头汤中的钙有所増加,但仍然较低

怎么,这些看似正确的小常识,居然是错的?其实并不奇怪。孔子教育我们凡事应“三思而后行。然而常识往往不在思的范围内,因为某些常识已化为人们心中不可动瑶的精神权威,获得了不受思维审视的部免权。当你看习惯了,习以为常了,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觉得事物本就如此,对它的了解已烂熟于胸,无须再做调查思考。殊不知,事物总在变化,由于对变化了的情兄不了解,对自己熟知的事情也就不熟了

俗话说:“熟知非真知,积非可成是。”这也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导言中所闻述的一个重要观点。熟知与真知是有区别的,甚至可以说有很大的差距。熟知只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轮廓,而对其内涵却未加深思,因而并非是真知。常识也是如此。常识往往是各种错误、荒谬的源头,是世俗的藏身地。因此,常识不是纯粹知识。

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即对熟知事物关于真知的反思。随着研究的深入、环境的变化都能颤覆之前的理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踣入广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我们的科学前辈是从没有答案或者不相信前人的答案中发现真理的。他们遭人质疑、指责,甚至付出了鲜活的生命。

例如,西班牙医生尔维特提出血液来源于心脏而非大脑的理论却被处死,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布鲁诺被活活娆死在鲜花广场“不识庐声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常识会把一切非常识的东西掩蔽,所以,不要把熟知当真知,更不要把常识、熟知当作全部的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逆思维心理尊重常识但不迷信常识,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里反向追问并能够质疑,继承并能够批判,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颠夏惯性思维,让天翻,让地夏,让天地之间的至尊土崩瓦解,你才会在颠倒乾坤里开辟新的道路。不要以为自己的经验是万能的、不可更改的,你熟知的事情可能是最荒谬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