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上的四次“移民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远古时代因地质变化,一道海峡把台湾与大陆隔断分离,但两岸同根同源、同宗同祖、同文同种的历史血脉和民族情感千百年来无法割裂!

台湾原住民来自高山族,是由阿美族、卑南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鲁凯族、曹族、赛夏族、雅美族等九个山地少数民族的总称。台湾原住民占台湾总人口的2%左右,台湾居民98%属于汉族,都是炎黄子孙,是从大陆移民台湾。因此,台湾既是一个大陆近岸岛屿,也是一个大陆移民社会。

自公元1281年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中央政权就开始组织汉人移民台湾,迄今近七百多年间,大陆移民台湾至少出现过四次移民高潮:

第一次移民高潮,于17世纪20年代末,以郑芝龙招募福建灾民移垦台湾为标志。南宋至元朝年间,相继在澎湖设立军事管制和行政机构,大陆东南沿海开始移民澎湖开发已有一定规模,但仍属于零星分散状态。直至明朝末年,福建闽南一带人口剧增,地少人众,人口压力增大。明天启元年(1621年),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在台湾建立贸易基地,汉人海商、海盗或渔民相继落足台湾,占地为王,作为海上贸易集结地和临时栖息地。

崇祯元年(1628年)闽南大旱,郑芝龙招募灾民数万人,用海船载往台湾垦荒。汉人带来大陆先进农耕技术,开垦大片荒地,建窑烧砖,盖房筑屋,建立村落。这种有组织相对集中聚居的闽南移民,改变了台湾岛上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状态,融入了闽南原乡风俗习惯,把汉族民间信仰、生活习俗和传统技艺带入台湾。这是汉族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开发台湾。

第二次移民高潮,于17世纪60年代,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标志。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统治者,率兵东征收复台湾,下令军队屯田拓垦,建立反清复明基地。明郑政权经略台湾23年,数次迁移大陆移民开发台湾,使在台的汉族人口急剧增加,当时台湾汉族人数有近20万人,超过原住民人数10万以上,首次在台汉人超过台湾原住民人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中华文化迅速传播台湾。康熙五年(1666年),台湾第一座孔庙在今台南市落成。明郑政权在台湾首次建立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仿照明制,设立京都和府县,不仅政治体制比较完备,而且传习文化,启迪民智,为中华文化在台湾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第三次移民高潮,于乾隆嘉庆年间,以施琅收复台湾统一全国为标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明郑政权归顺清朝,直至甲午战争割让台湾,清朝统治台湾长达212年,东南沿海居民大规模的自发渡台行动从未间断,使台湾人口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数十万人增加到1893年的近300万人。其中1782年至1811年,30年间台湾人口增加近100万人。

187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止渡台禁令,1885年台湾建省,使台湾与大陆的沟通联系更加通畅,交流交往更加密切。清朝统治时期移民人数迅猛增加,为台湾土地开发、封建经济发展以及中华文化传播,都提供了必备条件和可靠保证。

第四次移民高潮,于1945年10月起始至1949年底,以台湾光复和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标志。从甲午战败1895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长达50年,全力封锁台湾与大陆联系,人员往来陷入低谷。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后,中国处于统一状态,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眷属大量迁移台湾,直至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国民党军队陆续进驻台湾,以维护台湾地区稳定局势。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大批国民党军队、官员及其眷属逃往台湾,在这三四年间,有近200万人移入台湾。据1945年统计,台湾人口有近600万人,而仅在几年时间内,涌进台湾人数新增达到200万人,这是台湾史无前例的一次汉人移居新高潮。直至1979年两岸开放交流,近30年间两岸隔绝对峙,人员往来处于停滞状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