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琢玉”的耀州窑瓷器,釉色图案上呈现历史变迁

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的耀州窑,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它创烧于唐代,在北宋时达到鼎盛,

其产瓷器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称。至晚清民国,耀州窑还在延续烧造。无论是在釉色、器型上,还是在烧造技术、装饰纹样方面,

耀州窑

完整地

记述了青瓷的历史变迁与传承。

由耀州窑博物馆、无锡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将于7月26日在无锡博物院西区二楼展厅开幕,“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从无锡博物院获悉,展览将以时间为线索,分为“红映黄堡”、“云破天青”、“范金琢玉”、“月白神韵”、“敦厚质朴”、“瓷艺传承”、“民风永淳”七个单元,共展出耀州窑陶瓷珍品116件/套,通过历代的耀州窑瓷器实物反映了千载名窑耀州窑精湛的制瓷工艺和辉煌的艺术成就。

明 白地黑花婴戏牡丹纹瓶 耀州窑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窑场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十里窑场”为代表,包括周边立地坡、上店、陈炉、玉华、塔坡等窑在内。铜川旧称同官,因宋代属耀州辖,故称耀州窑。该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金代续烧,元代以后烧瓷中心由黄堡镇转移到陈炉镇一带。黄堡窑停烧于明代中叶,陈炉窑经明、清,延续烧造至今,烧瓷历史达1400年余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耀州窑烧造的陶瓷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不仅深受平民百姓喜爱,还曾贡奉皇室,远销海外。其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锡博物院表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文物工作者对耀州窑遗址展开了大面积的科学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基本廓清了耀州窑的文化内涵。为了展现耀州窑发掘和研究成果,增进苏秦两省以及无锡和铜川两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无锡博物院特别引进了此次展览。

耀州窑瓷器的历代纹饰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亦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地处京畿之地的耀州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制瓷原料以及广阔市场,初创阶段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格局。除生产黑瓷、白瓷、茶叶末釉瓷、黄釉瓷、白釉绿彩瓷、白釉褐彩瓷、黑釉剔花填白彩瓷、花釉瓷、青瓷、青釉釉下白彩瓷等高温釉瓷外,还生产三彩、琉璃建材等底温釉陶。晚唐以后,窑工们根据黄堡窑的实际,并藉其智慧,探索出耀州窑以烧造青瓷为主的发展之路。

五代耀州窑制瓷技术有了重大改进和提高,采用了一器一钵,釉裹足支钉装烧的新工艺。产品以青瓷为主,创造性地烧造出天青釉瓷,堪称五代青瓷的翘楚。器型多仿金银器皿,清新典雅。装饰手法以剔花和划花最具特色。近年来窑址出土了一批带“官”字款的五代青瓷标本,证明耀州窑与越窑、定窑一样,曾为五代宫廷烧造贡瓷。其釉裹足支钉装烧工艺、天青釉色、仿金银器皿造型等特征对两宋时期的官窑青瓷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三彩女坐俑

北宋耀州窑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制瓷工艺日臻完善,青瓷烧造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除烧造青瓷外,同时兼烧少量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等结晶釉瓷。其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贡瓷产量达历史巅峰。刻花青瓷线条犀利流畅,居宋代之冠,印花青瓷布局规整,纹饰丰富,在宋瓷中独树一帜。精湛的制瓷装饰工艺被河南、甘肃、广东、广西等地诸多窑口竞相仿效,从而形成了一个以黄堡窑为代表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

金代早期继承了宋代传统的制瓷工艺,以烧造青瓷为主,釉色青绿,玻璃质感强,仍为宫廷烧造贡瓷。这一时期还成功创烧出月白釉瓷,其釉厚如堆脂,青中闪白,白中透青,极富玉石之美。晚期为了提高产量,扩大了窑炉容积,并采用了涩圈叠烧工艺,青瓷呈现姜黄色,质量明显下降。装饰以刻、印花为主,纹样趋于疏朗、简练。制瓷范围由黄堡镇向东扩展到立地坡、上店和陈炉一带。

