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青稞酒的故事——一名藏族人眼中的青稞酒

酒是什么?如果你问一个青海人,他会回答"酒是粮食的精华。"一点也不错,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海拔

酒是什么?如果你问一个青海人,他会回答"酒是粮食的精华。"一点也不错,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海拔高,农作物青稞就成了这块大地上特有的酿酒原料。

青海大地上世居少数民族极多,这里有蒙元时期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有唃厮啰时期在青唐建立吐蕃王朝的吐蕃藏人,有吐谷浑时期遗留下来演变而成的土族人,更有撒拉族、回族等不饮酒的民族。当然这里从秦汉时期就有汉族驻防,千百年来汉族人与这里的少数民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了类别,有了交往,那青稞酒就是联络各民族感情的好东西,青海各族劳动人民以酿酒饮酒为乐,青稞酒又给青海高原增添了特有的激情与活力。

青稞酒的制作方法青海人轻车熟路,每个爱酒的人家都有一套酿酒工具。我家就有一套,是我爷爷的长辈用过的,我爷爷说,酿酒的酒曲中有十二味药。这里面可有说头了。有带毒的、有解毒的、有使人高兴的,有使人痛苦的,总之这十二味药促使喝了酒的人忽而咬文嚼字,忽而莽撞冒失。更有甚者会变得搅沫沫(胡搅蛮缠),这就看喝酒人的品德了。

酿青稞酒可是个细活,首先要把青稞洗干净,然后把洗的青稞放锅里煮,水是青稞的三分之二,待青稞把所有水吸收干净,如果那个青稞粒捏不烂,那么还需煮,这时要用厨具上下翻动。等把这些工序完成了将青稞取出,放在准备好的干净布上,散匀酒曲。此时青稞的温度一定要适当,不然会影响味觉。最后把放了酒曲的青稞放在锅里用被子裹严发酵。总之随着工具的改进,现在酿酒工艺跟过去是不尽相同的。

青海有句老话"酒是气流水,醉了先醉腿",形象地说明了酒是怎么酿出来的,说白了就是青稞发酵的气流水,人喝了青稞酒先会腿软骨酥,所以人走在路上才会左右摇摆,满嘴胡传(胡说)。

说到这里也有一个故事,我们先不去考证真假,且听一听笑一笑。中国创造酒的人叫杜康,曹孟德《短歌行》不是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吗?杜康酿了酒之后总觉得差点味道,可是他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改造的办法。在晚上,梦中有神人对他说,你需要在一夜里收集三个不同人的血液加到酒里,这样才能让酒有滋味。他第二天夜里照做,他遇到的第一个人是个书生,第二人是个将军。但是天快亮了,找不到第三人取血入酒。正在他十万火急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在树下睡觉的乞丐,他没多想,取了一滴血入酒。故事中的酒跟青稞酒虽不一样,但理同一理。任何人喝了酒刚开始还是咬文嚼字礼让有家,这便是读书人的那一滴血发挥了作用。喝到半夜,用青海话来说喝着"麻达"哈了,就开始粗言粗语,举起手还要跟阿舅再化上十二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也是将军那滴血发挥了效力。等喝到亮半夜,直接爬不起来了,上吐下泻搅沫沫(胡搅蛮缠),那么就是乞丐的那滴血上头了。这时候应该给醉酒人铺上被子,伺候上炕睡觉了。

小时候,一日家里大人装完粮食与帮忙的人喝酒,那个酒是灌来的散青稞酒,看到大人们比划着拳头喝酒。我搞不懂大拳怎么划,于是趁他们不注意偷出了酒壶跟酒盅碟子,在外面叫了几个同样不知道什么叫划拳的娃娃,盘腿坐下跟他们划。叫来的人没敢喝,等到家人发现我时,我已经两颊微红不省人事了。这是我第一次喝酒,当时只有七八岁,后来每每想起总会哭笑不得。

现代喝酒的人喝酒的习惯五花八门。村里村外都有用碗喝酒的人,更奇的是青稞酒里泡馍馍吃。劳动人民以酒为乐,酒是少不得的,红白喜事,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一起诉辛苦愁肠,亦或分享高兴之事情,有了酒的加入,大家能加深感情。

青稞酒有很多种类别,现在用酒精勾兑的也不少。所以大家在喝酒买酒的时候也要擦亮眼睛。个人感觉,天佑德青稞酒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打开瓶盖,浓郁的青稞香味便扑鼻而来。现在每次开学,我还会带一瓶跟外地同学分享,分享这来自青藏高原的馈赠。

(本文为付费稿件)

作者简介

杨成林,藏语名字尕多,青海省湟中县人,藏族。现为在校大二学生,爱好文学历史、故乡风物人文。曾发表歌颂劳动人民的《铁锨把》,以及《致所有不会母语的藏族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