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百科图鉴不少,但没有一套像清宫《兽谱》《鸟谱》和《海错图》一样,是非比寻常的艺术品,至今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内。7月22日,《故宫里的博物学》新书发布会在故宫·紫禁书院举行。这套曾是古代宫廷里皇帝用来了解世界的博物学启蒙书,如今以更为易读易懂、有趣有料的面貌,与今天的读者见面。
《兽谱》《鸟谱》《海错图》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来历?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间,乾隆亲自召集当时两位重量级宫廷画家余省和张为邦,历时十余载,合作绘制了《鸟谱》和《兽谱》。这两部书中关于动物的全部文字解说由乾隆朝“八大臣”联手完成。《鸟谱》是中国古代开页最多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册,《兽谱》以兽类为表现对象所绘制的图谱,不仅在清代宫廷绘画中独一无二,在中国历代宫廷及民间绘画上也是前所未有,在古代绘画史和动物谱志上,有独辟蹊径的开创性意义。
清宫《兽谱》原书
清宫《兽谱》中开篇的麒麟,盖满了帝王们的钤印
《海错图》为康熙年间的民间博物学高手聂璜历经几十年,访遍全国各地江海湖泊绘制而成的。“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后来渐渐成为了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呼。这部书曾消失在民间,乾隆继位后,非常看重这套书,让人把这套画册重新修补、装裱,并将之存放于紫禁城的重要居所重华宫中,常常翻看。
由故宫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合作推出的《故宫里的博物学》以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兽谱》《清宫鸟谱》《清宫海错图》为蓝本,精选其中120种陆地、天空、水生的神奇动物,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打破人文与科学的界限,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历史等方面,讲述神奇动物的妙趣故事,成为中国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故宫里的博物学》参考清宫原书体系,每本书甄选40种,共120种动物,其中既有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也有现实世界中的动物,并以现代博物学的体例样式,对内容重新编排。为了方便小读者查询和识别,每种动物还会有一张“信息卡”:信息卡记录了动物在古画中的原名、现代科学名称、拉丁名、动物头像,以及它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和技能等信息。简明的信息卡就像一位思路清晰的导游,带领读者领略这些神奇动物的风采。《故宫里的博物学》特约编辑、中国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说,在科学诞生之前,东西方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博物学阶段”,在博物学中,生物与地理、动物与植物,这些学科是不分家的;恰恰因为不分家,各学科间融会贯通,更容易激荡认知,爆发创新。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博物学所能提供的好奇心、想象力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将会是决定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故宫里的博物学》共三册,其中,《给孩子的清宫兽谱》综合考虑每种动物的特点,从清宫《兽谱》中甄选了40种兽,并且按照《兽谱》的分类方法,将40种兽分为三大类——神兽、普通兽和异国兽。神兽是仅见于传说而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又分为瑞兽和怪兽两种。瑞兽,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能带来祥瑞的兽,如麒麟、白泽等。怪兽则包括《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的神怪之兽,如穷奇、九尾狐等。这些想象中的神兽,在清宫《兽谱》中占的比例较大,且多具有文化寓意,每一种都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脉络。普通兽里既有豹、虎等猛兽,也有常见的犬、驴、豕、兔等家畜。异国兽则是古代时从外国引进的动物,如般第狗(河狸)、恶那西约(长颈鹿)等。这些兽大多是由外国使节朝贡时进献给中国皇帝的。这些动物里,有些是今天人们较为熟悉的动物,书中特意挑选了一般不太为人熟知的特点进行介绍,比如:猪其实是讲卫生的,兔子的三瓣嘴其实是两瓣的。
《给孩子的清宫兽谱》中的狻猊,即狮子
《给孩子的清宫鸟谱》遵循鸟类学家郑光美的分类方法,从清宫《鸟谱》中精选40种鸟,分为六大类——陆禽、攀禽、鸣禽、游禽、涉禽和猛禽。在介绍每种鸟时,除了考虑它的代表性,还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比如:陆禽中的红腹锦鸡,生活在陕西岐山地区,它毛色鲜艳闪亮,尾羽纤长,根据今人对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认识,推测它就是古人说的“凤鸣岐山”的神鸟凤凰的原型;攀禽中家喻户晓的中杜鹃,因在繁殖期玩“狸猫换太子”的把戏而臭名昭著;游禽中的鸳鸯,被人们用来象征忠贞的爱情,但实际上它们一点都不专一。
《给孩子的清宫鸟谱》中的水喜鹊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遵循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清宫《海错图》中精选的40种水生动物,分为七大类——鳞部、兽部、虫部、介部、羽部、化生和传说。“鳞部”大多是古人口中啧啧称赞的海鲜;“兽部”主要介绍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比如海鰌,我国古代小型战舰中的海鰌(鳅)船,就是根据这种动物发明的;“虫部”介绍了棘皮动物、软体动物、刺胞动物、腔肠动物等;“介部”介绍了贝类、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羽部”介绍了生活在大海附近的水鸟和它们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化生”和“传说”则是古人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动物形象和图腾等。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级博物馆和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有责任和义务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故宫里的博物学》正是一套写给孩子的博物学读物,希望这套书能起到“桥梁”的作用,让更多孩子通过它走入故宫,爱上故宫,爱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