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让我产生的最深刻的一种感受是,为什么中国电影应该拥有的价值与情感,偏偏只能从印度电影里寻找到呢?
印度电影的最大长处,就是里面的人物具有一种深情,一种真诚,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要素合力,形成了印度电影里的一种内敛的力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种吸引人的诱惑磁性。
所以看印度电影,觉得每一帧画面,都饱含着一种力度,灌注着情感,充溢着思绪。
印度电影是怎么能够在画面中传达出一种只有文学才能表达出来的灵魂与思考的力量的?
而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的最大毛病,就是镜头里的人物,只有一种皮相的表面存在,而却看不到灵魂的交流与沟通。
我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因为印度电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所以在影片里,即使没有人物在那里蹦蹦跳跳,也使得印度电影里比我们中国电影多一个维度,能在现实的情境中,展现出只能在歌咏里才能表达出的情感的纵深与烈度。
实际上,在《一个母亲的复仇》里,我们很难说电影里的情境是真实的存在。整个电影实际上像印度电影所习惯表现的那样,带有一种写意的色彩。影片里的人物在对视的时候,配上节奏分明的音乐,形成了一种意象化的情境再现。即使在现实的镜头中,电影里,也带着印度电影里的一种建基于歌舞底蕴上的象征性色彩,但这种带着程式化的舞台表演痕迹的人物情感,却可以超越现实中难以呈现的零度情感的困境,而把人物的情感互动,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比如,影片里的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那种互动性,电影通过不同角度的镜头,展示了她们的那种近乎以舞台风格表现出来的造型亮相,这种场面,完全不是真实的存在,但在影片里,却很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
即使在表现母亲与侦探像地下党接头的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表现也是采取一种非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人物的动作都带着一种意象的特征。
这种本质上烙印着印度电影歌舞片痕迹的拍片习惯,甚至会影响到电影的运镜风格,印度电影在镜头上,也很容易向歌舞片的叙事风格靠拢,从而使镜头烙印上浓重的写意特征。
或许这就是印度电影能够更容易把人物的情感反应推到前台的原因。
《一个母亲的复仇》取材于一起真实事件,反映的是一个母亲向社会痼疾一般存在的性侵犯的大声断喝,甚至在法律不可靠的情况下,她单枪匹马,以一已之力,逐一收拾那些害人者。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没有什么复杂性,完全呈一种线性进展的方式,完成了整个电影里的故事链条。
但是电影所天赋的写意化的印度电影风格,还是使得这条线性情节进展,充满了丰沛葱郁的情感浓度,并通过一个母亲为女儿寻求说法、甚至不得不游走在法律边缘、采用“黑暗中的公正”来羸得法律不能给予的正义的全部努力,歌颂了一个母亲的没有缘由、没有彷徨、没有犹豫的爱的全部内质。
影片里的母亲并不是女孩的亲身母亲,但是在女孩遭受到性侵犯的巨大伤害后,母亲过去的不被女孩理解的、隐蔽的爱之情结,通过她的不计后果的对女儿的拯救而得到了最清晰的体认。
这就是影片里对母亲的拯救力量的第一个层面上的赞美。
影片里的母亲在看到法律难以给女儿带来公平公正之后,她决意铤而走险,用自己的力量,来给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的女儿拓开一片阳光的天空。她与过去不屑一顾的私家侦探取得了联系,从他那里获得歹徒的讯息,并由此运用她生为生物学老师的技术专长,展开了她的复仇计划。
她的这种一意孤行的复仇行动,在影片里,得到了私家侦探的由衷赞叹,也完成了电影里对她的第一个定位:那就是代表着上帝的拯救之手。
在影片里,母亲曾慨叹“上帝并不是无处不在”,私家侦探接口道:“我知道,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在这里,上帝无法完成的事情,在人类的世界中,只能寄希望于母亲了。
因为母亲与上帝一样,行使的是一种创造的使命,一种拯救的使命,所以,电影里的母亲用她的犹如上帝之手,逐一地去铲除四个给她的女儿以伤害的非法之徒。
而《一个母亲的复仇》里最震撼人心的场面,是影片最后,手执着警察给她的手枪,让她行使着杀死最后一个凶手的使命。
在影片里,我们看到,法律对真正的凶手却无法行使自己的履行正义的职责,只能看着凶手逍遥法外,洋洋自得。
面对法律的漏洞而导致的正义的缺阵,影片里的三方力量,就是受害者、警察还有私家侦探,站到了一个战壕中来,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法律之外的制约力量,以暴制暴。
我们看到,母亲是第一个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杀死凶手;影片里的其貌不扬的私家侦探,仅仅是因为他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而选择站到了受害者母亲的身边。
而电影里最具有戏剧性逆转身份的警察,他明明知道母亲是真正的杀死歹徒的凶手,但他一直处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甚至还暗中给予母亲提供线索情报,尤其在最后他已经制服住歹徒的情况下,还是把复仇的机会让给了母亲。
因为他看到了受害人母亲在最后一刻对他所身处的法律体系的深刻质疑,这就是母亲面对着屡禁不止的对女孩的恶性侵害发出的呐喊:“还会再发生的,你却无能为力。”
这一点显然触痛了警察的内心,因为警察明白母亲的呐喊与呼喊并非空穴来风,身为警察,他无法阻止母亲所指出的残酷现实将会继续重演,他为自己感到无能、无力、无用。而能够比自己的无能为力更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让母亲一遂已愿,杀死凶手,至少可以用法律之外的更加富有情感效应的震慑,让罪犯受到精神上的恐吓。在影片里,我们看到,本来穷凶极恶的凶手也暴露出了内心的软弱,哀告饶命,而母亲在这一刻,的确用她的复仇的快意,扼止住了凶残罪犯的嚣张与暴虐。
法律没有达到的威胁与震慑作用,在母亲这一刻游走在法外的私刑暴力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这也是警察把私刑的枪支交给母亲的原因。
而这一刻,一直处于暧昧状态的警察,也体现出他的最大的人性的光辉,因为他至少此刻没有站在的法律的教条与戒律之中,为那个本身就没有发挥应用作用的法律站岗放哨。电影也在最后的这一刻出人意料的结尾中,让警察代表了正义发出了最强烈的怒吼:“如果你想杀死他,就用这把合适的枪。”
因为在影片的体系里,一个受害者的母亲是扣动“除暴”枪机的最有权力的力量。
由此,电影打造出了母亲的双重身份,即她拥有拯救与复仇的双重力量。对母亲的颂歌,在电影里得到了竭尽全力的展示与呈现。
所以,我们在《一个母亲的复仇》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母亲的复仇那么简单的前台故事,而是从深层角度,揭示了母亲之爱的更为深刻的内涵,整个电影更像一则寓言。
我们从前台上可以看到,电影的情节叙事上采取了写意的手法,而它通盘表现出来的意蕴,同样带有一种哲思的凝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电影背后更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辅以它电影叙事的真诚表达,让印度电影具备了直达人心的感染力,而这一点,正是中国电影所缺少的。