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都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山西利用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孕育的“右玉精神”等宝贵财富,让党员干部对比英烈找差距,感知初心,坚守初心,践行初心;认清使命,扛起使命,不辱使命……
本报今天报道的《牢记初心使命 践行先烈遗志———平陆县张村七旬老共产党员李胜福创建“张村烈士纪念馆记事”》一文,事迹感人至深,读后引人深思。一个有着近50年党龄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多年如一日坚守“为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带领村民修路、引水、致富奔小康,秉承先烈遗志,创建“张村烈士纪念馆”“张村烈士纪念碑”等,激励后人,缅怀英烈,勿忘国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是我们众多优秀共产党员的突出代表,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对照李胜福,找一找自身的差距,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量一量长短,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用心用情用力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党旗增添光彩。
平陆,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厚重,古称虞国与虢国。平陆因一个名叫傅说的人发明了“版筑法”,在商朝后期被广泛用于筑屋和治理河道而被封为“圣人”,名扬于世,比孔子称“圣”整整早了800多年。上世纪60年代,平陆还因抢救61个民工兄弟食物中毒事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奏响了“一切为了人民”“为了61个阶级兄弟”的时代凯歌,记录了那个时代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影响和激励了整整几代人。进入新时期,平陆县张村有一位名叫李胜福的共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创建“张村烈士纪念馆”,秉承先烈遗志,讲述先烈故事……他的事迹在黄河两岸、河东大地,在晋豫陕革命老区被传为佳话,引起了军队党史、国防教育等多个部门领导的赞誉和关注。
牢记父亲嘱托:“一辈子一件事,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为人民造福”
仲夏时节的平陆满目翠绿,水果飘香,在运城军分区和平陆县武装部等有关部门人员陪同下,我们一行从平陆县城出发经傅说故里圣人涧过黄河滩地一直向西北行进。车上随行的张村先烈后代李榜生向记者讲述了红色张村和老支书、共产党员李胜福老人红色家庭的传奇故事。
距平陆县城约25公里的张村,北依中条山,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南临黄河,眺望三门峡,数千年古盐道从村中通过经太阳渡运往中原,凤平、风南公路,也分别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战略要塞。为此,平陆1940年沦陷后,日军弘部就把平陆的伪县政府、日伪警察所、警备大队建在张村,挖堑壕,安吊桥,修建炮楼、碉堡38座,驻扎日伪军共800余人。张村便成了日军血腥镇压和屠杀抗日军民的重灾区,村庄附近的几个枯井先后毒杀600多个抗日军民和爱国人士,日寇杀戮手段惨绝人寰,挖心肝、狼狗咬、打活靶、坐土飞机、铡刀铡、填深井等等,张村村后一眼20余丈深的吃水井,日寇就一次性毒杀张村共产党员和无辜村民4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共在这口井里挖出300多具尸骨,成为控诉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血见证。讲到此,被人们喻为大嗓门的李榜生声音有些哽咽,两眼充满怒火。顿了顿,他又接着讲道:“张村既是平陆抗战中条山战役的重灾区,也是我党在敌后开展武装斗争的‘红色堡垒’”。1937年7月15日,张村成立了平陆县第1个农村党支部,1938年5月改名为张村中心党支部,管辖杜马、留史、常乐、洪池等党支部共127名党员。这些党员在抗战中,积极动员村民参军参战,还组织和发动群众减租减息、筹粮筹款支援前线,组建了“百人百枪自卫团”配合主力部队抗击日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张村成为晋南地区的“红色根据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英模先烈和共和国的功臣。
当谈及要采访的“主人翁”李胜福老人时,李榜生饶有兴致地介绍说,李胜福老人是个贫苦家庭出身,叔父被日军杀害,其父李联仓1938年入党参加了革命,任“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长”“平西游击队长”。他还多次打入日军内部做地下情报策反工作,后来参加了太岳兵团15纵队62军18师任工炮连长,参加了解放运城、临汾、榆次、太原等战役,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了许多战功。1962年,李联仓临终时拉着长子李胜福的手嘱托道:“咱们家是一个贫苦家庭,有了共产党和无数先烈的牺牲,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咱们一定要不忘党恩,不忘先烈,为党分忧,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为人民多造福……”