民国 青花褐彩骑鹿寿星像

入元以后,耀州窑烧瓷中心开始由黄堡镇向陈炉镇一带转移,产品销售对象完全面向民间。青瓷釉色普遍姜黄,装饰日趋简单,胎体厚重,已失去了往昔精巧秀丽的风格,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时期,黑釉瓷、酱釉瓷和茶叶末釉瓷的烧造数量有了显著增长,耀州窑又一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相继崛起,承袭黄堡瓷脉,并博采各地窑场之长,为耀州窑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明代以后陈炉窑成为耀州窑的中心窑场,制瓷技术和产品风格发生了明显转变,民窑之特色更加浓厚。青瓷制品不复多见,黑瓷和白瓷大量涌现,并出现了以绘画装饰为主流的白地黑花瓷。白地黑花瓷以对比强烈、画风质朴、粗犷豪放、写意性强、极富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陈炉窑的代表新产品,并对清代晚期和民国时期陈炉窑彩瓷装饰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 香黄釉戳印纹三足炉

清代陈炉窑传承了耀州窑传统制瓷技艺,生产规模和窑场范围不断扩大,形成“炉山不夜”的胜景,被列入“同官八景”之一。产品釉色种类比明代更加多样,除烧造黑釉、酱釉、茶叶末釉、白釉、白地黑花和白釉黑箍瓷外,还创烧出了香黄釉瓷,以及内白外黑、内白外黄等复色釉瓷。清代晚期出现了具有当地特色且广受民众青睐的青花瓷。民国时期沿袭清代风格,青花瓷成为主流产品,装饰特征是绘画与文字题款相结合,图文并茂,相映成趣。

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

重点展品

黑釉剔花填白彩双系瓶 2011-008

唐代(公元618~907年)高29、口径5.4、底径7.3厘米 2011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折沿,细长颈,圆肩,深弧腹下斜收,饼足,底心略内凹。肩部饰高耸环形双系。内外满施黑釉,内壁釉层薄泛褐色,外厚釉至胫,以下露胎。深灰色胎,质略粗。腹部饰剔花填白彩花纹。白花在黑釉上格外清晰分明,是耀州窑在唐代所独创的一种装饰工艺。

青釉划花牡丹纹盘口瓶 2010—002

五代(公元 907~960年)代 高33.1 口径10.9 底径11.5 厘米 2010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盘口,束长颈,宽折肩,上腹圆弧,腹下反弧收,饼足外撇。内施釉至沿下,外施满釉,釉色青灰,多小黑点。釉下饰化妆土至下腹,器胎深灰。足底刮釉露胎,露胎处呈红褐色。通体以划花作装饰,盘口内划团菊纹,盘口外壁及颈部划卷草纹,肩部划莲瓣纹,腹部划缠枝牡丹纹,肩腹相交处以弦纹相间。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2006-242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高30.5、口径5.5、底径8.8厘米 1969年陕西省耀县出土,现藏耀州窑博物馆。

瓶小口,圆唇,卷沿,短颈,折肩,长腹稍鼓,隐圈足。胎为淡土白色,质细腻,坚致。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釉面有开片,光亮。瓶肩与下腹装饰双层刻花尖瓣状覆仰莲瓣纹,腹部为主体纹饰刻缠枝牡丹纹,以盛开的缠枝牡丹花作横竖向四方连续构图,缠枝蜿蜒曲折,刻花刚劲有力,线条活泼流畅。

青釉镂孔龙纹复层式熏炉 1997—001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高19.2 口径9 足径12.5厘米 1994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由内腹炉体、镂孔外套筒及喇叭形高圈足三部分组成。内腹炉体直口微敛,宽弧沿,斜弧腹,平底,沿上刻折扇纹,沿下套粘筒形外套筒。外套筒为束腰筒形,周身镂刻三层错位排列的月牙形和不规则形透孔,套底有榫。套筒壁一周贴塑三条首尾相随的行龙。喇叭形足上口与外套筒底榫相套粘,柱形腰处有一周凸棱,斜足面呈四层台式凸棱。内腹体内、高足内及足底露胎,余处施青釉,釉色青绿,均匀透亮,釉面局部开片。浅灰胎,质细密。

(图文均有无锡博物院提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