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 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当时的多数政治家都意识到政府的危机是在于没有群众的支持, 没有强有力的政权,所有的人都把苏联分裂的责任推给对方。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立宪会议
“立宪会议起源于18 世纪的欧洲, 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民通过召开会议制定宪法, 用宪法制约权力, 保证人权, 权力分立, 宪法至上。”
1917年, 列宁在许多著作中谈到了立宪会议, 只不过他认为立宪会议是资产阶级用以欺骗人民的清谈馆,他觉得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就是 “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
显然,列宁并不认同立宪会议。
1917年的俄国阶级矛盾很尖锐,人们为了土地和面包而大打出手、相互排斥。期间,列宁一直谴责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软弱,拱手把政权让给了资产阶级,他决定通过宣传和鼓动扩大自己在军队和工人中的影响,得到农民的支持, 然后利用社会革命党内部的左派社会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他要怎么做呢?
普选制
“有产阶级是直接通过用普选制来统治的……随着无产阶级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它就作为独立的党派结合起来, 选举自己的代表。”
普选制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列宁也倾向于这个制度,它给了我们最好的手段去接触人民群 众, 所有的政党都要为了满足老百姓而不是某个组织来服务,这样它就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了普通的人民群众。
十月革命后全国选举产生的立宪会议虽然在1918年1月5日召开, 但这次会议只是“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附属性学术研究机构”。
虽然四届政府都在寻求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邀请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的社会主义者, 召开了彼得格勒民主会议,但是他们终究不能阻挡工农民主专政。
结果
右派政党将被完全、彻底地粉碎,中间派政党逐渐被淘汰, 立宪民主党也将遭到同样的命运, 革命群众登上舞台,有产阶级将受到大摧残,爆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其中的战争实际上是暴露了官与民、管理层与人民的矛盾,人民为了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是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象中的社会,为了意识形态的争夺,以工农兵为主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决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