李胜福牢记父亲的嘱托,在父亲革命精神的激励下,1970年12月李胜福加入党组织,长期担任张村大队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兴办工厂,先后修建郭家山西沟水库、韩村电灌、张村东沟电灌,建起两个500立方蓄水池,浇地面积1300多亩,使昔日贫瘠的旱垣变成了丰收高产的水浇田,张村因此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张村多次被平陆县评为“优秀党支部”“安全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模范村级工会”“民主法治村”“农村经济工作先进村”“先进党支部”“平陆县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诸多荣誉。李胜福本人也曾当选运城市人大代表,多次荣获“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10年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
在其父李联仓等革命先辈的精神感召下,在长兄李胜福的带领下,李胜福兄妹4人都成为了党的人,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家庭”。李胜福是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省级劳动模范;大弟李胜轩在南京部队空军入党,多次立功受奖,被授予少将军衔;二弟李胜伟在济南军区入党,多次立功受奖,由师职岗位转业后到济南市城建局任职;妹妹李秋节嫁在下张村元圪塔村,也加入了党组织,带领妇女致富奔小康。现在兄妹4人虽然不能常常相聚,但他们始终以父辈革命精神为激励,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牢记使命,一辈子一件事,为党积极工作,为人民造福,为党旗增光添彩。在李胜福家收藏着他们兄妹4人许多立功受奖的奖章、奖状和一个个荣誉证书,印证了他们为党矢志不渝的奋斗足迹。
探访烈士后代,多方收集史料,编写“红色张村记事”
越野车经过近一小时的蜿蜒行进,我们一行来到了张村村委会。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矗立着的“张村烈士纪念碑”,在空旷的舞台广场里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在村委会翼侧便是李胜福老人亲手创建的“张村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门前悬挂着“平陆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的牌匾。
今年已年满74岁的李胜福老人,满脸红光,精神矍铄。一边热情地招呼大家,一边向我们每人赠送了一本由他编写的《红色张村记事》,随后向我们一行介绍了他多年来寻觅烈士足迹,探访英烈后代,多方搜集史料,编写《红色张村记事》,筹建张村烈士纪念馆和“沙口村中条山抗日战争六六战役纪念碑”的艰辛往事……
张村党支部于1937年7月15日成立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是平陆县第1个农村中心支部,是平陆沦陷后日军杀戮抗日军民的重灾区,也是我党在敌后开展武装斗争的“红色堡垒”和主战场。张村的红色是难以数计的共产党员、优秀中华儿女和张村人民用鲜血与生命染成的。为了赢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张村李纯孝、陈忠和等12位共产党员为之付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被认定为共和国烈士;为了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张村又有王喜月、李旺旺等40多位无辜村民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
编写《红色张村记事》的初衷就是为了唤起民族记忆,使人们重新回到当年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抗日民族武装及优秀中华儿女面对敌人的飞机炮弹和血腥屠杀,同仇敌忾,不屈不挠,为之奋斗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让我们继承先烈遗志,不忘初心担当,进一步激励和教育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党性修养和牢固树立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宗旨。
由于年代久远,寻访英烈后代、搜集整理史料的难度可想可知。李胜福老人以张村为中心,先后到平陆曹川、大寨村、晴岚、圣人涧、常乐、杜马、茅津、留史、浑里、沙口村、北村、前凹等20多个村镇探访先烈后代,收集整理英烈图片和事迹资料。他身背干粮和矿泉水,或骑自行车,或徒步,翻越着平陆的千沟万壑和一道道崎岖的山梁,累了,他歇歇脚,饿了,就吃点老伴和儿女们为他准备的葱花面饼,喝点矿泉水。
历经11年,行程上千公里,李胜福老人先后寻访英烈后代上百人,收集和整理出10多万字的珍贵的采访记录和图片资料。这些资料既有英烈后代珍藏家传的资料和回忆口述,也有党史等有关部门提供的文献资料,为编写《红色张村记事》、创建“张村烈士纪念馆”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史料依据和珍贵图片。
发生在80年前的“中条山六六战役”是抗日战争中条山保卫战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沙口滩壮烈牺牲8800余人,日军死亡1700多人。有800名陕西娃被数倍于敌的日军包围,拒绝投降,800勇士齐跳黄河,被日军疯狂扫射,血染黄河,尸漂河面,惨不忍睹。日军抓到零散官兵和老百姓五六百人,集中在沙口村东道壕上一块地里,全部用刺刀捅死,造成了闻名于世的“血染沙口滩”大惨案。
