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心理现象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

        大学是一个较为开放、民主的小社会,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异性交往的良好条件。同时,他们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因此大学中恋爱现象较为普遍。据《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统计,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男生为51.7%,女生为51.5%),在不同年级恋爱比例有所差异,一般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恋爱比例急剧上升;

       “正在谈恋爱”男女生分别占27.4%和30.9%,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高年级明显高于低年级;而“从未考虑过恋爱”的则相反。以上结果说明,大学生恋爱相当普遍。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社会阅历的变化,性心理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恋爱心理和行为日益强烈。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恋爱关系是相当不稳定的,失败率占有恋爱史的一半左右,值得注意。

null

大学不同阶段恋爱的一般心理变化

       经过中学阶段的努力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学生不免产生自傲心理,对别人往往不屑一顾;同时,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学习生活等都需要一个熟悉、适应过程;还有,大学新生往往注重与原来中学同学的交往。因此,一年级学生恋爱的比例较低。到了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生活,也大开了眼界,发现原来“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傲气自然渐消。同时,对新的集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融入了新的团体生活,他们开始从心理上“挑”对象。有的同学已开始尝试恋爱滋味。

null

        到了三年级,看到部分同学已确定恋爱关系,由于“从众心理”和“虚荣心理”等的影响,心理上开始产生紧迫感,行动上就不敢再多“等”或多“挑”,积极寻找机会与异性接触。因此恋爱比例显著增加。到了最后一年,阵线已基本分明,可供“挑选”的余地不多,许多同学害怕走上社会后更难找到适合的对象,抓紧最后的时间努力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另外,有部分同学经过一段时间恋爱,因性格、兴趣爱好不和或考虑分配等原因而分手。因此,四年级学生恋爱比例一般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

null

       大学生恋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真正出于爱情而恋爱的仅占38.0%左右,有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大学生恋爱的非爱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null

1. 好奇心理

       由于生理发育成熟,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日益强烈,往往被对方吸引、出于了解异性或想尝试恋爱滋味而恋爱,这是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性爱的好奇心理是不会持久的。或许只有某方面的相互欣赏和认可就走到了一块,或许也仅仅因为某一点小事看不惯就分手了。殊不知,要达成多方面的默契是需要时间的,要建立一份永久的幸福爱情是需要相互理解、共同努力的。

2. 依赖心理

       考上大学后,中学时代的升学压力已不复存在,突然失去精神支柱,生活、心理感到空虚;加之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突然失去家长的关心,顿感孤独。许多大学生为了得到心理补偿或寻求心理平衡而恋爱。“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由于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极易受挫。 

null

2. 依赖心理

       考上大学后,中学时代的升学压力已不复存在,突然失去精神支柱,生活、心理感到空虚;加之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突然失去家长的关心,顿感孤独。许多大学生为了得到心理补偿或寻求心理平衡而恋爱。“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由于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极易受挫。 

4. 虚荣心理

       有的大学生看到周围一些同学恋爱时的那种幸福和浪漫,便产生了攀比和虚荣心理,觉得自己的各方面条件都不亚于别人,却是孤身一人,怕被别人瞧不起而盲目恋爱。

null

5. 从众心理

       有的大学生自己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看到同学恋爱或受到早恋、文学作品等的影响而不加思索地盲目效仿。

6. 占有心理

       这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越早挑选,余地就越大。看到自己梦中的“白雪公主”,就迫不及待地想“先下手为强”,占为己有。有些女性看见自己所钟情的“白马王子”时,认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抓紧行动,于是主动献出贞操,试图以最宝贵的圣地换取最忠诚的爱。也有的女性受到“大龄青年”的影响,认为年龄大了就不好找对象,趁现在年轻主动出击。

null

7. 功利心理

       有的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希望从所爱的人那儿获得某种利益,如在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或是在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

       总之,主观上,多数同学是由于被对方吸引或感情上有所寄托而恋爱,显示出他们的纯真感情。但想尝试恋爱滋味、了解异性而恋爱的也占相当的比例,甚至有少数同学由于生活空虚、寻求刺激而恋爱;客观上,同学中恋爱风气、文学作品、课余时间多、性解放观念等的影响是促成大学生恋爱的外部因素。

null

(四)大学生恋爱的现状特点

       由于时代观念的改变和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变化,目前大学生恋爱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 低龄化

       目前,低年级、低年龄的大学生恋爱呈明显上升趋势。有些同学进入大学后发现,原来严肃紧张的中学生活一去不复返,呈现在面前的是多彩的世界,男女交往不再有家长的“草木皆兵”、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异样目光,于是,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

null

2. 公开化

      在20世纪的80、90年代,大学生恋爱还是有所顾忌,他们一般较为隐蔽。但现在的大学生恋爱不再像以前那样“搞地下工作”。他们一旦确定恋爱关系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在一起,在教室里,在马路上,在食堂里随处可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身影。他们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或看法,有的甚至以此来炫耀自己。

3. 浪漫化

       现在大学生恋爱更多的是注重情感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而对恋爱是否成功并不那么看重,甚至认为恋爱与婚姻无关。他们信奉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null

4. 快速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大学生的恋爱似乎也变得迅速起来。许多人,特别是男性不习惯那种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顺眼的姑娘,他们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想追谁当面不好说就在电话中说。

       那种痴痴追求一个女人数年不成,而又不另寻新欢的事似乎已是童话。若被对方拒绝也不会痛苦,而是潇洒地将丘比特之箭射向另一位可爱的姑娘。一旦恋爱确定后,他们的亲昵方式也是快速发展。有的人说,“爱就要爱得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爱就意味着“奉献”。于是,勾肩搭背已是司空见惯,接吻、拥抱也是家常便饭,爱抚在所难免,婚前性行为也是迟早的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