为了完成张村镇党委交给他的筹建“中条山抗日战争六六纪念碑”之重任,李胜福老人先后4次上西安,寻访国军38军、96军抗日先烈后代,并走访和拜见了西北大学韦围教授、《西安晚报》记者陈建铭(著有《立马中条山》)、作家王宇明(著有《统一战线的典范》)、作家荀通海(著有《陕军魂》)、作家赵武原(著有《于国于民敢问心》)等5位作家、8个17路军后代,坚定了在沙口村建立“中条山抗日战争六六纪念碑”的决心。最后,在运城市、平陆县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纪念碑于2012年9月落成。
沙口村“中条山抗日战争纪念碑”建成后,每逢清明、六六纪念日,都有英烈后代、学生团体、解放军官兵前来凭吊祭扫,缅怀英烈、不忘国耻。
世代铭记先烈光辉业绩,创建“张村烈士纪念馆、纪念碑”
当我们问及李胜福老人是什么动因促使他在村里创建“张村烈士纪念馆、纪念碑”时,他激动地对记者讲道:“我出生在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年8月,1970年12月入党,到现在有49年的党龄。我之前长期担任张村村干部和党支书,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张村一代代共产党人、革命英烈为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事迹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淡忘先辈的英雄业绩,担心会有一天,人们再也叫不出烈士和先辈们的名字,忘却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村里创建‘张村烈士纪念馆’‘张村烈士纪念碑’的初衷,就是希望我们后代通过参观瞻仰‘张村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后人,不忘国耻,在新时期奋发图强,为党作出更大贡献”。
为了把纪念馆办好,李胜福老人先后到新绛县参观“新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念馆”,到平陆杜马参观“杜马战役纪念馆”,到张店西牛参观“西牛烈士纪念馆”,拜访取经,对筹建“张村烈士纪念馆”做到心中有数。在平陆县委、县政府、县人民武装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共筹借资金30余万元,于2009年建成“张村烈士纪念碑”,2018年3月建起了“张村烈士纪念馆”。
走进张村烈士纪念馆,馆内展示的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仿佛把人们带到了8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中条山保卫战、解放战争那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之中,给参观的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红色记忆……
纪念馆的展板内容共分前言和三个部分。李胜福老人向我们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于1940年攻陷平陆,日军弘部总部和日伪县政府就盘踞在张村。张村人民与全县军民面对日寇的血腥屠杀,展开了长达5年之久的斗智斗勇、顽强抗争,最终取得胜利。张村党支部于1937年7月15日成立,是平陆县第一个农村中心支部,当时管辖着辛店、关家窝、前凹、北马等14个村党的活动,发展党员159人,个个信念坚定,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党支部积极发展党员、组建地下联络站、策反汉奸、传递情报、营救被俘地下党人,为前线战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睹着李胜福老人对发生在张村战争年代那一桩桩、一件件既扣人心弦、又轰轰烈烈的铁血故事,令参观者心潮澎湃,肃然起敬。成立支部、发展党员、组织地下联络站、“平西支队”“六六战役”、锄奸杀日、“警备队事件”等等,件件熟悉在心,令人缅怀难忘。展板上的资料和图片,花费了李胜福老人很多精力,他先后到平陆县党史办寻找和整理历史资料,四上西安多个地方,住小旅馆,饿了吃上一碗面,遍访当年抗日将士后代,寻找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
“张村烈士纪念馆”开馆后,前来参观瞻仰的抗日英烈后代、社会团体、大中专和中学学生、解放军、武警官兵等来了一拨又一拨,李胜福老人总是满怀深情地义务当起讲解员,讲了一场又一场。渐渐地平陆县张村七旬共产党员李胜福的名字也在黄河两岸、河东大地、晋豫陕革命老区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地方党史有关部门和当地武装部、军分区领导的关注,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播国防教育的带头人”。
每当面对有关领导参观纪念馆后对他的赞誉时,李胜福老人总是微笑着说:“我是党的人,一辈子一件事,就是不忘入党时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造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英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一辈又一辈发扬光大……”
(吕建斌 张邦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